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物 | 中专学历的他,当选院士!【中国科讯】》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 于彰淇
  • 发布时间:2023-12-12
  • 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名单尘埃落定,共新增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7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不过在人均博士的院士队伍中,此次增选冒出了一个最高学历停留在中专的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厦门大学教授、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夏宁邵。

    中专毕业后,夏宁邵没有再去提升学历,从一名基层医生做起,他不断打破着自己的天花板,担任了985大学学院院长,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夏宁邵的脚下踩着一条荆棘路,但牵绊他的从来都不是学历。

    从中专开始

    院士名单出来的当天晚上,邵阳学院官微发出了贺信,祝贺78级医士59班校友夏宁邵教授当选医学卫生学部院士。图 | 邵阳学院发出贺信1978年,从湖南娄底前往邵阳求学的夏宁邵,母校邵阳地区卫生学校尚未并入邵阳学院,仍是一所中专。三年学成毕业后,17岁的夏宁邵重回娄底,在当地的人民医院脚踏实地十几年,从一名小小的实习医生成长为副主任医师。图 | 娄底市广播电视台截图多年的基层实践给予夏宁邵的还远不止这些。1993年,夏宁邵主持完成的“中国各民族丙型肝炎感染情况调查”项目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反复打磨的科研能力开始崭露头角,而命运就在这个时候拐向了另一条轨道。

    曾定,厦门大学原生物系主任,看到了这个年轻人不限于此的才能。在曾定的大力引荐下,时任厦大副校长、分管人事的朱崇实决定与夏宁邵见一面。这一面后,厦门大学副教授的调令就寄到了夏宁邵手中。

    中专的学历以及还不亮眼的成果,质疑总是围绕着夏宁邵。但厦大却从不怀疑,从不动摇。

    夏宁邵团队核心成员、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张军曾提起过,“对我们这个‘非主流’的‘孩子’,厦大从来没当外人看,要场地给场地,要人给人,始终无惧杂音。学校尽所能来支持我们的团队,给予我们非常宽松的发展环境。”

    据夏宁邵回忆,刚入校时,朱崇实时不时就会给他打电话,“小夏,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的吗?”后来,朱崇实出国考察,还特别拜托后来的厦大党委书记、校长陈传鸿,请他留心关照夏宁邵。

    陈传鸿确实做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他把厦大的一幢独立小楼留给了夏宁邵,尽管这时夏宁邵才成立了一个课题组。陈传鸿对夏宁邵说,“你的脾气比较臭,但是个好人,你在这里独立干事情,没有人会来打搅你,好好干!”

    于是夏宁邵在这里好好干了下去,后来,这幢小楼就壮大为了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大则打破常规,特许夏宁邵带领的研究中心全职引进海外著名资深学者,与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开展实质性科研合作。图 | 夏宁邵带领的研究中心教师团队在厦大,夏宁邵用7年时间从副教授晋升教授,又担任了10年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这片不拘一格的广阔天地,让他大有可为。

    与病毒博弈的日子

    院士结果出来后的寻常一天,夏宁邵照旧走进了研究中心的小楼。其实这栋楼有一个特别的名字——椭圆楼。

    “故科学之创新,恒须突破此圆之阻力,而拓之为椭圆,且又由椭而圆,由圆而椭,生生不息,渐臻于真理,此非真有毅力,又假之以时日与财力者,不能为也。故椭圆楼者,进取之谓也,创新之谓也。”

    这段话就像是夏宁邵科研路途上的序言。

    进入厦大后,夏宁邵单枪匹马带着几名学生在病毒学课题组开始了研究,刚刚起步的实验室每一个决定都要慎之又慎。多年的临床经验让夏宁邵对于现实需求有着更深的考量,解决传染病防控的实际问题是他一直渴望的愿景。

    彼时艾滋病正在国内肆虐,但诊断艾滋病的试剂却完全依赖进口,夏宁邵把实验室的第一步定在这里,决心要与艾滋病诊断打一场攻关战。

    4年的埋头苦干,夏宁邵团队终突破艾滋病毒生物活性原料的难题,研制出国内首个第三代艾滋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帮助我国国产艾滋病诊断试剂成功实现第一次更新换代。夏宁邵也因此获得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之后,夏宁邵持续迭代,研制第四代诊断试剂盒,构建国产艾滋病免疫诊断试剂体系。今天,是第36个世界艾滋病日,这套试剂已经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连续19年位居第一,累计使用人次超5亿。图 | 夏宁邵团队研发的艾滋病系列诊断试剂1998年,艾滋病诊断试剂的研究迈入正轨,夏宁邵把目光转向了戊肝病毒,他要挑战难度更大的疫苗研发。而这次,跨越了14年光阴。

