《科学家开发最高分辨率单光子超导相机》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10-26
  • NIST的研究人员和他们的同事们已经制造出了一台超导相机,其像素高达40万,是其他同类设备的400倍。

    超导相机使科学家能够捕捉到非常微弱的光信号,无论是来自遥远的太空物体还是人类大脑的某些部分。拥有更多的像素可以在科学和生物医学研究中开辟许多新的应用。研究人员在Nature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NIST的相机由超薄电线网格组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电流在其中无阻力移动,直到电线被光子击中。在这些超导纳米线相机中,即使是单个光子传递的能量也可以被检测到,因为它会在网格上的特定位置(像素)关闭超导性。把所有光子的位置和强度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幅图像。

    第一台能够探测单光子的超导照相机是在20多年前研制出来的。从那以后,这些设备的像素都不超过几千像素——对大多数应用来说太有限了。

    制造一个具有更高像素的超导相机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为它几乎不可能将成千上万个冷冻像素中的每一个都连接到它自己的读出线上。这一挑战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相机的每个超导组件都必须冷却到超低温才能正常工作,而将数百万像素中的每个像素单独连接到冷却系统几乎是不可能的。

    NIST的研究人员Adam McCaughan和Bakhrom Oripov以及他们在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和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的合作者克服了这一障碍,他们将来自许多像素的信号组合到几根室温读出线上。

    任何超导导线的一个普遍特性是,它允许电流自由流动,直到某个最大“临界”电流。为了利用这种行为,研究人员对传感器施加了略低于最大电流的电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一个光子击中一个像素,也会破坏超导性。电流不再能够无阻力地通过纳米线,而是分流到连接到每个像素的小电阻加热元件。分流的电流产生了一个可以快速检测到的电信号。

    借鉴现有的技术,NIST的团队构建了相机,使超导纳米线的交叉阵列形成多行和多列,就像在井字游戏中一样。每个像素——以垂直和水平纳米线相交的点为中心的一个小区域——由它所在的行和列唯一地定义。

    这种安排使研究小组能够一次测量来自整行或整列像素的信号,而不是记录每个像素的数据,从而大大减少了读出线的数量。为此,研究人员将一根超导读出线与像素行平行但不接触,另一根线与像素行平行但不接触。

    只考虑与这些行平行的超导读出线。当光子击中一个像素时,分流到电阻加热元件的电流加热读出线的一小部分,形成一个微小的热点。热点,反过来,产生两个沿读出线方向相反的电压脉冲,由两端的探测器记录。脉冲到达末端探测器所需的时间差揭示了像素所在的列。另一根超导读出线与柱子平行,起到类似的作用。

    探测器可以识别短至50万亿分之一秒的信号到达时间的差异。他们还可以计算出每秒多达10万个光子撞击电网。

    一旦团队采用了新的读出架构,Oripov在增加像素数量方面取得了快速进展。在几周内,这个数字从2万像素跃升到40万像素。McCaughan说,读出技术可以很容易地扩展到更大的相机上,并且具有数千万或数亿像素的超导单光子相机很快就可以使用。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研究小组计划提高原型相机的灵敏度,这样它就可以捕捉到几乎所有入射的光子。这将使相机能够处理诸如成像太阳系以外的微弱星系或行星等低光工作,在基于光子的量子计算机中测量光线,并为使用近红外光观察人体组织的生物医学研究做出贡献。

