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力推光伏+储能稳定电力系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10-11
  • 日本,由于其地理位置原因,常年受到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近期,强台风“法茜”登陆日本千叶县,造成位于此地的日本最大的漂浮式水面电站起火,影响了该地区的供电问题。

    据千叶县政府统计,截至9月16日仍然有1万四千多户家庭断水,约7万多户家庭断电。除了短时间内需要尽快重建,电力公司也在考虑基础设施的长期强化及推广比如电动汽车蓄电池一类的家用应急电源。

    事实上,为解决电力供应稳定问题,日本政府及企业早已着手研究。太阳能发电这一相对安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模式已在日本推行多年,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现如今,为了因地制宜地解决不同地区发电量不均衡的问题,日本近期更加快了推广“光伏+储能”的脚步。

    虚拟电站(Virtual Power Plant,下称“VPP”)试验,是日本经济产业省(下称“经产省”)选择的方式之一。VPP就像是一个能源收集平台,将一定区域内的光伏电池板、蓄电池等电源系统结合起来统一管理,根据不同的电力需求供应相应的电力。虽然每个电力规模很小,但积少成多,收集起来就能够像一个发电站一样输出电力。

    VPP扩大建设的背后与日本政府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关系紧密。

    日本政府计划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比率从目前的16%,提高到22-24%,但受限于气候等不确定因素,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无法确定。如果使用火力发电进行电力调配,设备利用率会下降,投资资金也无法回收。对于大型电力公司而言,VPP的优势是可降低对发电设备的初期投资金额,并提高日后灵活购买太阳能电力的能力。

    图片:将分布式光伏发电整合成虚拟电站的示意图

    事实上,京瓷、罗森等日本多个行业企业已纷纷“出手”投资VPP。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相关数据,可供VPP收集的太阳能电力等电力规模,预计将在30年内增加到37.7GW,相当于37个大型火力发电站的发电量,可见作为电力调配的VPP势必将有大发展。

    京瓷算是最早参与VPP试验的本土企业之一。2016年起,京瓷已将远距控制技术,与自身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与蓄电池等产品相结合,进行了试验应用。2019年2月,京瓷又与美国区块链公司LO3 Energy合作进行这一试验。

    一直致力于将太阳能、储能等分布式能源整合到VPP系统的早期推动者之一,美国软件和数据公司Autogrid近期也加入到VPP试验中。Autogrid首席执行官Amit Narayan表示,“日本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市场转型,需要更灵活的能源供应,而VPP是能够应对这一变化的平台。”

    目前,知名便利连锁店企业罗森(Lawson)也正在东京电力公司管辖内的250家店铺进行VPP试验,主要是将电力通过VPP远程供给各分店的空调和照明使用,提高电力调配能力。

    东京RTS PV公司的分析师Izumi Kaizuka表示,受日本电力市场正在逐步开放竞争、太阳能上网电价逐步下调、新建住宅的零能耗建筑政策等因素影响,这种不断变化的市场格局为VPP提供了发展机会。未来随着更多参与者的入局,日本电力供应商将通过VPP为业主提供余电使用的用电方式,从而达到合理电力调配的目的。

    作为VPP系统中的一部分,日本政府也出台了针对光伏+储能装置的相关激励政策。日本政府为安装锂电池储能的家庭和企业用户提供66%的费用补贴(由日本经产省出资,预算约为9830万美元),同时为工厂和小型企业拨款上亿美元,以提高能源效率。这些政策用来激励太阳能发电厂和变电站对于储能系统的使用。

    这从投资回报方面刺激日本市场对储能系统的需求,根据矢野经济研究所的预测,日本储能市场2020年有望达到3.307GWh。

    在日本,每个家庭用户都可以安装和配置自己的光伏电池板和电池,甚至可以把电池储存的电能进行销售,新能源汽车商和电池制造商们纷纷抢占市场,本地的丰田、本田、尼桑、松下、京瓷,欧美的奔驰,宝马、特斯拉和中国的比亚迪,宁德时代纷至沓来。(2018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106GWh,宁德时代、松下、比亚迪位列前三)。

    据报道,日本知名光伏安装商Next Energy and Resources就是选择了宁德时代作为合作伙伴,后者负责供应电池单体等构件,前者负责组装。并将于2020年夏季前后在日本开始销售面向住宅和工业用的蓄电池。并表示,“将蓄电池价格降低至同类产品的一半”,而比亚迪的新兴固态电池将在2021年开始在日本交付。如果交付顺利的话,电池导入成本将仅为原来成本的四分之一。这将极大降低储能成本端的预算。

