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晓已现,2018 年国内CAR-T 产品陆续开启产业化进程 》

  • 来源专题: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流失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2-01
  • CAR-T产品海外成功上市,新技术价值得到认可 作为目前肿瘤疗法中最具突破性的一种治疗手段,CAR-T细胞疗法临床表现优异。虽然由于技术上的原因目前在副作用和适应症上有一定限制、研发过程较为曲折。但凭借其显着疗效,FDA分别在2017年8月31日和10月18日快速批准了两款CAR-T细胞产品上市,分别是诺华的Kymriah(治疗r/r ALL,后拓展至DLBCL)和Kite Pharma(后被Gilead收购)的Yescarta(治疗DLBCL、PMBCL)。CAR-T产品从申报上市到获批历时仅6个月左右,速度超乎想象。 ▼诺华Kymriah:2017年8月31日FDA批准了诺华的CAR-T细胞产品Kymriah用于25岁以下青少年难治或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r ALL)。2018年5月2日,FDA通过了Kymriah的第二个应用症,用于治疗先前接受过两次或以上的系统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成人患者(DLBCL)。2018年8月,KymriahALL和DLBCL两个适应症同时在欧洲获批上市。 ▼Kite产品Yescarta:2017年10月18日,FDA批准Kite Pharma的CAR-T细胞产品Yescarta(axicabtagene ciloleucel, KTE-C19)上市,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成人患者(DLBCL)。2018年8月,Yescarta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两个适应症同时在欧洲获批上市。 ▼CAR-T细胞产品在血液瘤复发难治晚期病人身上展现了极其显着的治疗效果。以Kymriah(tisagenlecleucel, CTL019)为例,在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病人身上客观响应率高达95%,完全缓解率达到83%。Kite的Yescarta(KTE-019)在治疗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成人患者上客观响应率达到72%,完全缓解率达到51%。 累积销售过亿美元,新疗法疗效获认可商保有望逐步纳入 ▼CAR-T产品定价相对较高,研发和生产是主要壁垒。目前已上市的两个CAR-T产品受制于研发和生产难度(自体使用,制备失败率)定价较高,Kymriah和Yescarta定价分别为47.5万美元和37.3万美元。两者在不同适应症上使用剂量上略有差异。 ▼虽然价格相对较高,但疗效获得认可、商保有望逐步纳入。2018年4月8日,美国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中心(CMS)同意将CAR-T治疗费用纳入医保B,通过医疗保险为某些残障人士、晚期肾癌患者或65岁以上患者支付近80%的医疗费用,患者承担20%左右的治疗费用。CMS对于接受吉利德CAR-T治疗的患者向医院支付40万美元、为接受诺华CAR-T治疗支付50万美元的医疗保险。中小型商业保险公司Optum等也存在对Kite旗下CAR-T产品Yescarta的报销支持。2018年8月CMS公布了2019年的最终住院预期支付系统(IPPS),其中包括CAR-T治疗的报销。自2018年10月1日起,CAR-T将归类到MS-DRG 016——自体骨髓移植与CC/MCC或T细胞免疫疗法,包括基本支付3.6万美元和最大NTAP(新技术附加付款)18.65万美元。诺华、Gilead甚至后续有望有产品获批上市的Celgene(Juno)有望积极争取更多保险对CAR-T产品的支持,我们认为依靠确切疗效商业保险有望逐步接入。 