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2018年钢铁行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2-18
  • 2018年,钢铁行业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市场秩序明显改善,全行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

    一、粗钢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2018年我国生铁、粗钢和钢材(含重复材)产量分别为7.71亿吨、9.28亿吨和11.06亿吨,同比分别增加3.0%、6.6%和8.5%,粗钢产量创历史新高。2018年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8.7亿吨,同比增长14.8%,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国产自给率超过98%。

    二、钢材出口继续显著下降。 2018年我国出口钢材6934万吨,同比下降8.1%;出口金额3985亿元,同比增长7.7%;平均出口价格5747元/吨,同比增长17.2%。2018年我国进口钢材1317万吨,同比下降1.0%;进口金额1083亿元,同比增长5.5%;平均价格8225元/吨,同比增长6.5%。预计2019年钢材出口将逐步趋稳。

    三、钢材价格总体高位运行。 延续2017年下半年价格走势,2018年钢材价格总体处于相对高位,钢材综合价格指数平均为115.8点,同比增长7.6%。2018上半年钢材价格指数基本稳定在110-120点,7月起价格持续上涨,至11月钢材价格开始快速下跌,截至12月底钢材综合价格指数跌至107.1点,较年内最高点下降13%。

    四、行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 受供给侧结构调整、环保督查、市场需求旺盛等因素共同作用,2018年钢材价格高位运行,进口铁矿石价格保持基本稳定,行业效益达到历史最佳水平。2018年,我国钢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7.65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实现利润4704亿元,同比增长39.3%。其中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13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实现利润2863亿元,同比增长41.1%,利润率达到6.93%。截至2018年底,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5.02%,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426454
相关报告
  • 《2017年钢铁行业运行及2018年工作考虑》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2-08
    • 2017年,钢铁行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地条钢”得以全面取缔,企业效益显著好转,行业运行稳中趋好。但“地条钢”死灰复燃的风险依旧存在,新增产能的苗头逐步显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等压力日渐突出,行业仍面临诸多困难。2018年,钢铁行业仍要坚定不移去产能,严防新增产能,着力推动钢铁行业布局优化、转型升级、规范经营,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2017年钢铁行业运行情况 (一)超额完成去产能任务、全面取缔“地条钢”。2017年是钢铁去产能的攻坚之年,全年共化解粗钢产能5000万吨以上,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4亿吨“地条钢”产能全面出清,从根本上扭转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有效改善了市场环境,显著规范了进出口秩序,钢材质量明显提升,行业效益大幅增长。 (二)统计内粗钢产量创新高。随着“地条钢”产能退出,统计内合规产能开始快速释放,2017年我国粗钢产量8.32亿吨,同比增长5.7%,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考虑到大量“地条钢”产量未纳入统计范围之内,2017年实际粗钢产量不会高于2016年水平。 (三)钢材出口显著下降。2017年,我国累计出口钢材7543万吨,同比下降30.5%;累计进口钢材1330万吨,同比增长0.6%。出口价格明显提高,全年钢材出口金额3700亿元,同比增长3.1%;钢材平均出口价格4905元/吨,同比增长48.4%。 (四)钢材价格上涨较快。受钢铁去产能工作深入推进、“地条钢”全面取缔、采暖季错峰生产和市场需求回升等因素影响,2017年钢材价格大幅上涨。12月底,中国钢材价格指数为121.8点,比年初上升22.3点,涨幅22.4%,其中长材价格指数由年初97.6点升至129.0点,涨幅32.2%;板材价格指数由年初104.6点升至117.4点,涨幅12.2%。细分品种中,国内螺纹钢价格年初为3268元/吨,最高涨至5000元/吨以上,年底回落至4447元/吨,同比增长36.1%。 (五)企业效益明显好转。2017年,我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6.74万亿元,同比增长22.4%,实现利润341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189亿元,同比增长177.8%。2017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的重点大中型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69万亿元,同比增长34.1%,实现利润1773亿元,同比增长613.6%。 