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宝鸡石油钢管高合金连续油管首次量产 突破国外技术壁垒 》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7-27
  • 7月18日,经过16小时的连续生产,中国石油宝鸡石油钢管公司首盘3000米高合金连续油管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油气田急需的高端管材正式进入量产阶段。拓展了宝鸡钢管连续管业务的应用范围,为油气田勘探开发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高合金俗称不锈钢,因其合金元素价格昂贵,又称为钢制产品中的“奢侈品”。与普通碳钢相比,高合金连续管最大优势是耐腐蚀、耐高温。主要用于高温高压和高腐蚀等特殊工况的井下作业。在煤层地下气化、深水天然气水合物、腐蚀气井完井管柱、油田集输管线、海上油气开采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长期以来,高合金连续管因为制造技术复杂,一直被美国企业和个别合资公司垄断,成为国内非常规油气开采的“痛点”。

    为打破技术垄断,2019年2月宝鸡钢管立项,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激光焊机功率与成型机组速度的匹配,是高合金连续管制造的核心技术,国外垄断企业实施了严苛的技术封锁,没有任何可借鉴的资料。该公司和国家油气管材工程技术中心联合攻关,从焊接原理出发经上千次模拟试验,逐步掌握了焊接和热处理核心工艺。

    “激光焊不是什么新工艺,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精密仪器等制造领域。但像我们这种3毫米厚板、0.5毫米像针鼻孔一般大的光束,稳定焊接几千米的承压管材,保证焊接零缺陷,就像是绣花的功夫,必须打破常规焊接的‘天花板’。”宝鸡钢管连续油管分公司总经理助理李红智说。

    连续油管分公司销售部经理郜飞介绍,6月份以来他们已和长庆、大庆、吉林三个油田签订了连续油管产品合同,客户就等着产品下线。

    “2017年,在中石化普光气田高含硫区块做过一次对比试验。普通碳钢连续管下井作业3次,管体就腐蚀成坑坑洼洼,不得不使用价格昂贵的进口高合金连续管。这让我们看到了差距,也坚定了我们必须把高端制造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心。”连续油管分公司副总经理谈树美对那段往事至今难以释怀。

    “仅长庆靖边的下古气田,就有上千口高腐蚀气井。国产高合金连续管能给油气田提质增效带来很好的解决方案。”国家油气管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毕宗岳说。

    据悉,宝鸡钢管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油气管材制造和服务企业,2009年建成世界第三、亚洲第一条连续油管生产线。经过10多年发展,突破了层层技术壁垒,开发出了系列超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连续管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并在川渝页岩气、塔里木超深井开发发挥了关键作用,国内市场占比达80%以上,并远销俄罗斯、塞尔维亚、叙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产品质量和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 原文来源:https://www.xianjichina.com/special/detail_451614.html
相关报告
  • 《长城钻探突破核心技术壁垒》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05
    • 12月1日,长城钻探收到长江大学水泥浆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报告显示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缓凝剂GWR-300L在350摄氏度条件下,碳骨架部分断裂失重率为18.78%,500摄氏度条件下的样品残存量为33.14%,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能,标志着该公司成功自主研发行业内首个抗超高温耐大温差中性聚合物类缓凝剂。 随着能源不断开采,深井逐渐增多,对水泥外加剂的耐高温、耐大温差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长城钻探优选抗超高温的单体提供官能团,并首次在分子结构中引入活泼阳离子单体,完全打破协同增效机制,利用其不稳定性迅速水解,释放阳离子,引发结构改变;促进刚性基团加入主链,形成了两性离子型共聚物宽温带范围的抗超高温降失水剂和缓凝剂,适用温度为60至220摄氏度,耐大温差80摄氏度以上。 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研发人员从投料前的称重到成品质检,每一个环节都实时跟进,产品合格率达100%,与实验室样品相差甚微,批次稳定性强。5吨产品运抵长城钻探固井公司西南项目部后,顺利通过入库检测和现场试验,性能良好。在项目部进行了地面水泥车停机试验,浆体状态良好。试验成功后,该缓凝剂在四川威远区块完成了2口井的现场试验,水泥浆性能完全符合预期,施工顺利。 在此次自主研发过程中,该公司突破了高温长链共聚技术的技术壁垒和抗超高温四元共聚、耐大温差性能、分子链设计3项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彰显了公司的技术实力。
  • 《突破技术壁垒!全硅负极电池来了》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5-23
    • 据路透社报道,奔驰于近日表示,从2025年起,将在即将推出的奔驰G级电动汽车中引入一种新型高能量密度电池。奔驰表示,这种电池材料由初创公司Sila Nanotechnologies生产,使用硅基阳极,比现有同类电池的能量密度高出20-40%,达到800Wh/L以上。供应商方面,业内有消息称或为宁德时代。近年来,随着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需求,硅基负极走入产业视野。 据了解,目前石墨负极材料仍旧占据市场主流,但石墨负极材料实际比容量已接近利润比容,改善空间较小,难以支撑市场对锂电池性能的要求。而硅基负极单质硅负极理论比容量4200mAh/g,是石墨负极材料理论比容量的11.29倍。 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硅基电池负极材料市场规模大约为25亿元,预计2028年将达到220亿元,2022-2028期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2.1%。据悉,在部分电池企业商讨的高比容方案中,硅负极为明确发展方向。 在2020年,就陆续有韩国、美国有关硅基阳极电池研发的最新消息传出。2021年,硅负极参与车企明显增加。广汽埃安AIONLX采用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2021年11月,特斯拉也申报了一项硅基电池阳极的新专利。不过,整体来看当前应用硅基负极的电池掺硅比例较低,还未完全发挥出硅基负极的优势。 在上游材料端,负极材料厂商也已经开始瞄准动力电池目标客户,进行产能建设,还有数家公司处于中试、送样阶段。今年2月,贝特瑞发布公告与深圳市光明区政府签署投资合作协议,拟在深圳市光明区内投资建设年产4万吨硅基负极材料项目,项目预计总投资50亿。2021年12月,石大胜华子公司胜华新能源规划2万吨/年硅基负极产能,预计2023年12月份建成投产。 就目前而言,我国硅基材料主要应用于消费领域,但随着国内数码电子增速持续放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高,预计动力领域逐步成为关键需求来源。同时,随着4680电池的量产,2023年硅基负极将在动力电池领域开始放量,乐观预期下届时或出现产能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