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氢同位素分馏受球石藻脂质中CO2控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8-20
  • 氢同位素比值(δ²H)是代谢过程的重要天然示踪剂,当前,缺乏对控制水生光合生物中氢同位素分馏过程的定量模型。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通控制温度、光照和CO2(aq)浓度,揭示了海藻脂质中²H/¹H分馏的生理过程及机制。

    科学家以海洋小球藻(Gephyrocapsa oceanica)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烯酮类(α烯酮)脂质的氢同位素分馏,烯酮是该物种和其他触生藻类特有的一类酰基脂质。研究发现,随着CO2(aq)浓度的增加,α烯酮显著减少,同时α烯酮与温度和光照呈现出相关性。基于已知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者开发了一个海藻酰基脂质氢同位素(δ²H)的细胞模型,以评估这些控制机制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叶绿体中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氢(NADPH)的驻留时间越长,越有利于NADPH与富含²H的细胞内水分子交换,从而导致α烯酮的含量增加。较高的叶绿体CO2(aq)浓度和温度则会增强碳固定和脂质合成速率缩短NADPH的驻留时间。培养物中的α烯酮与CO2(aq)的负相关性表明,碳浓缩机制(CCM)并未在Rubisco位点实现CO2的恒定饱和,而是叶绿体CO2随外部CO2(aq)的变化而变化。现代和前工业海洋中α烯酮与CO2(aq)的普遍负相关性也表明,自然群体可能无法在CCM下达到Rubisco的恒定饱和状态。相反,α烯酮可能是揭示光合作用碳限制的有力工具,而非重建生长水环境的指标。(王琳 编译;熊萍 责编)

  • 原文来源: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318570121
相关报告
  • 《青岛能源所开发出高CO2耐受工业产油微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3-22
    • 工业微藻能够将阳光和烟道气直接转化为生物柴油,因此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之一。然而烟道气中高浓度的CO 2 及其导致的酸性培养条件,往往抑制了微藻的生长,因此提高CO 2 耐受性是设计与构建超级光合固碳细胞工厂的关键瓶颈之一。近期,青岛能源所单细胞中心通过逆转进化时针的研究思路,率先阐明了工业微藻应对高浓度CO 2 的机制,并开发出高CO 2 耐受的工业产油微藻细胞工厂。这一工作不仅对于工业烟道气直接转化生物柴油具有应用价值,对于人类生存空间的拓展也有重要意义。该成果于3月21日在线发表于《Metabolic Engineering》。    人类活动排放的CO 2 等温室气体,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酸化等重大环境和社会问题。利用工业产油微藻将烟道气等工业CO 2 排放源直接转化为柴油等先进生物燃料,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包括微藻在内的海洋浮游植物千百万年来适应了地球大气中0.04%的CO 2 含量,每年固定了全球CO 2 固定量的40%。但是,烟道气中的CO 2 含量高于5%,是大气碳含量的百倍以上。由此导致的培养环境酸化,在降低了生物污染发生几率的同时,也通常会抑制工业产油微藻的生长与繁殖,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工业生物固碳产油过程的经济性。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spp.)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均可室外大规模培养的工业产油微藻。它们具有生长速度快、二氧化碳耐受能力强、海水淡水均可培养、遗传操作较完善等突出优点。单细胞中心魏力等研究人员,提出其利用和耐受CO 2 均与碳浓缩机制(Carbon Concentrating Mechanism; CCM)有关的科学假设。首先,运用系统生物学思路,结合亚细胞定位等研究手段,挖掘到与高CO 2 应激相关的一个关键靶点,即位于细胞质内的一个特殊的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2)。与5% CO 2 培养下相比,CA2在极低CO 2 浓度下被特异性地激活,因此是CCM系统感受与应对环境中CO 2 浓度的关键基因。    进而,研究人员提出,既然CCM是藻类从远古大气(高浓度CO 2 环境)逐渐适应当前大气(低浓度CO 2 环境)的进化结果,如果人为地破坏或抑制CCM活性,是否能够“逆转进化的时针”,人为实现工业微藻的“返祖”,从而恢复其对高浓度CO 2 的适应性呢?实验证明,在5% CO 2 下,靶向敲低CA2基因的工程微拟球藻株,其生物质产量能提高超过30%,而且含油量不受影响。这一优良性状在多种类型的光培养设施和多种空间尺度的培养规模下均能展现,而且具有相当的遗传稳定性。进一步研究发现,CA2的敲低,显著改善了胞内pH值微环境,从而缓解了胞外高浓度氢离子对于细胞的毒害作用,最终维持了生物量的增长(图1)。有趣的是,工程藻株的生长优势只在烟道气培养条件下展现,若在空气浓度CO 2 下,工程藻株则丧失了生长优势。因此,本研究不仅证明工业微藻CO 2 含量适应性可以理性调控,而且发明了一种原创的工程藻株生态控制策略。    如何提高粮食和能源作物的CO 2 利用效率,一直是业界孜孜以求的目标。现有的工作通常以CCM活性的促进和提高为核心思路,以提高作物的固碳效率。本研究“反其道而行之”,首次提出,通过逆转CCM的进化脚步,抑制其活性,能够提高作物在高CO 2 条件下的产量。 这一新思路不仅对于工业烟道气直接转化生物柴油具有应用价值,对于人类生存空间的改造与拓展也有启发。例如,作为除金星外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火星是最有希望实现载人登陆的地外行星,乃人类未来移民的首选目的地。