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开发出全新基因编辑脱靶检测工具GOTI,有望成为新的行业检测标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 江洪波
  • 发布时间:2019-05-09
  • 3月1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研究团队开发出新型脱靶检测技术GOTI。GOTI技术显著提高了基因编辑技术脱靶检测的敏感性,可发现之前的脱靶检测手段无法发现的完全随机的脱靶位点,为基因编辑工具的安全性评估带来了突破性新工具,有望成为新的行业检测标准。研究人员利用GOTI技术发现,设计良好的CRISPR/Cas9并没有明显的脱靶效应。该结果结束了之前对于CRISPR/Cas9脱靶率的争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期刊。

  • 原文来源: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02/caos-crc022819.php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检测CRISPR脱靶效应的新方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9-04-25
    • 自从CRISPR基因组编辑技术于2012年发明以来,它已经显示出治疗许多难治性疾病的巨大希望。然而,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在治疗相关的细胞类型中鉴定潜在的脱靶效应,这仍然是将治疗方法转移到临床应用的主要障碍。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格拉德斯通研究所和瑞典阿斯利康公司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可靠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9年4月19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Unbiased detection of CRISPR off-targets in vivo using DISCOVER-Seq”。论文通讯作者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acob E. Corn。论文第一作者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Beeke Wienert和Stacia Wyman。 CRISPR通过在特定位置切割DNA来编辑人的基因组。所面临的挑战是确保这种工具不会在其他地方进行切割,即一种被称为“脱靶效应”的DNA损伤,这可能会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 Wienert博士表示,当CRISPR进行切割时,DNA会被破坏。因此,为了生存,细胞将许多不同的DNA修复因子募集到基因组中的特定位点上以修复断裂并将切割末端连接在一起。他们认为如果他们能够找到这些DNA修复因子的位置,就可以鉴定出被CRISPR切割的位点。 为了测试这种想法,这些研究人员研究了一组不同的DNA修复因子。他们发现其中的一种称为MRE11的DNA修复因子是DNA切割位点的第一批响应者之一。他们利用MRE11开发了一种名为DISCOVER-Seq的新技术,它可以识别出CRISPR切割基因组的确切位点。 论文共同作者、格拉德斯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Bruce R. Conklin博士解释称,人类基因组非常庞大---如果你打印完整的人DNA序列,那么你最终会得到一本高达16层的小说。当想用CRISPR切割DNA时,这就像试图删除这本小说中特定页面上的一个特定单词一样。可以将DNA修复因子视为给这本书添加的不同类型的书签。虽然一些DNA修复因子可能会将整个章节作为书签,但是MRE11却是一个能够精确到这本书中已发生变化的字母。 目前存在检测CRISPR脱靶效应的不同方法。然而,它们具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产生假阳性结果和杀死它们正在检查的细胞。此外,迄今为止最常用的方法仅限于在实验室中用于体外培养的细胞,但不包括它在患者来源的干细胞或动物组织中的使用。 Corn表示,鉴于他们的方法依赖于细胞的自然修复过程来识别切割位点,它经证实是一种侵入性更小、更可靠的方法。他们能够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患者细胞和小鼠中测试其新开发的DISCOVER-Seq方法,而且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潜在地用于任何系统,而不仅仅是在实验室中。 这种正在用于新的细胞类型和系统中的DISCOVER-Seq方法也揭示出对CRISPR编辑基因组机制的新认识,这将导致更好地理解这种工具如何发挥作用的生物学特性。 Conklin指出,这种新方法极大地简化了识别脱靶效应的过程,同时也提高了结果的准确性。这可能更好地预测基因组编辑如何在临床环境中发挥作用。因此,它代表了改善临床前研究和让基于CRISPR的疗法更接近有需要的患者的一个重要步骤。
  •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开发出快速精准的核酸检测技术》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07-08
    • 高效精准的核酸检测技术在传染病原检测、食品安全检疫和致病基因筛查等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基于CRISPR的基因组编辑技术极大地革新了生物医学研究。有趣的是,除了能够通过对基因组精准操控来进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最近一些研究发现CRISPR系统的某些效应蛋白,例如Cas12a,在切割靶DNA后会受激获得切割非靶向单链DNA(ssDNA)的活性,从而能够用于快速简便地进行核酸检测,在传统的PCR和测序技术之外建立了一种新的核酸检测技术。 CRISPR-Cas12b/C2c1系统大多来自嗜热菌,由于其嗜高温的特性研究相对较少。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伟团队在2018年首次成功地改造Cas12b系统用于哺乳动物基因组编辑,建立了Cas9和Cas12a之后的第三个CRISPR基因编辑工具。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发现Cas12b蛋白在激活之后同样具有任意切割ssDNA的特性,并开发出 CDetection(Cas12b-mediated DNA detection)检测系统,可以用于微量DNA的简便快速检测。CDetection是集Cas12b蛋白、向导RNA、ssDNA荧光报告分子和 RPA(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等温扩增于一体的DNA快速检测系统。Cas12b蛋白在靶向切割RPA扩增目标DNA后激活ssDNA切割活性,任意切割ssDNA荧光报告分子,从而发出荧光信号(如图)。基于团队前期研究发现的Cas12b能够适应较广温度(25~60℃)和pH(1~8)的稳定性,CDetection系统相较Cas12a-DETECTR系统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可以实现亚aM(10-19 M)的灵敏DNA检测;同时,通过tgRNA(tuned gRNA)的引入,CDetection可以实现单碱基的区分。利用CDetection系统,能够快速地实现细胞、血液、尿液以及动植物中的细菌和病毒感染、基因分型以及SNP突变检测(如图)。 相关成果于7月2日在国际学术期刊Genome Biology 发表。该研究工作由动物所和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完成。动物所研究员李伟和周琪为论文的通讯作者;博士生滕飞、郭璐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科技先导专项及科技部、基金委等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