    相关资料显示,虽然储能电池在终端推广还存在着一些障碍,比如说电气工程知识与专业技术匮乏造成用户安装、运行和维护困难等,但是距离大面积普及仅仅是时间问题。

    日本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太阳能配储能项目——日本软银旗下可再生能源公司SB Energy与三菱在日本北海道建造102.3MW光伏项目并搭配27MWh储能系统,预计在2020年开始运行,可满足近三万户居民的用电需求。

    储能时代已经开启,正像一位行业资深人士所说,日本的储能市场并不是最近“很火”而是已经火了很多年,而全球范围内的储能市场,正在迎接一场爆炸式的增长。此外,日本利用VPP进行电力协调与调配的先例,也值得国内电力市场借鉴一二。

相关报告
  • 《抽水蓄能电站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稳定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10
    •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日前发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4年度》显示,2024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新增超3.7亿千瓦。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约44.5亿千瓦,同比增长15.0%,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约5.9亿千瓦。 在全球范围内,可再生能源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然而,随着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接入电力系统,风电、光伏发电的波动性和间歇性对电力系统稳定性提出了挑战,需要电力系统具备更强的调节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宗亮认为,针对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间歇性、波动性和分散性问题,电力系统对调节电源的需求更加迫切。抽水蓄能电站是构建流域“水风光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的储能支撑,对可再生能源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抽水蓄能电站利用电力负荷低谷时的电能抽水至上水库,在电力负荷高峰期再放水至下水库发电,被称为“超级充电宝”。从1968年我国建成第一座抽水蓄能电站——岗南抽水蓄能电站开始,我国抽水蓄能技术经历了几十年的工程实践与技术沉淀,目前是储能技术中运用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运行最稳定的储能方式。它可以有效平抑风光发电的日级波动,能够承担调峰填谷、事故备用等关键任务,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基础调节电源。 在规划引领、政策支持、产业链支撑下,“十四五”以来我国抽水蓄能发展迅速。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抽水蓄能电站投产总装机容量达5869万千瓦,成为电力保供和低碳转型的生力军。同时,全国抽水蓄能电站核准在建总装机容量约2亿千瓦。 “从装机容量11兆瓦的岗南抽水蓄能电站,到装机容量3600兆瓦的全球最大抽水蓄能电站——丰宁抽水蓄能电站,中国抽水蓄能技术已跻身世界一流水平。”中国电建(4.930, 0.05, 1.02%)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国金说,“抽水蓄能与风、光等新能源联合运行,能有效降低基地发电侧的弃风率和弃光率,维持电网稳定运行。” 中国东方电气(16.710, 0.53, 3.28%)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军认为,当前,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抽水蓄能电站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器”和“调节阀”,其价值已从单一储能扩展到系统协同——既支撑风光电力的大规模消纳,又为电网韧性提供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抽水蓄能技术仍存在选址局限性较大、建设周期相对较长、秒级调节能力不足等难点。业内人士预测,未来5年到10年,中国抽水蓄能行业将迎来规模化、智能化和市场化发展的关键阶段,“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协同发展模式将成为行业发展重要方向。这种模式可通过深度挖掘两类储能技术体系的互补特性,提升多能互补协同效能,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可控、高效互动的新型能源体系提供战略性支撑。 “抽水蓄能与新型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形成‘长时+短时’‘集中+分布’的多层次储能体系,将共同支撑高比例新能源的稳定运行和高效消纳。”朱国金建议,应结合区域电网需求,按需配套建设部分新型储能,以抽水蓄能电站为基础,利用共享抽水蓄能电站的资源条件,由抽水蓄能承担基荷调节,新型储能补充部分中、短时负荷调节,更好适应电力市场化发展要求。
  • 《电力系统转型进行时 稳定供应或存挑战》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28
    • 记者在四川、宁夏、陕西、新疆等地调研发现,在探索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多地进行了总体规划研究、示范区和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等工作,但面临电力供应保障难度加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受到挑战、电网投资及系统成本增加等难题。业内表示,这一工作试错成本高,宜充分利用成熟技术、存量系统并深入挖掘潜力,支持新技术发展,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实现转型,更要推进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体系促进新能源更大范围消纳。 