二、行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防范新增产能压力增大。随着市场形势的好转,部分停产企业陆续恢复生产,企业主动退出意愿减弱,去产能任务越发艰巨。在高利润的驱动下,近期部分地区和企业又有了新上钢铁冶炼项目的冲动,存在打政策擦边球的倾向,产能反弹压力增大。严防新增产能将成为2018年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 (二)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压力攀升。2017年,“地条钢”产能在重拳打击下得以全面取缔,但随着钢材价格大幅上涨,“地条钢”死灰复燃的可能性增加。近期,黑龙江、吉林等省已发生几起“地条钢”死灰复燃案例,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简称部际联席会议)针对案件查处情况向各地印发了通报。“地条钢”死灰复燃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三)短流程炼钢发展亟需理顺政策。集中取缔“地条钢”后,虽然高炉-转炉长流程企业加大了废钢利用量,但仍出现废钢阶段性供应过剩的情况,废钢出口增幅较大,2017年累计出口废钢220.3万吨,而2016年仅出口1000吨左右。为适应钢铁行业未来发展需要,推动解决短流程炼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钢铁行业的“长短流程”合理布局,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等政策亟待理顺推进。 (四)钢铁企业环保压力不断增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钢铁行业错峰限停产,各地政府和钢铁企业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采取了不同形式的污染防治措施,对区域内钢铁企业产生深远影响。从当前看,采暖季限产50%的政策对改善大气环境效果明显。从长远看,环保政策的不断升级将倒逼钢铁企业实施环保技改,有利于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倒逼京津冀等环境敏感地区钢铁产能向环境容量较大的地区转移,有利于钢铁行业布局优化。 三、2018年工作考虑 (一)精准施策,坚定不移去产能。抓好重点地区去产能,指导地方以处置“僵尸企业”、去除低效产能为重点,力争2018年提前完成“十三五”钢铁去产能1.5亿吨的上限目标。严控新增产能,指导各地对严控新增产能工作进行全面自查自纠,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把产能置换关,严禁以任何名义新增钢铁产能。 (二)多措并举,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建立健全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长效机制,始终保持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对“地条钢”高发的重点省(区、市),部际联席会议将于今年上半年组织开展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专项督查。发挥负面警示作用,对涉嫌违法制售“地条钢”的行为,加大查处和问责力度,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 (三)加强研究,合理引导电炉炼钢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鼓励现有高炉-转炉长流程企业转型为电炉企业。对不同地区新建电炉项目在产能置换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鼓励小型电炉企业联合重组和接收过剩地区转移产能,发展先进水平的电炉企业。推动相关政策修订,为短流程电炉炼钢创造有利政策环境。 (四)规范经营,维护市场平稳运行。开展钢铁、焦化、铁合金行业规范企业动态调整工作,实现“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加强行业运行监测分析,结合钢铁去产能、产能置换、采暖季错峰生产等工作,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和对地方工作的指导,避免钢材价格大幅波动,努力维护行业平稳运行。 (五)积极谋划,推动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标准引领,探索钢铁产品分级、分类管理,着力提升钢铁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推进向中高端迈进。建立健全上下游合作机制,加快钢铁新材料产业化应用。积极推进智能制造,以试点示范为抓手,探索可复制经验和做法,加大行业推广力度。
  • 《湖北2017年1-11月全省工业经济效益分析》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1-11
    • 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呈现总体平稳态势,主营业务收入环比回落,利润增速同比加快,税金总额稳定增长,企业成本环比下降,但企业亏损面、“两项资金”增幅、工业负债率有所上升。   一、  工业经济效益主要特点   主营收入增速环比回落。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141亿元,增长10.9%,同比加快3.9个百分点,环比放缓0.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从企业所有制类型看,集体控股企业保持较高增速,增长26.3%,外商及港澳台控股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私营控股企业分别增长16.3%、15.6%、6%。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增长12.5%,快于小型企业3.