重视平台型技术的价值,长期适应症有望扩展、市场空间大 n中国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肿瘤后期用药市场刚需大。美国每十万人中肿瘤新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从1973年的300/10万人上升到2014年的450/10万人左右,平均222人中就有一人新患癌症。近10年随着控制吸烟、推广癌症筛查和应用新型疗法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下降。2014年癌症总发病人数168.88万人,死亡人数60.09万人。中国的情况则不同,2011年我国新增癌症病例约337万例,比2010年增加28万例;死亡人数约211万。2011年癌症总体发病率约200/10万人左右。预计2015年中国癌症发病人数达到429.2万人、死亡人数281.4万人。由于环境变差、人口老龄化加剧等原因,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近年来逐步攀升,肿瘤用药特别是中后期用药市场大。 n破晓已现,随着技术逐步取得进展平台型技术CAR-T有望攻克更多实体肿瘤。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瘤上展示了非同一般的效果,但目前面对实体瘤还需要克服实体瘤复杂肿瘤微环境、寻找更好的特异性肿瘤抗原、降低副作用等。值得欣喜的是,陆陆续续有许多科学突破在逐步发现,我们认为随着技术进步有望攻克更多实体肿瘤。 ?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Goldrath教授与来自斯克里普斯的Pipkin教授合作发现驱动T细胞离开淋巴组织聚集在外周以及肿瘤组织中的关键—Runx3蛋白。在小鼠体内证明,增加这一基因的表达可以显着增强过继性T细胞在实体瘤中的聚集增强治疗效果。该发现有望解决CAR-T细胞在实体肿瘤组织聚集难的问题。?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刊登了一项利用CART-EGFRvIII细胞对10名难治性/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进行CAR-T治疗的研究。结果表明,CART-EGFRvIII细胞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能够穿过血脑屏障浸入肿瘤并引发免疫响应,从而使得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中的EGFRvIII肿瘤抗原减少。 ?日本山口大学Tamada教授开发新一代CAR-T,在常规CAR-T基础上进行改造使其表达IL7和CCL19两种趋化因子。在多种实体瘤小鼠模型中,全新CAR-T治疗实体瘤的效果是目前常规CAR-T的至少4倍,对于常规CAR-T几乎无效的实体瘤新一代CAR-T也能实现肿瘤的完全消除。全新一代CAR-T还解决了常规CAR-T治疗后易复发的难题。 n多项人体临床试验正在逐步开展,对CAR-T细胞疗法攻克更多肿瘤保持期待。随着基础研究陆续取得进展,多项针对CAR-T治疗肝癌、胃癌、胰腺癌、乳腺癌等实体肿瘤的临床试验正在开展,并且逐年增多。 整顿后步入正轨、海外技术助力,看好国内CAR-T细胞行业发展 n 《细胞治疗产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正式落地,国内细胞治疗行业经历整顿和规范2017年重入正轨。2017年12月22日,CFDA出台《细胞治疗产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原则》第一次在国内权威定义按照药品管理规范研发的细胞治疗产品,对细胞产品的制备工艺提出高要求,对行业整体态度积极、推进CAR-T产品作为临床急需新药在我国尽早上市,包括“可接受非注册试验数据”、“临床试验分为早期临床试验和确证性临床试验两部分即可”等鼓励性条款。我们认为,CAR-T细胞产品经历整顿和规范2017年重入正轨,《原则》导向疗效过硬、制备工艺准备充分的研发型企业。 n 海外成熟产品技术引入国内,助力CAR-T细胞国产化。2016年起国内医药巨头陆续通过和海外成熟CAR-T产品公司合作,将CAR-T产品引入国内。