传统电力系统正在转型 多方表示,双碳目标的实现和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系统性的工程,目前我国处于传统电力系统转型阶段,即新能源快速发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与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应用影响处于“量变”阶段,该阶段常规电源仍是电力电量供应主体,新能源作为补充,发用电的实时平衡是主要特征。 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发展策划部副主任项丽介绍,宁夏把电力外送攻坚工程、骨干网架构建工程、系统调节提升工程、现代配网建设工程、智能调控升级工程和设备精益运维工程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抓手,计划到2030年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70%,新能源逐步向电力电量供应主体转变,基本建成宁夏新型电力系统。 四川省新型电力系统研究院是全国范围内首个省级新型电力系统研究平台。研究院科研发展部主任胥威汀介绍,研究院联合省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打造水光蓄多能互补联合发电示范工程样板,同时针对高比例水电系统超低频振荡风险、新能源接入稳定性、系统频率调节能力不足等问题,形成系列理论成果,有效保障四川清洁能源的安全送出与高效消纳。 在新疆,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重点围绕电源侧清洁化、电网侧智能化、负荷侧电气化,研究配套政策机制,推动形成源网荷储协同互动。同时,推动南疆四地州纳入国家电网公司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试点实施“新能源+储能”发展模式,支撑南疆新能源发展;实施源网荷储协调控制工程示范,推动电网转变为“源随荷动、荷随网动”的源网荷储智能互动模式,提高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建设库车“光伏+制氢”示范项目,充分发挥电制氢作为高度可调节负荷的特点,有效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和安全性。 电力稳定供应面临一定挑战 在传统电力系统转型阶段,业内人士表示面临几大挑战。 ——保障电力供应面临重大挑战。国网新疆经研院院长赵志强表示,在煤电有序减量化发展、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的背景下,由于新能源“极热无风”“晚峰无光”“大装机、小电量”的特征显著,新能源成为影响电力供应的最大变量,负荷高峰关键时刻不顶用、扛不住。 ——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面临重大挑战。随着新能源占比逐步攀升,将替代传统火电成为能源供应主体,电力系统转动惯量持续降低,系统运行中动态无功支撑不足、频率调节和稳定不足、传统同步稳定和新形态稳定交织等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新能源设备暂态支撑特性、设备耐压能力不足,当电网发生扰动引起电压、频率波动时,易引发连锁脱网事故,使故障演变过程更加复杂,系统大面积停电风险增大。 ——增加电网投资及系统成本。新能源基地多处于电网末端,且新能源利用小时数少于常规电源,规模化开发导致新能源汇集、送出工程及其上级送出通道配套补强工程规模持续增加,电网投资需求大幅增长,并且新能源建设周期远小于外送工程建设周期,建设时序难以有效匹配。 ——对重大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提出更高要求。新型电力系统涉及领域多、影响面广,重大技术支撑应用是关键保障。以5G、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电网技术加速融合,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对电力技术创新形成倒逼之势,需要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电力产业结构、商业模式、技术体系和管理体制。 加快措施布局应对转型期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在一篇署名文章中表示, 能源电力行业技术资金密集,存在高度的路径依赖,技术路线试错成本极高,适宜采取渐进过渡式发展方式。近期应重点挖掘成熟技术的潜力,支撑新能源快速发展,同步开展颠覆性技术攻关;远期在颠覆性技术取得突破后,推动电力系统逐步向适应颠覆性技术的新形态转型。 在转型期,着眼于电力安全保障和低碳发展,业内建议要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入手。“软件”方面,转型期间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打破省份之间的市场壁垒,建立适应大范围市场运作的输配电价机制,完善网源荷储协调互动机制,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其次,全面拓展电力消费新模式。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建议,把用户侧资源激活,实现更好的电力平衡。随着新能源占比提高,出力比较任性,这时候就不能源随荷动,只能源荷互动,新能源出力比较低的时候,引导需求,能少用电就少用电,新能源大发的时候则反之。归根到底是要有市场的激励机制。 “硬件”方面,一是要完善电源侧建设。推进西部、北部地区大型新能源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东中部地区的分布式新能源,推动海上风电逐步向远海拓展。煤电从“增容控量”“控容减量”到“减容减量”,发挥托底保障作用;重点推进西南地区的优质水电建设;安全有序开展沿海地区的核电建设,适时推动内陆核电建设。 二是加强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建设。基于我国能源资源与电力需求地理分布不均衡这一矛盾,加强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建设。同时,推动建设适应分布式、微网发展的智能配电网,促进电、冷、热、气等多能互补与协调控制,满足分布式清洁能源并网、多元负荷用电的需要,促进终端能源消费节能提效。 三是加强储能建设。鉴于抽水蓄能规划建设周期较长,而电力系统已面临调节能力不足的现状,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储热、化学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将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有望在长周期平衡调节、安全支撑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