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细胞脂质浓度的化学工具》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 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脂质在人体中承担着多种功能,它们形成细胞膜、储存能量、传递细胞信号等,脂质过多也是疾病的重要生物标记。然而到目前为止,脂质分子在活细胞中的功能还没有弄清楚,这是因为缺乏有效地研究工具。2020年4月7日PNAS报道,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分子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所(MPI-CBG)和莱布尼兹分子药理学研究所(FMP)等机构合作开发了一种可以被光激活并影响动物细胞脂质浓度的化学工具,该工具可以帮助研究者解析细胞内不同脂质分子的作用。
    每个细胞都会产生数千种脂质分子,但是现有方法几乎不可能研究活细胞中单个脂质的功能。对此,研究者开发了一种可以量化脂质-蛋白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和活细胞实验中天然脂质的跨膜-翻转速率的化学策略。研究者以二酰基甘油为例,结合膜特异性光化学探针和数学模型,发现酰基链组成变化引起的脂质结构多样性决定了脂质-蛋白的亲和力和跨双分子层动力学。实际上,细微的化学差异会使这些值发生几个数量级的变化。而二酰基甘油结合蛋白的不同,又会导致下游磷酸化模式的不同,从而起到完全不同的作用。
    这种方法是在亚细胞尺度上阐明单一脂质生物功能的通用方法。在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疾病中,血液中存在很多具有指向性的脂质分子,医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准确地分析各种脂质在体内的作用,从而实现更更加精准地诊断和治疗,这是以前不可能做到的。
    吴晓燕  编译自https://phys.org/news/2020-04-lipid-code-chemical-tools-lipids.html
    原文链接:https://www.pnas.org/content/117/14/7729
                     原文标题:Live-cell lipid biochemistry reveals a role of diacylglycerol side-chain composition for cellular lipid dynamics and protein affinities

相关报告
  • 《PNAS:氢同位素分馏受球石藻脂质中CO2控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8-20
    • 氢同位素比值(δ²H)是代谢过程的重要天然示踪剂,当前,缺乏对控制水生光合生物中氢同位素分馏过程的定量模型。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通控制温度、光照和CO2(aq)浓度,揭示了海藻脂质中²H/¹H分馏的生理过程及机制。 科学家以海洋小球藻(Gephyrocapsa oceanica)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烯酮类(α烯酮)脂质的氢同位素分馏,烯酮是该物种和其他触生藻类特有的一类酰基脂质。研究发现,随着CO2(aq)浓度的增加,α烯酮显著减少,同时α烯酮与温度和光照呈现出相关性。基于已知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者开发了一个海藻酰基脂质氢同位素(δ²H)的细胞模型,以评估这些控制机制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叶绿体中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氢(NADPH)的驻留时间越长,越有利于NADPH与富含²H的细胞内水分子交换,从而导致α烯酮的含量增加。较高的叶绿体CO2(aq)浓度和温度则会增强碳固定和脂质合成速率缩短NADPH的驻留时间。培养物中的α烯酮与CO2(aq)的负相关性表明,碳浓缩机制(CCM)并未在Rubisco位点实现CO2的恒定饱和,而是叶绿体CO2随外部CO2(aq)的变化而变化。现代和前工业海洋中α烯酮与CO2(aq)的普遍负相关性也表明,自然群体可能无法在CCM下达到Rubisco的恒定饱和状态。相反,α烯酮可能是揭示光合作用碳限制的有力工具,而非重建生长水环境的指标。(王琳 编译;熊萍 责编)
  • 《远程控制活细胞内化学反应的纳米催化剂》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08-12
    • 在我们身体的生物反应中负责催化反应的酶很难用于诊断或治疗,因为它们只对某些分子起反应或稳定性低。许多研究人员预计,如果这些问题得到改善,或者如果人造催化剂被开发出来,通过满足体内的酶来产生协同效应,将会有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特别是,如果能够对外界刺激(如磁场)作出反应的人工催化剂得到开发,那么从体外远程控制生物反应的新治疗方法就可能成为现实。 由香港邮政化学系李苏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名为magner的远程磁敏人工催化剂,该催化剂在活细胞内显示出很高的催化效率。这项研究作为国际纳米技术杂志《纳米快报》的封面补充论文发表。 该研究小组模拟了细胞内囊泡的结构,并在一个中空的二氧化硅纳米壳内合成了一个含有氧化铁纳米颗粒和钯催化剂的磁催化复合纳米反应器。 当磁纳米粒子遇到交变磁场时,内部的氧化铁纳米粒子会产生磁场致热,只激活钯催化剂而不提高外部温度。该研究小组成功地实现了高效的催化反应,将非荧光反应物转化为荧光产物,方法是在活细胞中植入磁器,然后施加交变磁场。研究小组还证实,催化剂mago - ner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活性,不受细胞内生物分子的污染,不影响细胞的存活。 利用mago - ner,可以开发出人工合成分子或利用对人体无害的磁场在细胞内诱导化学反应等可以人为遥控细胞功能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领导这项研究的李修教授解释说:“这项研究是利用我们实验室多年来开发的hallow纳米反应器材料的结果,它被视为一种创新的化学工具,将推动生物医学和生物研究。” 这项研究是在国家研究基金会的研究带头人计划(创造性研究)的支持下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