2016年4月,药明康德宣布和Juno Therapeutics在上海成立合资公司药明巨诺,共同开展CAR-T和TCR疗法的研发和生产;2018年6月,上海药明巨诺及其关联公司上海明聚生物的CAR-T产品JWCAR029的IND申请获得CFDA批准。2017年1月,复星医药宣布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成立中外合营企业,在中国引进Kite Pharma的CAR-T治疗产品KTE-C19等;2018年5月该产品已申报临床。2018年9月,诺华与西比曼生物科技集团(CBMG)宣布达成战略许可和合作协议,为中国患者生产制造CAR-T细胞治疗药物。至此,海外CAR-T细胞疗法最成熟、进度最快的三家企业产品即将全部进入中国。此外,安科生物和德国Miltenyi 默天旎生物技术合作引入全自动化CAR-T细胞制备工厂。 n CAR-T细胞产品陆续获批临床,2018年揭开产业化元年。截止2018年8月底CDE已受理的CAR-T细胞产品临床申请共有24个产品,靶点以CD19为主,其他也包括BCMA。预计国内主要从技术较为成熟的CD19 CAR-T治疗难治或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r ALL)切入,与诺华的产品Kymriah相似。申报企业包括南京传奇、上海优卡迪生物、上海明聚生物、博生吉安科、科济生物、上海恒润达生生物、银河生物等多家企业。目前南京传奇、上海明聚生物等多家企业已陆续获批进入临床,我们认为2018年国内产业化陆续开启。 仍有问题需克服、任重道远,期待技术发展推动CAR-T细胞产品进一步成熟 n 虽然CAR-T细胞治疗已有产品成功上市,但仍存在诸多需要克服的难点。 1、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瘤上展示了非同一般的效果,但目前面对实体瘤还需要克服实体瘤复杂肿瘤微环境、寻找更好的特异性肿瘤抗原、降低副作用等。值得欣喜的是,陆陆续续有许多科学突破在逐步发现,我们认为随着技术进步有望攻克更多实体肿瘤。 2、目前的技术工艺只能实现单人单次制备、无法规模化,造成CAR-T细胞价格较高、运输半径受限、固定资产投入大等问题。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进展,未来通用型CAR-T产品或有望推出,大幅降低CAR-T产品的诊疗成本。 3、CAR-T细胞产品治疗血液癌的效果已毋庸置疑,但由于副作用问题,治疗前预处理较复杂、仍有部分患者出现死亡。因此,如何降低副作用、提高治疗的靶向精确性仍是临床应用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细胞治疗产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正式落地,海外CAR-T产品上市逐步临床应用,2018年将是国内CAR-T产品陆续开启产业化进程的一年,国内多个产品多个产品连续获批临床, 南京传奇生物的CAR-T 疗法获得国内首个按药物申报的临床批件。截至2018年5月,另有13 家企业的19个CAR-T 项目临床申请获得CDE 受理。预计未来3-5 年,国产CAR-T 产品将陆续上市。

相关报告
  • 《系列专题 | 啶氧菌酯中国产业化进程及全球产品布局参考》

    • 来源专题:绿色化工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11-26
    • 近日,AgroPages一篇分析印度啶氧菌酯产业配套体系的文章引发了行业的关注。啶氧菌酯产业链在印度的协同发展是印度制造业的整体升级的一个经典案例。那么作为一个极具未来发展潜力的农药品种,啶氧菌酯目前在中国处于何种产业化程度?跨国公司当前在哪些全球市场正在重点布局哪些制剂品种?这可以为企业提供哪些市场和产品思路?本期产品专题文章,我们将继续探讨和挖掘啶氧菌酯的全球市场动态、产业化进展以及其潜在的商业价值。 专题:产业链垂直一体化?从啶氧菌酯看印度农化产业配套体系的逐步完善 啶氧菌酯(picoxystrobin)是先正达公司开发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一种广谱、内吸性高且高效低毒的杀菌剂,在大豆、玉米、小麦、大米、向日葵、油菜和油菜等作物具有广泛应用,对麦类作物的白粉病、叶枯病、褐斑病等多种病害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与现有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相比,啶氧菌酯对小麦叶枯病、网斑病和云斑病有更强的治疗效果。