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合组织发布《国家人工智能算力建设蓝图》》

  • 来源专题:人工智能
  • 编译者: 高楠
  • 发布时间:2023-06-07
  •     2023年2月28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国家人工智能算力建设蓝图》(A Blueprint for Building National Compute Capacity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以下简称“蓝图”)。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经济和社会,为提高经济生产力、加速经济恢复带来机遇。

        人工智能的创造和使用依赖于一些关键要素,如熟练的劳动力、利好的政策环境、数据可访问性以及足够的计算资源,通常被称为“算力”。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系统有两个依托算力的关键步骤:(1)训练,包括模型/算法的创建、选择及其校准;(2)推理,即使用人工智能系统来确定输出。虽然部分人工智能关键使能因素,如数据、算法和技能等在政策圈中受到了相当大的关注,但让人工智能进步成为可能的硬件、软件和相关算力的基础设施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

    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系统对人工智能算力的需求急剧增长。确保各国拥有足够的人工智能算力来满足其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于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经济潜力至关重要。然而,许多国家在没有充分评估他们是否有足够的国内人工智能算力来实现其经济目标的情况下,就制定了人工智能计划。一方面,目前国家人工智能算力的标准化衡量,尤其是人工智能算力标准化指标的开发,仍然是一个政策空白。另一方面,国家政策制定者亟需准确可靠的人工智能算力评估方法以及国内人工智能算力概况,以辅助相关政策的制定。

        由此,OECD制定了人工智能算力的评估框架,以供各国评估其国内人工智能算力现状,建立各自的人工智能算力基线,并指导其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资源的配置。蓝图指出,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当下,世界各国尚未出台较为专业和全面的人工智能算力发展战略和国家计划。为了避免算力短板阻碍本轮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报告提供了三个维度的人工智能算力评估框架:能力(可用性和使用情况)、有效性(人员、政策、创新、可访问性)和弹性(安全、主权、可持续性),并进一步对具体的操作和障碍提供了建议。蓝图算力评估框架的建立,采用了混合的研究方法,包括专家访谈、问卷、调研等定性方法,以及基于学术文献分析的定量方法。根据该评估框架,蓝图帮助各国回答了三个基本问题:该国拥有多少人工智能算力;一个国家需要多少人工智能算力才足以支持该国人工智能战略目标的实现;一个国家的算力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什么水平。蓝图认为,世界各国应该尽快着手进行人工智能算力评估和战略建设,以提升其人工智能能力。

相关报告
  • 《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法示范法 1.0(专家建议稿)》发布》

