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2017年1-11月全省工业经济效益分析》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1-11
  • 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呈现总体平稳态势,主营业务收入环比回落,利润增速同比加快,税金总额稳定增长,企业成本环比下降,但企业亏损面、“两项资金”增幅、工业负债率有所上升。
      一、  工业经济效益主要特点
      主营收入增速环比回落。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141亿元,增长10.9%,同比加快3.9个百分点,环比放缓0.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从企业所有制类型看,集体控股企业保持较高增速,增长26.3%,外商及港澳台控股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私营控股企业分别增长16.3%、15.6%、6%。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增长12.5%,快于小型企业3.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钢铁、汽车、电气机械、电子设备等行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32.4%、21.1%、17%、17%。
      利润增速持续加快。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295亿元,增长13.2%,同比、环比分别加快2.7、1.3个百分点,增速连续四个月呈现扩大态势。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长24.2%,增长贡献率达到92%,总量占近45%的私人控股企业仅增长5.1%,同比放缓0.4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增长19.2%,同比、环比分别加快5.5、2.2个百分点,快于小型企业16.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86%,同比提高0.11个百分点,但低于全国0.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钢铁、石油加工、医药、化工、汽车等行业贡献突出,分别增长237.8%、66%、40.5%、30.7%、21.3%。
      税金总额稳定增长。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税金总额1734.9亿元,增长8.6%,同比、环比分别加快8.1、1个百分点。从企业所有制类型看,集体控股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保持较高增速,分别增长20.2%、12.1%,但私营控股企业下降1.6%。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增长9.4%,快于小型企业3.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钢铁、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医药、汽车等行业贡献较大,分别增长70.6%、48.1%、17.3%、14.6%、14%。
      企业成本环比下降。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31元,同比增加0.11元,环比下降0.35元,连续三个月保持回落态势,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05元。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销售、管理、财务等三项费用为7.71元,同比、环比分别增加0.2元,高于全国0.22元。从企业所有制类型看,港澳台控股、外商控股、私人控股企业百元收入成本分别下降1.17、0.85、0.36元,集体控股、国有控股分别上升0.78、0.08元。分行业看,41大类行业中有27个环比下降,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食品制造、医药、仪器仪表、通用设备等行业降幅较大,分别达到1.31、1.23、1.18、1.01、0.85元。
      二、主要行业效益情况
      工业三大门类中,消费品工业利润增速环比加快,装备制造业保持稳定,原材料工业持续改善,利润总额分别占全省工业的29.5%、38.4%、21.1%。三大类制造业具体情况如下:
      (一)消费品制造业利润增速环比加快。主营收入增长6.1%;利润增长7.8%,环比加快1.9个百分点;税金增长4.2%。
      食品行业(含烟草):主营收入增长3.1%,同比放缓3.7个百分点;利润增长2.1%,环比加快1.7个百分点;税金增长3.5%。其中烟草制品业利润增长7%,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3.5%,食品制造业增长1.4%,农副食品加工下降1%。
      纺织行业:主营收入增长6.6%;利润增长2.1%,环比加快0.2个百分点;税金增长0.5%。其中纺织业利润增长7.4%,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下降14.5%,纺织服装、服饰业下降7.4%。
      医药行业:主营收入增长14.4%;利润增长33.9%,环比加快6.6个百分点;税金增长14.6。
      (二)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速稳定增长。主营收入增长16.1%;利润增长15.1%,同比、环比分别加快3、1.9个百分点;税金增长14.4%。
      汽车行业:受益于东风本田、上海通用等增长点增长加快,全行业效益持续稳定增长,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1.1%;利润总额增长21.3%,同比、环比分别加快11.9、0.7个百分点;税金增长14%。
      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7%;受行业补助减少及部分重点企业增长乏力等因素影响,利润总额下降32%;税金增长48.1%。
      机械行业:在仪器仪表、电气机械等子行业带动下,全行业效益明显改善。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0.9%;利润总额增长22.5%,环比加快7个百分点;税金增长11.9%。