啶氧菌酯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中增长最快的品种,据Phillips数据,2022年,啶氧菌酯的全球市值为3.05亿美元。 目前,啶氧菌酯的中国专利已于2008年到期。 印度:啶氧菌酯′′一站式′′产业链成型中...... 在印度,印度企业JUBILANT、NAVIN和Deccan通力协作为科迪华配备了完整的本土化生产链条。在其啶氧菌酯产业链条上,JUBILANT负责偏上游2-甲基吡啶、2-氯-6-三氯甲基吡啶等中间体的生产,NAVIN专注于合成关键吡啶中间体2-羟基-6-三氟甲基吡啶,最后再由Deccan承担化合物的合成步骤,最终将产品供应给科迪华。 印度啶氧菌酯这种这种从上游到下游一站式的协同合作模式,不仅帮助科迪华实现了生产本地化,有效提高其市场响应速度,也为印度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市场渠道,未来相关企业有望进一步扩大其生产能力,亦或开发啶氧菌酯的衍生产品或新型复配制剂,以拓展其产品线并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除科迪华(Corteva Agriscience India Pvt. Ltd.)外,目前其他拥有啶氧菌酯原药登记的印度企业还有10家,分别是UPL、Bharat Rasayan、Indogulf Cropsciences、Crystal Crop Protection、Best Crop Science LLP、Ichiban Crop Science、Indofil Industries、Shogun Organics、Heranba Industries和Insecticides (India)。 科迪华在印度登记持有的啶氧菌酯制剂产品包括22.52%啶氧菌酯悬浮剂,混剂则是7.05%啶氧菌酯+11.71%丙环唑、6.78%啶氧菌酯+ 20.33%三环唑两种复配类型。 据海关数据查询整理发现,近几年印度啶氧菌酯原药出口自2023年开始上量,2023年原药出口514.655吨,2024年至今的出口量合计231.947吨。出口地包括美国、韩国和巴拿马等国家。 中国:稳健推进啶氧菌酯国产化 啶氧菌酯在中国化合物专利CN1020391B,已于2008年到期。2012年杜邦(现科迪华)在我国获得原药制剂双登记。2017年,河北三农农用化工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首个获得啶氧菌酯原药登记的企业,啶氧菌酯也加速了国产化进程。 据查中国农药信息网,目前我国有效期内的啶氧菌酯原药登记证件11个,登记企业除科迪华之外,还涉及中山化工、润丰股份、扬农化工、大连九信以及一帆生物等知名农药企业或其子公司。 制剂登记方面,目前我国登记有啶氧菌酯制剂产品44个,其中单剂15个,另外29个均为混剂产品。这些混剂产品多是与丙环唑、环丙唑醇、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和溴菌腈等成分复配登记。在登记的剂型中,悬浮剂占据主导地位,共有31个产品,其次是水分散粒剂,登记数量为7个。此外,微囊悬浮剂、颗粒剂、微乳剂、水乳剂等剂型仅登记有个别产品。 登记的作物种类繁多,包括小麦、水稻、黄瓜、辣椒、番茄、马铃薯、香蕉、芒果、茶树和苹果树等数十种,防治的病害涵盖了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稻曲病、纹枯病、霜霉病、灰霉病、叶斑病、炭疽病、黑星病和早疫病等。 为强化和拓展制剂市场,国内企业着重在制剂的差异化创新上下功夫。以中山化工为例,该公司于2024年同时推出了思田丰(51%啶氧菌酯?粉唑醇SC)和咏帅(60%啶氧菌酯?环丙唑醇WG)两款复配产品,将啶氧菌酯与两个活性较高的具有优秀防治效果的三唑类杀菌剂复配,作用于真菌侵染的不同阶段,获得了保护、治疗、铲除多重杀菌防病效果。此外公司预计将于25年4月取证的咏盛(15%啶氧菌酯?春雷霉素SC),将使啶氧菌酯的应用拓展至黄瓜、番茄等经济作物市场。 