    2012年,先后有200余名核心研发人员参与、投入5亿元的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个戊肝疫苗正式在我国上市。临床试验显示疫苗保护性达100%,《Nature》发文称其“堪为中国蓬勃发展的生物科技领域起到示范作用”。图 | 全球首个戊肝疫苗戊肝疫苗更大的突破在于,它彻底扭转了生物医药界的传统,证实了利用大肠杆菌研制疫苗的可行性。基因工程药物奠基人之一William Rutter博士评价其“(大肠杆菌类病毒颗粒疫苗技术平台)提供了一个生产疫苗的非常廉价和直接的方法”。这项成果也被评为201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也正是因为使用了大肠杆菌,夏宁邵团队在2002年启动、历时18年研发的首支国产HPV疫苗(宫颈癌疫苗),才能以比进口疫苗便宜一半多的价格成功上市。图 | 首个国产HPV疫苗2020年,HPV疫苗上市的激动还未退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夏宁邵决定暂停或放缓大多数正在进行的实验研究,昼夜不停,一日无休,用最快的速度攻关疫情。

    团队研制出了全球首个新冠总抗体试剂等24种新冠试剂,全球首个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则被纳入全国新冠肺炎疫苗应急攻关五条攻关技术路线。

    2022年12月2号,疫情放开前夕,鼻喷苗获批紧急使用。图 | 全球首个鼻喷苗跳跳高,够得着

    今年,夏宁邵带领的研究中心教师团队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夏宁邵笑起来会现出一对酒窝,这让他在学生那显得格外可爱。学生并不惧怕夏老师,就像夏宁邵所说,他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关系。图 | 夏宁邵(中)与学生他会叫住独自做实验的学生,说一声“做实验要加油”,会亲自洗了水果递给学生,有空时就在微信上和学生聊聊天。

    一位厦大公共卫生学院的学生提到,“夏老师有一句话对我影响特别大,叫‘跳跳高,够得着’。”

    “比如,我们把天花板当作目标。你伸手,还差了点距离。但是,你可以每天跳一跳,现在可能只能跳30、40公分,锻炼一年,可能就能跳50、60公分了。这就叫‘跳跳高,够得着’。”

    这是夏宁邵的人生准则,唯有如此,方能在总是要跨越十年的研究中沉下气来,一点点突破科学边界。正如夏宁邵所言,“也许有人认为我们总能把握住前沿方向,但我们现有的成果依靠的不是天赋,而是耐心与毅力。”图 | 夏宁邵每周工作6天,全年工作超过300天,人均每天工作时长达12.7个小时,一些人甚至达到16、17个小时,奇迹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夏宁邵团队用百分之一百的努力对抗着百分之九十九的瓶颈。

