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结核性脑膜炎的强化抗结核治疗研究》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 李阳
  • 发布时间:2016-02-24
  • 结核性脑膜炎往往是致命的,早期抗结核及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可提高生存率,但仍有近三分之一的患者最终会死亡。近期,来自牛津大学及利物浦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假设,即强化抗结核治疗能够增强针对脑内结核杆菌的杀菌活性,进而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并开展了相关研究,其成果于2016年1月14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第374卷第2期。

    研究以在越南两家医院就诊的817名临床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的感染HIV及未感染HIV成人患者为样本,开展了一项随机、双盲及安慰剂对照试验,主要是比较9个月标准抗结核方案(包括利福平10 mg/kg/d)与强化方案(包括在治疗开始的8周时间里给予更高剂量利福平15mg/kg/d联合左氧氟沙星20 mg/kg/d)的治疗效果,并以第9个月时的患者死亡率为主要结局指标,以9个月致残率、首次新发神经事件或死亡事件以及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为次要结局指标。

    研究将409名患者随机分配至标准治疗组,其余的408人则接受强化治疗。经过9个月的随访,发现强化组和标准组分别死亡113人和114人(风险比为0.94,95%可信区间为0.73-1.22,P=0.66),且无证据显示与标准方案相比,强化方案针对总人群或任何亚组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或许要排除异烟肼耐药结核感染患者)。此外,两组间的次要结局指标无显著差异,两组间导致治疗中断的不良反应发生总例数也无显著差异(标准组为64例、强化组为95例,P=0.08)。

    综上所述,与标准治疗方案相比,强化抗结核方案不能够提高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来源:http://neuro.dxy.cn/article/484295?trace=related

相关报告
  •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辅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影响》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7-01-10
    • 在肺外结核病中,结核性脑膜炎较为常见,在临床上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可致机体衰老及免疫功能受损,易引起众多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常规抗结核药物及联合喹诺酮类抗菌药进行干预,其中左氧氟沙星是新一代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抗结核效果中疗效显著。基于此,来自梧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4位研究人员使用左氧氟沙星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脑脊液中相关指标的变化进行了观察,旨在明确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辅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其相关成果发表于《临床肺科杂志》2017年第22卷第1期。 研究纳入90例符合结核性脑膜炎诊断标准并经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确诊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其中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51-72岁,平均(58.71±2.04)岁;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50-72岁,平均(58.93±2.0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CT表现及磁共振成像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接受常规抗结核疗法,主要包括激素、抗结核化疗、降低颅内压等,具体为在强化期给予利福平胶囊(规格每胶囊0.15g,使用剂量为每天0.45-0.60g,三餐饭后服用)、异烟肼片(规格每片0.1g,剂量10mg/kg,顿服)、吡嗪酰胺片(规格每片0.25g,剂量 1.5g,顿服)、乙胺丁醇片(规格每片0.25g,每日0.75g,顿服)。此外,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规格5mg)每日10mg,治疗1周后用量逐渐减少,4周后改为口服泼尼松并将用量逐渐减少至停用,激素总疗程8-12周。同时根据患者脑压适量地进行20%甘露醇滴注,每天2-4次。在治疗过程中可口服维生素B6以减少不良反应。强化期持续四个月后进入巩固期。巩固期继续使用利福平、异烟肼和乙胺丁醇片,剂量和之前相同,连续使用八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强化期加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规格每瓶100mL,0.2g)静脉滴注,每天0.4-0.6g,并在巩固期改为口服盐酸左氧氟沙星片(规格每片0.5g),每日0.5g。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十二个月。 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脑脊液中氯化物和葡萄糖的水平均上升,而蛋白质、白细胞及压力则下降,其中观察组的氯化物、葡萄糖水平比对照组高,而蛋白质、白细胞及压力水平则比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根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定的焦虑状况,观察组得分比对照组要低,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此外,治疗结束半年后进行随访,并根据健康测量量表SF-36对患者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和情感职能进行评分,发现两组患者三方面的得分均下降,其中观察组患者生理功能和生理职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有3例恶心呕吐、1例乏 力,对照组有3例头晕、5例恶心呕吐、3例乏力。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89%(4/45)低于对照组24.44%(11/4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200,P=0.0477)。 综上所述,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使用左氧氟沙星进行辅助治疗疗效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改善其脑脊液中各项指标的表达。
  • 《越南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的抗结核药人群药代动力学特性》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蒋君
    • 发布时间:2020-11-09
    • 结核性脑膜炎(TBM)儿童的最佳剂量仍不确定,目前基于成人肺结核的治疗。这项研究旨在调查越南患有TBM的儿童的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的群体药代动力学,以这些患者提供最佳剂量,并确定药物暴露与治疗结果之间的关系。一百名越南患TBM的儿童接受了为期8个月的抗结核治疗。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用于评估四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并模拟不同的给药策略。通过一室配置模型成功描述了利福平和吡嗪酰胺在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血浆异烟肼和乙胺丁醇采用两室配置模型描述。所有药物模型都包括生命最初几年的体重和酶成熟度的异速增长比例。利福平的CSF渗透性相对较差,并且随着CSF中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增加,CSF是CSF炎症的标志。异烟肼和吡嗪酰胺显示出良好的脑脊液渗透性。目前推荐的异烟肼和吡嗪酰胺的剂量足以实现目标暴露,但乙胺丁醇和利福平的剂量不足。由于眼毒性,不能增加乙胺丁醇的剂量。模拟结果表明,需要达到50 mg / kg / day的利福平剂量才能达到目标暴露水平。此外,利福平血浆暴露量低与神经系统残疾风险增加有关。因此,可以考虑使用更高剂量的利福平,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增加剂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