但是火星大气中95%是CO 2 ,因此火星大气层成分的改造是人类大规模殖民火星的前提。本研究展示的高CO 2 耐受性的工业微拟球藻,不仅能够将CO 2 转化为氧气,而且能够按需生产生物柴油和食用油脂,因此也许可肩负改造火星大气层的重任,成为第一代的火星移民。    这项工作由青岛能源所单细胞研究中心徐健研究员与德国鲁尔大学Ansgar Poetsch教授合作主持,同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的胡强研究员和胡晗华研究员等的帮助。该研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CO 2 重点部署项目、研究所“一三五”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 《北极调控轨道尺度大气CO2浓度新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2-27
    • 自中更新世革命(MPT)以来,大气CO2浓度与深海碳库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理解气候动力学的基石。封存在大洋深处巨量的碳库不仅维持着寒冷的冰期气候,也是导致冰消期气候反转的物质基础。然而,深海碳库的释放并不能完全解释冰芯记录的大气CO2变化模式。特别是在冰盖扩张期间,大气CO2浓度其实就已经趋于稳定并开始反弹,领先于深海碳库的释放。这种矛盾表明,仅依赖海洋碳封存和释放的传统模型不足以解释轨道尺度上大气CO2的波动和气候转型。除了深海碳库,与北极冰盖扩张相关的地质过程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调控因素,因为它牵涉到有机碳大规模地从陆地向海洋迁移。 约有1500 Gt(十亿吨)的有机碳被埋藏在靠近北冰洋的浅层土壤和永冻层中,是大气中CO2的两倍。培养实验表明,陆源有机碳在海水中的降解速率通常要比陆地沉积物中的更快。增强的降解作用有助于溶解无机碳(DIC)的释放,从而导致海洋酸化。冰盖的扩张不仅抑制了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还使古老的埋藏有机碳重新暴露在富氧条件下。当冰盖从陆地向海床扩张时,富含有机碳的大陆架沉积物变得极易被迁移。冰川剥蚀、研磨和应变热导致冰下沉积物的化学风化指数惊人地高,甚至可以释放矿物结合的难降解有机碳。与现代相比,冰期再迁移有机碳降解释放的DIC可能没有被北冰洋和北欧海相对较低的初级生产力所抵消,从而导致海水吸收大气CO2的能力降低。尽管在深海沉积物中埋藏有机碳被公认为是封存大气CO2的关键机制,但北冰洋和北欧海中埋藏的再迁移有机碳指示的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机制。 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海洋沉积与海岸过程”团队基于我国第三次北极科考以来所采集的海冰、悬浮体和沉积物样品以及现代水文数据,通过重新定义沉积物中海相有机碳的δ13C端元,构建有机碳迁移和冰盖扩张的协同演化模式,发现晚更新世期间北极冰盖在有机碳再迁移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北极地区最强烈的有机碳再迁移发生在冰盖强烈扩张的氧同位素第4期(MIS4)和第二期(MIS2),为释放DIC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MIS4和MIS2期累积的DIC分别达到了200±114和117±66 Gt,约占北冰洋和北欧海当前DIC储量的15~26%,不仅限制了该区域的碳汇能力,甚至有潜力使之转变为大气CO2的源。这种与北极冰盖相关的碳释放,成为了连接陆地、海洋和大气碳库的纽带,被认为是气候由冰期向间冰期转变的关键因素,对于理解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至关重要。 论文引用: [1].  Liming Ye (叶黎明)*, Xiaoguo Yu, Yeping Bian, Weijia Fan, Zhongqiang Ji, Sai Song, Ziyin Wu, Qian Ge, Dong Xu, Weiyan Zhang, Haiyan Jin, Xiaohu Li, Kehong Yang, Rong Wang, Zhongqiao Li, Ying Yang, Xibin Han, Jiqiang Liu, Yongcong Zhang. Preliminary assessments of carbon release driven by Late Pleistocene Arctic ice sheets.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024, 339, 108853. [2].  Liming Ye (叶黎明)*, Xiaoguo Yu, Yanguang Liu, Anatolii S. Astakhov, Alexander Bosin, Yeping Bian, Linsen Dong, Weijia Fan, Haili Yang. Organic carbon burial dynamics at the Chukchi Shelf margin: Implications for the Arctic Ocean carbon sink.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24, 655,112534. [3].  Xiaoguo Yu (于晓果)*, Liming Ye*, Yeping Bian, Yanguang Liu, Weiyan Zhang, Weiguo Wang, Xuying Yao, Jihao Zhu, Xiaobing Jin, Rong Wang. Composition and sources of suspended particles in the Pacific Arctic region.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3, 191, 10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