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极地布放首个生态潜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1-11
  • 北京时间1月6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在阿蒙森海成功布放深水生态潜标,这也是中国首次在极地布放生态潜标。

    考察队副领队王金辉介绍,这套潜标的主要生态传感器依托重点研发项目自主研发,通过光学和声学方式对上层海洋磷虾进行长周期探测。该套潜标布放水深约3000米,计划放置1年,将收集长周期序列的磷虾数据以及相关的生态环境参数数据。

    据悉,布放这套生态潜标有助于更好掌握南极磷虾的季节分布特征,分析全球变暖背景下,南极主要生物种群状态及气候变化潜在影响,为南极海洋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由中国自然资源部组织,计划依托“雪龙”号、“雪龙2”号和各考察站开展一系列综合调查监测,深入研究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 原文来源:https://www.mnr.gov.cn/dt/ywbb/202401/t20240108_2815840.html
相关报告
  • 《“雪龙2”号大洋队完成阿蒙森海潜标回收和布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1-21
    • 北京时间16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雪龙2”号大洋队完成阿蒙森海海域潜标回收和布放作业。 “雪龙2”号大洋队队长陈超介绍说,本次阿蒙森海海域待回收和待布放的潜标共计10套,除1套潜标周围海冰密集,有一座长约12海里的冰山,不满足回收条件,需等待下一队次回收外,其余潜标均成功完成回收与布放,且无一仪器设备受损或丢失。 据介绍,本次潜标回收和布放任务密集、时间紧张,考察队克服了诸多困难,在3天内完成其中8套潜标的回收与布放,所获取的连续的、长时间序列的数据有助于加深对阿蒙森海冰间湖及开阔大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的认识。 此次考察队在阿蒙森海布放了我国在极地的首个生态潜标,该套潜标的主要生态传感器依托重点研发项目自主研发,通过光学和声学方式对上层海洋磷虾进行长周期探测。 此外,在潜标回收作业中,考察队使用无人机协助回收潜标。该无人机针对极地等特殊作业区域研制,具有大负荷、高机动、抗低温等特点,能够实现高效安全回收潜标,比传统利用小艇回收的方式节约70%的时间。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由自然资源部组织,依托“雪龙”号、“雪龙2”号和各考察站开展一系列综合调查和科学研究。
  • 《海洋所成功完成耦合式实时通讯潜标系统深水布放和运行》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9-04
    • 7月26日至8月6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可靠性实时通讯潜标研发”项目组搭载2025年度规范化海上试验航次,成功完成耦合式实时通讯潜标系统在南海3700米水深布放工作,顺利进入为期6个月的海上试验运行,开展面向复杂海洋动力环境及高海况背景下的南海典型海洋动力过程水文生态要素长期观测和综合同步数据获取任务。 在随船现场专家组完成耦合式实时通讯潜标系统的设备部件齐全性和甲板工作性能检验后,项目组依据参试仪器海上试验大纲,在船上人员的协助支撑下,依次进行了该系统通讯浮子、感应耦合链Ⅰ、子浮体、感应耦合链Ⅱ、主浮体Ⅰ、感应耦合链Ⅲ、主浮体Ⅱ、感应耦合链Ⅳ、锚泊缆系和锚碇装置的布放。项目组一次性完成系统布放,布放后系统工作稳定。航次期间,现场专家组依据《海洋仪器设备海上试验管理规范》全程参与了参试设备的现场验收海试过程,查验了耦合式实时通讯潜标系统下水前的外观状态、下水后的数据接收情况及功能实现等情况,并对感应耦合仪工作稳定性、感应耦合传输缆性能、最大观测水深、实时回传频率、数据回传成功率、同步剖面最大观测水深、仪器同步测量时间误差和最大布放深度指标进行了海上考核试验和试验过程执行情况评价。经现场专家查验,设备部件与任务书要求一致;航次期间,4套感应耦合仪工作稳定、4根感应耦合传输缆传输稳定、实时回传频率为1小时、数据回传成功率95%。实时传输最大水深1288米,设备最大观测深度3181米,仪器设备设置同步开展测量工作,设备采样周期1小时,最大布放深度3746米。参试设备仪器考核指标满足海试大纲规定的考核指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