      (三)原材料制造业效益持续改善。主营收入增长11.4%;利润增长35.4%,环比加快3.6个百分点;税金增长3.3%。
      钢铁行业:在武钢、鄂钢、新冶钢等重大增长点带动下,全行业效益得到改善,主营收入增长32.4%,利润增长237.8%,税金增长70.6%。
      石化行业:受益于需求转暖,石化行业效益持续改善。主营收入增长10.7%;利润总额增长29.1%,其中石油加工、化工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66%、30.7%;税金增长3.7%。
      建材行业:主营收入增长5.7%,利润总额增长9.8%,环比放缓3.1个百分点;税金增长4.3%。

相关报告
  • 《2017年湖北省工业品价格走势分析》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1-22
    •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市场回暖,原材料行业呈现恢复性增长,原材料及上游产品价格快速上扬,带动工业品价格整体回升。2017年,湖北工业品购进价格同比上涨8.3%,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5.6%。   一、工业生产者购进与出厂价格指数情况   (一)购进价格逐渐上升   2017年,全省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8.3%,增幅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全年购进价格高位波动,一季度处于高位,购进价格指数上涨9.8%,3月当月达到10.7%;二季度回落至8.9%,4、5、6月逐月回落,当月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分别为9.1%、7.7%、7.2%,6月当月为上半年涨幅最低的月份。三季度逐月回升,7、8、9月当月分别为7.3%、7.7%、8.9%;四季度又趋回落,10、11、12月当月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分别为8.5%、7.2%、6.4%。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同比%)   (二)出厂价格稳步回升   2017年,湖北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稳定增长,全年同比上涨5.6%,涨幅比全国平均水平(上涨6.3%)低0.7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位列第21位;月度涨幅处在4.8-6.5%间波动,3月份达到峰值,上涨6.5%,刷新自2011年10月份以来新高,二季度有所回落,下半年基本稳定,10、11、12月份分别上涨6.2%、6.0%、5.8%。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      二、与中部六省工业品出厂价格(PPI)的比较   2017年以来,以煤炭、石油、钢铁、水泥为代表的“三黑一色”行业价格不断走高,对总指数影响较大。而湖北受自身资源缺乏以及产业结构差异性影响,资源型产业相较于其他五省在工业经济中的占比较小,下游产品占比较大,价格传导不畅,致使我省出厂价格涨幅较小。在中部六省中湖北工业品出厂价格增幅排名靠后。2017年湖北PPI同比平均上涨5.6%,与中部五省相比,涨幅分别比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低13.8、2.4、2.3、1.2、0.2个百分点,位列中部六省第六位。   三、部分原料及能源价格情况   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受市场结构、技术因素和地缘政治格局影响,随着亚洲国家建立库存,中国对原油和其它许多工业大宗商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布伦特原油价格上涨。2017年,美国WTI原油期货价格盘中最高触及58.02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盘中最高触及64.71美元/桶,比年初上涨近20美元/桶。   棉花价格持续走高。2017年,受棉花收储政策放开因素影响,国内外棉价差进一步缩小,湖北棉花价格稳步增长。湖北3128B级棉花现货价格15880元/吨,比去年同期上涨每吨近800元;国际棉价现货价格为13571元/吨,比去年同期上涨每吨近500元。   磷矿石价格相对平稳。2017年,湖北地区磷矿石价格相对平稳,湖北磷矿山开工正常,市场运行缓慢向好。湖北宜昌明珠磷化工主供28%品质磷矿石,磷铵矿船板成交370元/吨。湖北宜化矿业主供28%品质磷矿石、30%品质磷矿石,船板成交380元/吨、450元/吨。   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2017年,受钢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带动,铁矿石供应量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铁矿石价格底部回升,持续上涨,日照港62%印粉市场价格为950元/吨,较去年同期上涨每吨近300元左右。   四、我省主要工业产品价格走势情况   2017年调查的37个工业行业大类同比平均价格“33涨4降”,上涨面89.2%,与上年15个行业价格上涨相比,上涨面扩大48.7个百分点。从影响程度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及纺织业价格的上涨对总指数拉升作用显著。经测算,四个行业共影响PPI价格总水平上涨3.38个百分点,贡献率60.0%。   钢材及有色金属价格大幅上涨。受遏制钢铁行业违规新增产能、严查“地条钢”,淘汰落后产能,再加上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重点项目投资拉动等因素影响,钢铁及有色金属价格强势回升。湖北钢铁市场逐渐回暖、价格大幅上涨。2017年,武钢钢材(螺旋钢)出厂均价为4880元/吨,较去年同期上涨每吨近1380元左右;鄂钢钢材(螺旋钢)出厂均价为4200元/吨,较去年同期上涨每吨近1420元左右。2017年,大冶有色阴极铜价格48987元/吨,较去年同期上涨10000元。   化肥价格出现好转。受行业去产能环保整合等因素影响,湖北省化肥行业价格回升,2017年,我省55%粉状磷酸一铵主流出厂报价2372元/吨左右,较去年同期上涨每吨近450元左右;64%磷酸二铵主流出厂报价2321元/吨,较去年同期上涨每吨近320元左右。   水泥价格涨势明显。2017年,湖北水泥行业开始启动错峰生产机制,要求企业全年停窑错峰生产时间不少于90天,加之水泥市场需求稳定以及原材料成本价格上涨推动影响,水泥行业价格攀升。10、11、12月份,我省鄂东325水泥综合价格出厂价每吨分别为320元、380元、420元,较去年同期涨幅近40%。