    关于夏宁邵本人的采访很少,他总会以“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要宣传也要一起宣传”为由婉拒。在研究中心团队介绍的网页上,他的位置也没什么特别,几乎排在了队伍的最末尾。图 | 研究中心官网团队介绍但此时,回望着网页上夏宁邵的名字,会咂摸出一点仿佛注定的巧合。他从邵阳的中专走出,走到厦门,这一路上牵绊他的,也只有人们可以远离病毒的安宁。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FGdxfl4L-HXQk8sFjj5viw
相关报告
  • 《中国工程院李晓红院长在2023年新当选院士颁证仪式上的讲话【中国科讯】》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于彰淇
    • 发布时间:2023-12-10
    • 坚守学术初心 奋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在2023年新当选院士颁证仪式上的讲话 李晓红 2023年12月8日 各位院士、同志们: 孟冬之季,山寒水冷,但这个大厅里却暖意融融。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一个特别的时刻——2023年新当选院士颁证仪式。来到现场的,有新当选的74位院士,还有院士的单位、团队和家人代表。首先,我代表中国工程院向各位新当选院士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院士单位、团队和家人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院士队伍建设,亲自推动深化院士制度改革。2023年院士增选,是党的二十大后首次院士增选,是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首次集中检验。 中国工程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决策部署,注重在国家重大工程中选拔院士,以重大贡献、学术水平、道德操守为准绳,重视候选人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贡献,坚决破除“四唯”,注重通过标志性成果评价候选人,持续关注长期工作在西部边远地区的候选人和一线的杰出专家,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坚持德才兼备,坚持严而又严的学术标准,选出了让党中央放心、人民满意、科技界认同的工程科技专家。 今年新当选院士中,有未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的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有较少公开发表论文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吴世忠,有只有中专学历但成功研发出多款全球首创性疫苗和试剂的夏宁邵,有长期扎根西部的尼玛扎西、高雄厚,有挑战白血病“生命禁区”、创建“北京方案”的黄晓军,有数十年从事DNA检验技术研究的人民警察、英雄模范刘超,有突破绞吸挖泥船技术瓶颈,在填海造礁中发挥重大作用的谭家华,有投身国防工业填补关键领域空白、首次参评的吴强,有长期战斗在动物疫病防控最前线、巾帼不让须眉的金梅林,有聚焦国家重大工程安全的殷跃平,有突破海洋声学环境辅助决策关键技术的笪良龙……这都是我们不拘一格为国选才的有力佐证。 刚才,周济名誉主席对大家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几位代表做了很好的发言。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对你们过往杰出学术水平和卓越成就的充分肯定,更是对你们坚守科研初心、再立新功的殷切期待。 各位院士,中国工程院是中国工程科技界最高的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工程科技最高殿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在共和国的灿烂星河里,中国工程院院士队伍群星璀璨,坐标闪亮。这支队伍,寄托了数千万中国工程科技工作者的光荣与梦想,也承载着来自党和国家的关怀和肯定。 你们加入这个群体,与群星为伍,肩负起了续写中国工程院新辉煌的历史重任。我相信,有了你们的加入,中国工程院这块金字招牌必定会更加闪闪发亮,中国工程院这个大家庭必将越来越好! 下面,我着重围绕坚守学术初心,奋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谈几点思考,与大家共勉。 一、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树牢至诚之心对党忠诚,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应当坚守的政治底线。中国特色院士制度是党和国家设立的重要人才制度,核心是党的领导,与西方国家院士制度有着本质区别。党和国家设立院士制度的初衷,就是要凝聚我国科技界精英为经济社会发展出主意、攻难关,就是要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努力奋斗,就是要建设一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 作为院士,必须怀着一颗至诚之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铸牢思想政治根基,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胸怀“国之大者”,勇担“四个表率”。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表率,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做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的表率,做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表率,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两院院士的“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这一崇高赞誉。 二、始终坚持创新引领,永葆至真之心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各位院士,在漫漫几十年的科研路上,正是你们矢志创新、不懈奋斗,才有了今天的荣誉和成就。但是,永远不要忘记你们从哪里来,为什么出发。不能今天成为院士,就自我感觉和昨天当教授或研究员的那个自己不一样了,把自己当“全能”院士,不管什么领域的学术会议都敢参加,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敢拍板表态,甚至停下学习和进步的步伐,违背学术初心。 科学真理容不得半点虚假,要始终唯真唯实,追求真理。在学术评价、项目评审、成果鉴定中不说违心之话、不写不诚之词、不做失范之事。当选院士,要始终以“从零开始”的心态、革故鼎新的勇气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事业,在科研创新中保持谦卑之心,在学术学风上抱有虔诚之意,继续深耕本领域、扎根第一线,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的科技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始终强化使命担当,砥砺至勇之心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砥砺至勇之心,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 要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使命担当。各位院士,正是这个千帆竞渡、万马奔腾的时代,才成就了我们创新和突破的可能!我们施展才华的舞台,创新的财力物力人力支持,都是国家给予的。希望各位院士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主动请缨解决“卡脖子”问题、创造出更多“国之重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紧跟全球工程科技前沿进展,敢为人先,勇闯“无人区”,解决重大原创性引领性科学问题;积极承担战略咨询研究任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战略咨询研究和评估,为国家建真言献良策。祖国期待着你们,人民期盼着你们。 要有勇当战略科学家的志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培养战略科学家。