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先进院三维打印构建骨/软骨一体化修复支架领域获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1-25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人体组织与器官退行性研究中心阮长顺副研究员课题组与 天津大学 材料学院 刘文广 教授团队合作在三维打印构建骨 / 软骨一体化修复支架领域获得新进展。该团队首次运用直接一步法 3D 打印技术构建生物活性梯度的高强度水凝胶,实现一体化仿生骨 - 软骨双相结构,并证实其体内外具有同时促进骨 - 软骨修复能力。此项研究成果以题为 Direct 3D Printing of High Strength Biohybrid Gradient Hydrogel Scaffolds for Efficient Repair of Osteochondral Defect (直接 3 D 打印高 强度杂化梯度水凝胶支架 用于 骨软骨修复 )发表在权威刊物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先进功能 材料 》, 2018 DOI: 10.1002/adfm.201706644 ,影响因子 12.124 )上。

      关节软骨本身没有神经及血管支配、且所含细胞量极少,损伤后很难实现自身修复。而且一旦软骨受到损伤,会累及软骨下骨,进而导致骨 -软骨缺损。由于软骨和软骨下骨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导致骨-软骨一体化修复极具挑战。通常先 分别制作 骨 和 软骨 组织 仿生 支架 , 再 组装 成 骨 - 软骨 一体化 再生支架 ,往往 在实际中骨与软骨之间的界面 结合 力 比较 弱,难以满足应用需求。 因此 , 如何快速 构建 仿生骨 - 软骨 再生 修复的 一体化再生 支架 具有较大挑战 。

      本研究 中, 该团队发明了一种可直接 3D打印的氢键增强的高强度水凝胶墨水。该墨水是一种基于丙烯酰基甘氨酰胺(PNAGA)共聚物超分子聚合物水凝胶,PNAGA共聚物水凝胶具有比其均聚物水凝胶更低的熔融温度和更好的流动性,可直接3D打印,无需光交联,打印后可快速固化成型并保持完好的宏观和微观结构。同时,团队模拟软骨-骨一体化结构,利用多喷头交替打印制备成底层含有β-TCP,顶部含有若干层负载生长因子TGF-β1的梯度支架。该生物杂化梯度水凝胶支架长期浸泡PBS后,仍保持稳定的孔隙结构和良好的机械强度,在高孔隙率下,压缩强度仍然超过1 MPa,循环压缩100次后,未发现强度下降和剥离。体内实验表明该杂化梯度水凝胶支架可以同时促进软骨和软骨下骨再生。

      研究工作得到了 国 家 自然 基金、 深圳市孔雀团队 、广东 省 青年 拔尖 人才及 深圳市科创委 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报告
  • 《三维打印构建骨/软骨一体化修复支架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2-02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药与技术研究所人体组织与器官退行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阮长顺课题组,与天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刘文广团队合作,在三维打印构建骨 / 软骨一体化修复支架研究中取得进展。该团队首次运用直接一步法 3D 打印技术构建生物活性梯度的高强度水凝胶,实现一体化仿生骨 - 软骨双相结构,并证实其体内外具有同时促进骨 - 软骨修复能力。相关研究成果以 Direct 3D Printing of High Strength Biohybrid Gradient Hydrogel Scaffolds for Efficient Repair of Osteochondral Defect 为题,发表在 《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 上。      关节软骨本身没有神经及血管支配、且所含细胞量极少,损伤后很难实现自身修复。一旦软骨受到损伤,会累及软骨下骨,进而导致骨 - 软骨缺损。由于软骨和软骨下骨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导致骨 - 软骨一体化修复极具挑战。通常先分别制作骨和软骨组织仿生支架,再组装成骨 - 软骨一体化再生支架,实际中骨与软骨之间的界面结合力比较弱,难以满足应用需求。因此,如何快速构建仿生骨 - 软骨再生修复的一体化再生支架具有较大挑战。      该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可直接 3D 打印的氢键增强的高强度水凝胶墨水。该墨水是基于丙烯酰基甘氨酰胺( PNAGA )共聚物超分子聚合物水凝胶, PNAGA 共聚物水凝胶具有比其均聚物水凝胶更低的熔融温度和更好的流动性,可直接 3D 打印,无需光交联,打印后可快速固化成型并保持完好的宏观和微观结构。同时,研究团队模拟软骨 - 骨一体化结构,利用多喷头交替打印制备成底层含有 β-TCP ,顶部含有若干层负载生长因子 TGF-β1 的梯度支架。该生物杂化梯度水凝胶支架长期浸泡 PBS 后,仍保持稳定的孔隙结构和良好的机械强度,在高孔隙率下,压缩强度仍超过 1MPa ,循环压缩 100 次后,未发现强度下降和剥离。体内实验表明,该杂化梯度水凝胶支架可以同时促进软骨和软骨下骨再生。      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深圳市孔雀团队、广东省青年拔尖人才及深圳市科创委等的资助。
  • 《深圳先进院在三维生物打印制造人工类组织领域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12-12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药与技术研究所人体组织与器官退行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阮长顺、研究员潘浩波、教授吕维加组成的研究团队,在三维生物打印制造人工类组织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通过生物打印优化设计及诱导型生物墨水的研发,构筑精确排布成骨细胞的“活”人工骨组织。制造的“活”人工骨,不仅维持细胞短时间的高存活率(24 小时内大于 95%),并能实现细胞长时间的体内外功能化,促进新骨再生。相关研究成果以 3D-Bioprinted Osteoblast-Laden Nanocomposite Hydrogel Constructs with Induced Microenvironments Promote Cell Viability, Differentiation, and Osteogenesis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为题,发表在 Advanced Science 上。 将成体细胞或干细胞与生物材料复合作为生物打印墨水,制造具有功能的人工组织与器官是组织修复再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然而,如何维持通过三维打印后活体细胞的短期活性,并实现三维打印人工类组织在体内外的长期功能化,是限制三维生物制造研究应用的瓶颈。阮长顺课题组从事三维生物打印及生物材料墨水的相关研究,先后探索生物材料降解性能调控细胞行为和三维打印构建高强度纳米复合水凝胶的人工骨组织研究。 研究中,团队搭建了一种多通道、常温成型的三维生物制备系统(Bioscaffolder 3.1, GeSiM)。基于该平台,通过材料优化构建,实现以活性的高强度水凝胶 / 纳米硅镁盐复合生物墨水构建稳固的骨修复支架支撑体系(第一通道)和以生物相容性优异的透明质酸包裹均匀分散的成骨细胞为维持细胞存活体系(第二通道)。两通道交替打印,实现含细胞的“活”人工骨组织。前期,透明质酸提供细胞保护,维持高细胞存活率和精确排布。后期支撑体系控释骨修复活性离子(镁,硅离子等),促进细胞分化和功能化。进一步体内动物实验证实,该“活”类骨组织,不仅具有在骨缺损部位优异修复能力,还能实现异位新骨生成。因此,该研究将推动三维生物制造技术在组织修复再生中的应用。 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圳市孔雀团队、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广东省青年拔尖人才及深圳市科创委等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