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艾滋病病毒衣壳结构图确定》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1-11-23
  • 英国电子生物成像中心(eBIC)使用电子断层扫描和亚像素断层图平均化的新技术,确定了艾滋病病毒(HIV)衣壳蛋白、以及其与宿主细胞因子相互作用的复合结构图像,分辨率约5.4埃。研究人员还建立了整个HIV衣壳蛋白的原子模型,或为开发以衣壳蛋白为靶向的抗HIV药物提供新思路。研究论文19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

      这一重大突破的论文主要作者、牛津大学陶妮(音译)博士解释说,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其RNA基因组被封装在一个圆锥形的衣壳内。在感染过程中,HIV以Gag多蛋白的未成熟病毒粒子组装并出芽,经历蛋白水解和构象变化的过程,由未成熟的球形转变为成熟的圆锥形衣壳。在HIV-1复制的早期阶段,衣壳扮演着多种重要的角色,包括保护基因组免受细胞先天性免疫反应的影响,促进逆转录,以及调节细胞内转运和进入细胞核。其中许多功能受到衣壳与宿主细胞因子和小分子相互作用的影响。

      然而,由于HIV-1衣壳的亚稳态特性,分离出适合于高分辨率结构分析的完整天然衣壳的数量和浓度,一直具有挑战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新方法,即在HIV病毒样颗粒的膜上加一种成孔毒素,这避免了与病毒体裂解和核心分离相关的创伤,但也使衣壳接触到外部细胞因子和小分子。

      在建立了实验方法后,研究人员研究了真实的HIV衣壳与细胞因子亲环素A(CypA)和小分子辅因子六磷酸肌醇(IP6)之间的相互作用。然后,研究团队对这些样本进行了电子断层扫描和亚断层扫描图平均化。

      利用这项新技术,该团队分别揭示了HIV衣壳的结构,以及它与CypA和IP6的复合物的结构。这些结构证实了成熟HIV衣壳中的双IP6结合位点,并为IP6和CypA在调节HIV衣壳稳定性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领导该研究的eBIC主任、牛津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张培军总结道,他们利用电子断层扫描获得的信息,建立整个HIV衣壳的原子学模型,这可以作为开发衣壳靶向抗艾药物的“蓝图”。包膜病毒膜的穿孔也为研究其他病毒系统的宿主—病毒相互作用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总编辑圈点

