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chools培养计划知识挖掘下的情报学教育及人才培养》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 luoluo
  • 发布时间:2021-03-29
  • 2021年1月15日,情报理论与实践出版了一篇名为“iSchools培养计划知识挖掘下的情报学教育及人才培养”的文章。文章具体摘要如下:

    [目的/意义]情报学作为信息科学群的一个分支学科,在大数据时代呈现出更高的职责要求,iSchool这一高校信息学院联盟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信息领域人才。[方法/过程]为探索情报学学科的教学模式和特点,文章以iSchool培养计划为研究对象,分别基于Bi-LSTM-CRF和BERT深度学习方法,构建能力和研究领域的自动抽取模型,挖掘其中情报学科教学信息。在模型的基础上,完成iSchool培养计划的知识挖掘,统计iSchool院校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以及主要的研究领域,并按照iSchool等级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统计分析。[结果/结论]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总结当前情报学教育的发展态势,为我国情报学教育体系设计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关报告
  • 《数据科学任职要求挖掘下的情报学教育及人才培养》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luoluo
    • 发布时间:2021-03-29
    • 2021年1月15日,情报理论与实践出版了一篇名为“数据科学任职要求挖掘下的情报学教育及人才培养”的文章。文章具体摘要如下: [目的/意义]基于数据科学与情报学领域的密切联系,对数据科学任职要求知识进行深入挖掘,有利于掌握社会对于情报学相关领域人才的需求,从而完善情报学教育的培养方案,帮助实现社会需求与高校教育的良好对接。[方法/过程]文章采集了国内主流招聘网站中数据科学相关工作岗位的招聘信息,并对数据进行解析、去重等清洗工作,对招聘信息中的任职要求实体进行人工标注,比较了LSTM,BiLSTM-CRF和BERT三种深度学习模型应用于实体识别的效果。[结果/结论]结果表明,BiLSTM-CRF模型对任职要求实体的识别效果最好,相较于其他两种深度学习模型具有一定的优势。文章根据抽取出的任职要求实体从实践能力、学历要求、脚本语言、数据处理、综合素质等方面总结了目前情报学人才应当具备的技能和素质,并由此提出了针对情报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
  • 《以需求为导向培养更多中医药拔尖人才》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0-08
    • 调结构:优化全生命周期中医学专业体系 基于国家战略需求和岗位胜任能力的需要,学校前瞻布局,延伸专业上下游,构建了服务生命全周期和健康全过程的中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结构体系。 未病先防、病后康复,彰显培养特色。2017年,经批准,学校率先创办中医养生学专业,填补了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医养生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空白。2018年,为进一步彰显中医学在病后康复中的独特优势,学校开设了中医康复学专业,示范推动了国内中医院校中医学专业体系的建设与优化。 服务行业人才急需,彰显培养优势。2018年,针对全国儿科医生短缺的现状及社会对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人才的需求,学校利用拥有全国唯一中医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的优势,在中医学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并设立了中医儿科学专业。该专业致力于培养能够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小儿保健与诊疗方面的优势,贴合儿童生理特点及特殊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儿童保健、防病治病的优秀专业人才。针对基层医疗人才匮乏的问题,学校还协同开展了中医学(农村订单定向)人才培养项目,将全科医学的培养要求融入中医学专业教育中,探索并构建了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育卓越: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 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学校率先全面探索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构建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2015年,学校入选“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9年制)”项目和“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5+3’一体化)”项目。2018年,学校先后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全国率先启动中药学“4+5”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别设立中药学“本研贯通”(新中药学院班)和中药学“本研贯通”(屠呦呦班),探索培养具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解读中药原理能力的拔尖人才。2022年,学校设立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研贯通)培养项目,探索“先中后西”与“先西后中”的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书院模式改革,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设立淡安书院作为通识书院进行基础培养,设立仲瑛书院、云翔书院、橘泉书院作为专业书院进行卓越培养;面向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研贯通培养项目,实施通识书院与专业书院培养相结合、传统师承教育与现代导师培养相结合、计划学分制与完全学分制管理相结合的“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重塑学科知识结构,完善高阶课程体系。一是完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融通式培养,二是注重经典与现代交叉融合的课程改革,三是注重临床和科研能力导向的课程整合。 实施全程全员导师制,建立导师荣誉体系。采取书院制、师承导师与科研导师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优选校内外优秀导师组建“双师型”导师团队,强化全程全员导师引导。建立书院导师荣誉体系,每年评选星级导师,并根据星级等级给予相应的导师津贴与评奖评优名额倾斜。 重实践:推进医教科教产教深度融合 学校以医教、科教、产教融合课程建设为引领,重构了实践育人体系。 构建“三融通”临床教学体系。学校从临床课程教学改革着手,医教协同,确立以中医学术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为指导、临床真实情境体验为主体、中医思维能力构建为导向、中医传承与诊治能力为核心、医教协同育人为保障的改革总体思路,构建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融通、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融通、学校教育与医院培养相融通的“三融通”中医临床教学体系。 打造科教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学校以校企贯通实践实训平台为基础,以“双师型”“双能型”师资队伍为保障,率先建设养老产业学院、康缘中药学院;升级建设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构建虚实结合中药智能制造实验教学体系;附属药业改造中药智能制造实训创新平台,打造中药制药过程控制与智能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拓展中试车间实训平台。学校的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是民政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项目,同时也是全国首个本科起点的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学校联合11所院校成立全国养老服务管理专业院校联盟。通过校政企三方合作,形成全面开放、专业共享、校企贯通的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促进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近年来,学校新增一批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产教融合课程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有力地支撑了创新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