  • 《2017年我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公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1-26
    •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分析报告显示——   三大造船指标两增一降 三大产业难点困扰依然   1月24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在其网站上公布了2017年我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2017年,我国船舶工业三大造船指标继续领先、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融结合更加深入、船配产业质量升级、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但受国际船舶市场深度调整的影响,“融资难”“交付难”“盈利难”等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船舶工业面临形势仍然严峻。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船舶工业三大造船指标两增一降,全国造船完工426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9%;承接新船订单337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0.1%;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872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2.4%。船舶出口保持增长,2017年全国完工出口船394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7.9%;2017年1~11月,我国船舶出口金额为210.7亿美元,同比增长4.4%。船舶行业经济效益出现下降,2017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407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00.4亿元,同比下降8.2%。   ?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船舶工业国际市场份额位居第一,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品牌建设有序开展;精耕细作细分市场,主动引领市场需求。   2017年,我国骨干船企针对近年来三大主流船型新船市场需求不足的现状,在细分产品领域精耕细作,积极开拓特种船舶、江海联运船舶、中小型船舶、远洋渔船等市场。其中,成功交付全球首艘三瓣独立C型储罐液态乙烷气体运输船、全球首制2.5万吨LNG高压双燃料杂货船,亚洲最大的自航绞吸式挖泥船“天鲲号”、国内首艘纯电动自卸货船实现下水。   2017年,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企业主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探索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空间资源等非油气市场的开发,相继交付了世界首制深海半潜式大型智能渔场“海洋渔场1号”、自升式多功能海洋牧场平台、“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超深水双塔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助力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全球首艘深海采矿船项目正稳步推进。同时,积极拓展海上风电、海上天然气发电船、浮式发电+海水淡化平台、海上垃圾发电船、海上娱乐综合平台、海上酒店等新领域。   ? 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船舶工业“融资难”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缓解。2017年,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建造企业风险的关注度,部分银行已经出现收紧授信或延长授信审批的情况,增加了企业的融资难度。尽管市场有所回暖,但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仍处于低谷期,企业的现金流大幅萎缩,行业内骨干大型企业都面临着资金紧张的问题。   手持订单连续下降,去产能工作任重道远。近年来,各主要造船国都在努力化解过剩产能,但与新船需求的大幅收缩相比,船企新接订单难以满足正常生产需求。我国手持船舶订单已连续4年下降,大部分船企只能维持1年左右的工活量,在保证连续生产能力方面面临严峻挑战。从需求侧来看,国际新造船市场年均8000万吨左右,我国可承接到40%多的市场订单。   综合成本快速上升,盈利空间大幅萎缩。2017年,受手持船舶订单下降,开工船缺口增大的影响,新船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新船价格与成本倒挂矛盾凸显。   外部环境持续恶化,在手项目风险加大。据统计,我国船企手持各类海工平台涉及合同终止和弃船项目明显增多,这些项目被船东反复要求延期交付,最终还是被弃船,对船厂生产经营造成极大影响。海洋工程装备产品定制化的特点,使之转手出售的难度极大,当前海工产业技术日新月异,船企在手海工项目的弃船风险不断集聚,交付形势尤为严峻。   ? 预测和建议   该分析报告预测,2018年,全球经济发展将趋于稳健,航运市场有望稳中   向好。预计2018年全球新船成交量在7000万~7500万载重吨,海洋工程装备成交量约130亿美元,新船价格有小幅上涨的可能。大型船舶成交量将在2018年有所回落,部分中小型船舶成交将会活跃,豪华邮轮、汽车运输船、客滚船等少数特种船市场仍然值得关注。全球油气开发将继续回暖,市场热点仍将集中在浮式生产平台、海上风电场建设运维装备以及 LNG 相关装备等领域。   对于2018年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重点,该分析报告指出:一是坚定不移推动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多措并举破解船舶工业“融资难”困局。三是统筹兼顾船舶工业去产能和结构调整。四是进一步做好企业技术创新和提质增效。五是加强海洋工程装备在手订单风险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