      可以把衣壳蛋白理解为病毒的“隐形斗篷”,它能隐藏病毒的信息,保护病毒内部的遗传物质。科研人员对HIV病毒的衣壳蛋白进行了长时间研究,发现它还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药物公司也将衣壳蛋白作为靶点研究艾滋病药物。此前,科研人员绘制过衣壳蛋白的结构图,但这一次,研究者用新方法分离出完整天然衣壳,并用新技术得出了分辨率更高的复合结构图像。更多的细节,能在转录和翻译方面帮助人类找到更适合的阻止和抗击病毒的办法。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1-11/23/content_525609.htm?div=-1
相关报告
  • 《手足口病毒柯萨奇A10高分辨率三维结构》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12-12
    • 《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饶子和/王祥喜研究团队的研究论文“Structures of Coxsackievirus A10 unveil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receptor binding and viral uncoating”。该工作报道了手足口病毒柯萨奇A10(CVA10)三种不同生命周期的全颗粒原子分辨率结构以及脱衣壳中间体的中等分辨率基因组结构,这是该团队继完成对手足口病毒EV71,CVA16不同生命周期的全颗粒结构和功能研究后又一重要研究成果(Wang, X. et.al. Nat StructMolBiol 2012; Ren, J. et al. Nat Commun 2013; Luigi De. et al. Nat StructMolBiol 2014; Ren, J. et al. JVI 2015; Zhu, L. et al. Mbio 2018)。   EV71和CVA16一直是导致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EV71疫苗只能保护由EV71感染导致的手足口病,而不能交叉保护由其他手足口病毒感染导致的手足口病,并且随着EV71疫苗的接种和肠道病毒间可能发生的基因重组事件,手足口病毒的流行谱在发生改变。近年来,由CVA10感染导致的手足口病例显著增加,患病儿童还可能产生更严重的临床症状如无菌性脑膜炎等。然而,目前还没有CVA10疫苗上市和针对CVA10的抗病毒治疗手段与方法,因此对CVA10进行结构和功能研究十分必要。   CVA10属于小RNA病毒家族肠道病毒属,小RNA病毒家族由一大类直径约30nm,衣壳包裹着单股正链RNA,无囊膜,呈正二十面体结构的病毒组成。研究人员分离出CVA10三种不同生命周期的全病毒颗粒,运用冷冻电镜技术获得了三种颗粒的原子分辨率结构。CVA10实心颗粒的结构与其它肠道病毒大体相似,然而在潜在的受体结合区和中和性抗体结合区域,CVA10与EV71和CVA16的结构和表面电势分布有着较大的区别。研究人员对CVA10三种颗粒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空心颗粒和脱衣壳中间体颗粒直径比实心颗粒大约5%,空心颗粒的正二十面体二次轴处形成了major channel以及off-axis channel,而中间体的二次轴处仅有major channel,off-axis channel则被衣壳蛋白VP1和VP2所填补。 另外,根据结构比较发现,三种颗粒发生了原聚体单位的旋转和内部组分的位移,而且空心颗粒相较实心颗粒和中间体颗粒,产生了多位点的disorder。免疫原性评价结果显示实心颗粒和中间体颗粒免疫原性远高于空心颗粒,这与研究人员的结构分析结果一致,对于手足口疫苗的开发有很好的启示。 研究人员还采用symmetry-mismatch的方法获得了脱衣壳中间体的中等分辨率核酸结构,确定了数个衣壳内部与核酸相互作用的关键位点,阐述了肠道病毒脱衣壳释放核酸的动态过程。   生物物理所王祥喜、饶子和、朱玲以及浙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严峻同为该文的通讯作者。朱玲、孙瑶、樊锦艳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湖南师范大学刘红荣和朱滨给予了大力支持。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得到生物物理所鼻咽癌等临床重要问题的多学科协同研究中心的支持。
  • 《艾滋病病毒生命周期研究有新见解》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3-31
    • 德国亥姆霍兹RNA感染研究所(HIRI)和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RKI)的科学家们现已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可用于分析和影响艾滋病病毒(HIV)生命周期的关键阶段。研究结果提供了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生命周期后期阶段的见解,并为RNA二聚化和包装机制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解释。相关论文29日发表于《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杂志。   病毒生命周期的关键阶段可能是药物和治疗的靶点。因此,对于理解和影响其潜在分子过程的基础研究非常重要。   HIV-1是已知会感染人类的两种HIV变体之一,它占所有感染的90%以上,其显著特征是含有两个病毒基因组副本。在病毒复制过程中,两个基因组在称为二聚化的过程中结合在一起,这是HIV-1生命周期中一个关键步骤,因为二聚体RNA基因组是病毒蛋白Pr55 Gag包装成新病毒粒子的先决条件,最终导致病毒复制。   此次,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在单核苷酸分辨率下研究HIV-1生命周期的新技术,利用RNA结构测序(FARS-seq),识别出HIV-1基因组中对二聚化和病毒包装不可或缺的区域。   研究人员表示,现在已经能够证明HIV-1的基因组以两种不同的RNA构象存在,分别是单体RNA和二聚体RNA。它们中只有一种参与了基因组包装。在第二种构象中,RNA保留在宿主细胞中,被翻译成新的病毒蛋白质。这两种构象就像一个分子开关,RNA结构变化可调节HIV-1生命周期的关键阶段,控制着病毒的复制。   研究人员确定了调节这两种RNA构象之间平衡的序列。他们的研究阐明了病毒因子与这些区域的结合如何被用来靶向或破坏病毒组装。   这项研究的发起人、HIRI研究小组组长雷德蒙·史密斯说:“我们希望能够将这些发现用于基于RNA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或改进的基因治疗载体。”在后续研究中,研究人员将确定观察结果是否也适用于其他HIV毒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