相关报告
  •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最高分辨率单光子超导相机》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3-10-28
    • 据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网站10月25日消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员开发出最高分辨率单光子超导相机,该相机包含400000像素,是其他同类设备的400倍。超导相机是由超导纳米线网格组成的阵列,可用于捕获来自太空中遥远天体或人脑某些部分的非常微弱的光信号。当环境温度接近绝对零度时,阵列纳米线中的电流毫无阻力地移动,直到受到光子撞击产生电信号。研究人员向该阵列施加了略低于最大值的电流,即使单个光子撞击一个像素也会破坏超导性,导致电流被分流到连接每个像素的小型电阻加热元件中并产生可快速检测的电信号,再结合所有光子的位置和强度信号可形成图像。该阵列的面积为4mm×2.5mm,分辨率为5μm×5μm,在370nm和635nm波长下达到单位量子效率,以每秒1.1×105的计数速率进行计数,并且具有暗色域。研究人员计划进一步提高原型相机的灵敏度,大幅提高其像素数量,可将该相机用于对太阳系外微弱星系或行星进行成像、在基于光子的量子计算机中测量光以及利用近红外光观察人体组织的生物医学研究等低光工作场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期刊上。 来自全球技术地图
  • 《德科学家利用高分辨率气候模型解释南极海冰悖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2-18
    • 尽管全球变暖和北极海冰消失,但自1979年以来南极海冰范围基本保持不变。不过,基于现有的气候模型模拟认为海冰明显消失,这与实际观察结果相反。德国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Alfred Wegener Institute,AWI)专家认为,海洋可能会削弱南极洲周围的变暖并延迟海冰消退。许多模型无法准确反映这一因素和海洋涡流的作用,不过AWI专家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改进南极未来发展模拟和预测提供基础。 全球变暖加速,世界各地都能感受到其所带来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北极的影响尤其明显。自1979年卫星观测开始以来,面对全球气温上升,海冰已大幅减少。根据最新模拟,北极可能在2050年之前的夏季持续无冰,甚至会在2030年之前的某些年份出现。 然而南极洲的海冰似乎避开了全球变暖的趋势。自2010年以来,年际波动比上一时期更大。不过,除了2016年至2019年出现显着负偏移外,自1979年以来,南极大陆周围的长期平均海冰覆盖率一直保持稳定。因此,实际观测与大多数科学模拟不匹配,模拟显示在同一时期显示出显著的海冰损失。 这种所谓的南极海冰悖论已经困扰了科学界一段时间,目前的模型还不能正确描述南极海冰的行为,似乎缺少一些关键要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得出结论,基于模型的未来南极海冰预测的可信度很低。相比之下,这些模型在北极已经非常可靠,以至于IPCC对其预测的置信度很高。 AWI的这项研究为更加可靠的预测南极洲未来提供基础。在研究过程中,该团队应用了AWI气候模型(AWI-CM)。与其他气候模型不同,AWI-CM可以更详细地模拟南大洋等某些关键区域,以高分辨率进行模拟。因此,也可以直接包括由直径为10至20公里的较小海洋涡流引起的海洋混合过程。AWI的研究为南极海冰行为不遵循全球变暖趋势提供了一个潜在的解释。海冰覆盖稳定性可能有很多原因。目前正在讨论的理论是来自南极的额外融水通过屏蔽冷的表层水和暖的深层水,稳定了水柱,从而也稳定了冰层。根据另一种理论,主要原因可能是吹在南极周围的西风在气候变化下一直在加强。这些风基本上可以像薄薄的比萨饼面团一样将冰块铺开,使其覆盖更大的面积。在这种情况下,冰量可能已经在下降,而被冰覆盖的区域会给人一种稳定的假象。 AWI的研究工作现在使海洋涡流成为焦点。这些漩涡在抑制和延缓气候变化对南大洋的影响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使海洋能够将从大气中吸收的额外热量向北输送到赤道。这种向北的热量输送与海洋上层约1000米的翻转环流密切相关,在南大洋,翻转环流一方面由风驱动,另一方面也受到涡流的影响。虽然由于更强的西风,环流的北向成分正在增长,但低分辨率气候模型中的简化涡流似乎常常通过向南极洲的南向成分来过度补偿这一因素;高分辨率模型中明确模拟的涡流显示出更中性的行为。综上所述,在高分辨率模型中可以看到热传输的更明显的北向变化。因此,南极周围的海洋变暖更慢,冰盖保持稳定的时间更长。 AWI的Rackow教授认为,他们的研究支持这样一个假设,即只要气候模型和南极海冰的预测能够真实地模拟高分辨率的海洋,并考虑海洋涡流,它们就会可靠得多。由于并行超级计算机的性能在不断提升,加上更有效的新模型,下一代气候模型应该使这成为一项常规任务。(傅圆圆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