在我看来,战略科学家就要担纲领衔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院士队伍应该是战略科学家的重要来源。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树立勇当战略科学家之志,勇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牵头发起组织重大战略性、前瞻性、交叉性科技创新活动,推动实施重大科技战略,在科技创新主战场上努力成为勇攀高峰的表率! 四、始终珍视崇高荣誉,恪守至纯之心院士是国家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是荣誉的象征,更是责任的标志。希望大家恪守至纯之心,始终坚守院士称号的学术性、坚决捍卫院士称号的纯洁性,无比珍视院士称号的荣誉性,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坚守学术性。我们要坚持在本专业本领域科研一线开展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学术引领作用。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我们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术和科研上,要减少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减少各类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减少各类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推动科技界形成专注学术、潜心科研的良好学风。要规范学术话语权,发扬学术民主,鼓励学术争鸣。要强化教学和科普责任,引导更多的青年才俊投身工程科技报国的火热实践。 捍卫纯洁性。维护院士称号的纯洁性是每一位院士的责任。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院士称号。如果一位院士被金钱名利所诱惑,偏离学术的轨道,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必定会伤害到我们整个群体,影响的是整个群体的声誉,破坏的是院士群体的形象。绝不能让院士称号承载过多非学术的、功利的东西,绝不能让院士头衔与物质利益挂钩。要杜绝院士称号滥用,规范自身兼职,杜绝“双聘院士”,杜绝以“院士”冠名非学术活动场所;成为院士,要更加严格自律、加强对团队的管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做学术道德的楷模,让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继续秉持谦虚低调的作风,继续保持潜心科研的学风,戒骄戒躁、慎微慎独,做到自尊、自律、自勉、自省。真正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珍视荣誉性。各位院士,一个伟大的集体,必然有着伟大的精神。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两弹一星”,到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嫦娥”奔月,“天问”探火……一件件大国重器,一项项大国工程,背后都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担纲领衔、呕心沥血。“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朱光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黄旭华、钟南山等,我们几代工程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树立了一座座丰碑,绘就了一幅众星云集的英雄图谱,筑起了工程科技的钢铁长城。我们的钢铁长城决不能像雷峰塔,今天你拿一块砖,明天他拿一块砖,最后塔轰然倒掉。要切实增强危机感,像固守长城那样守护我们的集体,高度珍视和爱护院士称号的荣誉,传递光荣旗帜,接力历史火炬,续写新时代中国工程院新的荣光! 各位院士、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明年将迎来中国工程院成立30周年,让我们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科学人物 | 年仅55岁!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教授逝世【中国科讯】》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于彰淇
    • 发布时间:2023-12-18
    • 商汤科技微信公众号12月16日发布讣告,商汤科技创始人、人工智能科学家、浦江实验室主任、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因病救治无效,于2023年12月15日23时45分离世。中国计算机视觉的“探路者”汤晓鸥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于1996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随后,他便进入香港中文大学工作,并创立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先后也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等单位工作。 汤晓鸥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造诣颇深,尤其是在人脸识别这个细分赛道中,更是“探路者”一般的存在。 其中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出自2014年。 这一年的3月,汤晓鸥研究团队发表了GaussianFace人脸识别算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超过人眼识别能力的计算机算法,让机器学会了“明察秋毫”。 同一年的6月,汤晓鸥实验室开始发表的DeepID系列算法,逐步将人脸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55%! 用汤晓鸥自己的话来评价:DeepID算法标志着人脸识别技术真正成熟,开启了整个行业技术落地的时代。而现如今回头看来,事实也确实是如此: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人脸识别,或多或少都与之有关。 可以说,汤晓鸥是让前沿人工智能技术走进日常生活的众多科技推动者中极具代表性的那一个。 而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也离不开汤晓鸥在此之前的“深挖洞、广积粮”:2012年CVPR仅有的两篇深度学习文章均出自其实验室;2013年ICCV全球只有8篇深度学习文章,其中6出自汤晓鸥的实验室;2011-2013期间,在CVPR和ICCV两大顶会发表了14篇深度学习论文,占全球范围(共29篇)的近一半。也正因如此,汤晓鸥团队在2016年入选世界十大人工智能先锋实验室,成为亚洲区唯一入选的实验室。 商汤科技,则是汤晓鸥教授于2014年成立的公司,在成立之初,他的目标就不局限于创立一家人脸识别公司,而是致力于打造深度学习平台。 而后种种的工作,包括建设深度学习超算平台、数据超算中心,以及各种软硬件一体的平台等等,都可以视为推动AI快速落地的每一步。 然而,自身的成就,还只是汤晓鸥作为计算机视觉领军人物表象的一隅。桃李满天下近年来,在前赴后继出现的AI新星中,听过较多的一句话或许就是“师从汤晓鸥”。 没错,汤晓鸥教授更为璀璨的一面,应当是将梦想的火炬成功传递到了一批又一批的后浪手中。 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中,汤晓鸥便非常自豪的介绍了他的三位学生王晓刚、何恺明、林达华:王晓刚让机器的人脸识别首次超越了人类眼睛; 何恺明开发了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流行架构——深度残差网络(ResNets),解决了深度网络梯度传递的问题,成为GPT等大模型系列的基础; 林达华主导发起了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视觉算法开源项目OpenMMLab。△左:汤晓鸥;右:何恺明三人也只是汤晓鸥众多桃李中较具代表性的一批,还有众多的学生继续在计算机视觉的道路上拼搏。 现如今,巨星的陨落固然令人痛心不已。 但我们相信,巨人梦想的火炬定将生生不息。 汤晓鸥教授,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