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钢铁、汽车、电气机械、电子设备等行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32.4%、21.1%、17%、17%。   利润增速持续加快。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295亿元,增长13.2%,同比、环比分别加快2.7、1.3个百分点,增速连续四个月呈现扩大态势。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长24.2%,增长贡献率达到92%,总量占近45%的私人控股企业仅增长5.1%,同比放缓0.4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增长19.2%,同比、环比分别加快5.5、2.2个百分点,快于小型企业16.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86%,同比提高0.11个百分点,但低于全国0.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钢铁、石油加工、医药、化工、汽车等行业贡献突出,分别增长237.8%、66%、40.5%、30.7%、21.3%。   税金总额稳定增长。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税金总额1734.9亿元,增长8.6%,同比、环比分别加快8.1、1个百分点。从企业所有制类型看,集体控股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保持较高增速,分别增长20.2%、12.1%,但私营控股企业下降1.6%。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增长9.4%,快于小型企业3.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钢铁、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医药、汽车等行业贡献较大,分别增长70.6%、48.1%、17.3%、14.6%、14%。   企业成本环比下降。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31元,同比增加0.11元,环比下降0.35元,连续三个月保持回落态势,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05元。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销售、管理、财务等三项费用为7.71元,同比、环比分别增加0.2元,高于全国0.22元。从企业所有制类型看,港澳台控股、外商控股、私人控股企业百元收入成本分别下降1.17、0.85、0.36元,集体控股、国有控股分别上升0.78、0.08元。分行业看,41大类行业中有27个环比下降,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食品制造、医药、仪器仪表、通用设备等行业降幅较大,分别达到1.31、1.23、1.18、1.01、0.85元。   二、主要行业效益情况   工业三大门类中,消费品工业利润增速环比加快,装备制造业保持稳定,原材料工业持续改善,利润总额分别占全省工业的29.5%、38.4%、21.1%。三大类制造业具体情况如下:   (一)消费品制造业利润增速环比加快。主营收入增长6.1%;利润增长7.8%,环比加快1.9个百分点;税金增长4.2%。   食品行业(含烟草):主营收入增长3.1%,同比放缓3.7个百分点;利润增长2.1%,环比加快1.7个百分点;税金增长3.5%。其中烟草制品业利润增长7%,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3.5%,食品制造业增长1.4%,农副食品加工下降1%。   纺织行业:主营收入增长6.6%;利润增长2.1%,环比加快0.2个百分点;税金增长0.5%。其中纺织业利润增长7.4%,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下降14.5%,纺织服装、服饰业下降7.4%。   医药行业:主营收入增长14.4%;利润增长33.9%,环比加快6.6个百分点;税金增长14.6。   (二)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速稳定增长。主营收入增长16.1%;利润增长15.1%,同比、环比分别加快3、1.9个百分点;税金增长14.4%。   汽车行业:受益于东风本田、上海通用等增长点增长加快,全行业效益持续稳定增长,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1.1%;利润总额增长21.3%,同比、环比分别加快11.9、0.7个百分点;税金增长14%。   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7%;受行业补助减少及部分重点企业增长乏力等因素影响,利润总额下降32%;税金增长48.1%。   机械行业:在仪器仪表、电气机械等子行业带动下,全行业效益明显改善。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0.9%;利润总额增长22.5%,环比加快7个百分点;税金增长11.9%。   (三)原材料制造业效益持续改善。主营收入增长11.4%;利润增长35.4%,环比加快3.6个百分点;税金增长3.3%。   钢铁行业:在武钢、鄂钢、新冶钢等重大增长点带动下,全行业效益得到改善,主营收入增长32.4%,利润增长237.8%,税金增长70.6%。   石化行业:受益于需求转暖,石化行业效益持续改善。主营收入增长10.7%;利润总额增长29.1%,其中石油加工、化工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66%、30.7%;税金增长3.7%。   建材行业:主营收入增长5.7%,利润总额增长9.8%,环比放缓3.1个百分点;税金增长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