    • 来源专题:人工智能
    • 编译者:高楠
    • 发布时间:2023-08-23
    •      8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网络与信息法研究室、南财合规科技研究院等共同承办的“全球治理话语竞赛下人工智能立法的中国方案”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我国人工智能伦理审查和监管制度建设状况调研》起草组(以下简称“起草组”)发布了《人工智能法示范法1.0(专家建议稿)》(以下简称《示范法》)。据介绍,《示范法》坚持中国式治理思路,既发展,又坚持安全底线。《示范法》创设性地提出多项措施,如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同时又对人工智能产业链各主体的责任、义务划分等难题,做出回应。 《人工智能法示范法 1.0(专家建议稿)》部分要点摘录如下:      第一章 总则第四条(以人为本原则) 从事人工智能研发、提供和使用活动应当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确保人类能够始终监督和控制人工智能,始终以促进人类福祉为最终目标。      第五条(安全原则) 从事人工智能研发、提供和使用活动,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所研发、提供和使用的人工智能及其相关网络数据的安全。      第七条(可问责原则) 从事人工智能研发、提供和使用活动,应当分别对其研发、提供和使用活动负责。      第二章 人工智能支持与促进第十五条(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国家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坚持人工智能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共同推进,全面支撑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人工智能发展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根据需要制定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第二十条(专业人才培养) 国家支持高等院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开展面向人工智能领域重大科学前沿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承担重大科技和产业创新专项。国家支持建立有利于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项目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人才评定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等。      第二十一条(财政资金支持) 国家鼓励各地方各部门发挥投资引导基金扶持作用,聚焦人工智能核心领域与关键环节开展专项扶持。国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 《《2022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发布》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张卓然
    • 发布时间:2023-11-28
    • 在7月6日举办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全体会议上,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编写的《2022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志耘介绍,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研究已连续开展四年,旨在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客观评估全球主要国家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情况,明晰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位势和方向。2022年报告在前三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新增一级指标“人工智能国际化”和三级指标“开放数据指数”,并通过对比近几年的评价结果,深入分析当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趋势。 《报告》显示,中美两国引领、呈梯次分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总格局保持不变。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成效显著,人工智能创新指数近三年一直保持全球第二水平,在人才、教育、专利产出等方面均有所进步,但基础资源建设水平仍有待提高。 一、中美两国引领、呈梯次分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总格局保持不变 按照2022年人工智能创新指数得分排名,可将46个参评国家分为四大梯队。第一梯队国家得分为50分以上,只有美国和中国进入。第二梯队国家得分为35~50分,包含英国、德国、新加坡等11个国家。第三梯队国家得分为20~35分,包括丹麦、芬兰等12个国家。第四梯队国家得分为20分以下,包括捷克、巴西等21个国家。 美国的人工智能创新指数已连续四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国连续三年保持全球第二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由于国际化指标的加入,中国与美国的分差有所拉大。其他梯队中有一些国家进步明显,比如瑞典、荷兰首次进入第二梯队,印度、波兰等首次进入第三梯队。从近三年的总排名变化情况看,在排名靠前的国家中,除了中美保持领先之外,其他国家之间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态势。 参评国家人工智能创新指数得分与排名(2022年) 近三年人工智能创新指数TOP15国家 二、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成效显著,基础资源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相比2021年,中国有10个三级指标2022年名次有所上升,主要集中在人才、教育、专利产出、创新制度等方面,优势指标数量也不断增长,从2021年的15个增加到2022年的18个。但中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美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5个一级指标中,美国均位居第一,中国却未有排名第一的指标;11个二级指标中,中国有9个指标落后美国;33个三级指标中,中国有24个指标表现不如美国。此外,相较于自身快速增长的创新产出而言,其创新投入规模和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公共数据的质量和开放度不高,相关指标排名靠后,信息化基础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在移动蜂窝电话订阅率、互联网使用率、固定宽带订阅率等指标上均排在参评国家中等位置。 中美二级指标得分情况对比 三、全球人工智能处于加速发展期 通过对比近几年的人工智能创新指数评价结果,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已然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焦点之一,支撑人工智能研发应用的政策环境和基础条件不断完善,全球人工智能处于加速发展期。 一是战略部署和人工智能治理日益得到重视。在人工智能创新制度方面,《报告》重点考察了各国人工智能政策规划的完备性以及对人工智能治理的重视程度两个方面。相比2021年,无论是人工智能创新制度一级指标,还是政策规划和治理两个二级指标,2022年几乎所有参评国家的分数都有所增加。其中,英国、新加坡、美国、中国、澳大利亚五个国家的政策规划得分提高最多,英国、新加坡、法国、澳大利亚、日本五个国家的治理得分提高最多。 二是数据和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从数据中心数量看,近三年参评国家托管型数据中心总量持续增长,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国家相比2020年增长了10%以上。从超算数量看,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大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球超算500强排行榜争夺激烈,中国在超算上的优势有所减弱。2020—2022年,中国进入全球500强的超算数量逐年减少,占全球比重从2020年的45%下降到2022年的35%。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进入全球500强的超算数量持续增加。 三是人工智能产业化进程加快。2022年,参评国家的人工智能企业总数和人工智能从业人口总数继续增长,且增幅均有所扩大。人工智能企业总数同比增长25%,高于2021年的18%;人工智能从业人口总数同比增长53%,显著高于2021年的10%。 四是人工智能加速赋能科学研究。人工智能论文的学科主题分布较为广泛,除电子、通信、计算机科学等信息技术主题外,也涉及环境科学、地理科学、材料科学等基础学科主题。2020—2022年,涉及环境科学、地理科学、材料科学等基础学科主题的人工智能论文数量不断增长,占人工智能论文总量的比重从2020年的5%上升到2022年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