近两年产能扩张显著,合计6600吨/年 在过去两年,特别是2024年,中国农药企业在啶氧菌酯领域的产能扩张动作频繁,据公开信息汇总,共计规划投建了6600吨原药及1000吨中间体产能。这一数据充分展现了国内企业对啶氧菌酯市场潜力的高度认可和对其应用前景的乐观预期。 永太科技子公司内蒙古永太化学年产15100吨植保系列项目在相关网站公示,环评公示信息披露项目包括在内蒙古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低碳产业园内建设1 条年产1000吨啶氧菌酯生产线。 大连九信子公司内蒙古佳瑞米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拟在乌海乌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有厂区内投资新建年产2000吨啶氧菌酯项目。 江西欧氏化工有限公司被公示改扩建的年产1.5万吨噻虫嗪、虱螨脲等农药项目,建设内容含在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盐化工业城公司现有厂区新建年产2000吨啶氧菌酯。2024年10月江西欧氏化工年产2000吨啶氧菌酯项目一期年产500吨啶氧菌酯验收公示。 江西禾益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拟在江西彭泽工业园区矶山工业园公司南厂区内改扩建的年产7000吨高效低毒农药原药项目,环评公示信息披露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有1000吨/年啶氧菌酯。 浙江埃森化学有限公司年产9100吨化学中间体生产线技改项目中,包括在浙江省东阳市横店建设年产1000吨生产杀菌剂啶氧菌酯的农药中间体——(E)-2-(2-氯甲基苯基)-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 除上述几家企业公示近两年拟新建/验收的啶氧菌酯产能外,公开信息显示,兰升生物子公司河北兰润植保科技有限公司2022年被公示拟建的原药、助剂生产线改建及环保设施升级改造项目中,包括100t/a啶氧菌酯原药。润丰股份此前2019被公示拟建的年产6500吨杀虫杀菌剂4000吨除草剂项目中含500吨/年啶氧菌酯。 啶氧菌酯未来增长潜力 据Phillips数据,巴西大豆是其最大市场,价值约2亿美元;全球使用量超3000吨,约2100吨应用于巴西大豆;全球应用面积约4600万公顷,约3400万公顷应用于巴西大豆。 科迪华持续上新,巩固拉美等主要市场 2006年,啶氧菌酯在被杜邦公司收购后市场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开始在拉美、北美广泛登记布局。尤其是与环丙唑醇的复配产品Aproach Prima在巴西大豆锈病上的应用推广大为成功。另外,啶氧菌酯与苯并烯氟菌唑的复配杀菌剂Vessarya趁势推出进一步为科迪华在拉美的大豆杀菌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20年2月,科迪华统一旗下啶氧菌酯全球品牌名称,宣布该产品全球商品名定为OnmiraTM active。 拉美市场是科迪华啶氧菌酯全球布局的主战场,尤其对以大豆锈病为主的持续输出源于自杜邦时期的良好基础,并多年来连续推出多款新品大力巩固在该一市场。除了继续将Vessarya(啶氧菌酯+苯并烯氟菌唑)系列推广至巴拉圭等更多拉美国家外,近几年科迪华还相继在巴西推出了大豆杀菌剂Viovan(啶氧菌酯+丙硫菌唑)和Aproach Power(啶氧菌酯+环丙唑醇),可防治亚洲锈病以及其它病害,例如靶斑病、褐斑病、尾孢菌病和白粉病。其中Aproach Power是杜邦于2011年在巴西推出的杀菌剂Aproach Prima(啶氧菌酯+环丙唑醇)的改良版,其配方提供了对病害防治更大的灵活性和持效。2023年科迪华完善了Vessarya的功效并成功在巴西取得登记,可用于控制巴西作物中发病率较高的大豆炭疽病,2024年9月,科迪华在巴西推出了新型种子处理杀菌剂LumiTreo,含有氟噻唑吡乙酮、啶氧菌酯和种菌唑三种活性成分。LumiTreo在控制大豆根腐病和猝倒病方面表现出色,同时还能够有效防治镰刀菌根腐病、炭疽病、干腐病以及疫霉菌根腐病和卵菌病等多种大豆作物其他主要病害。 除拉美地区,科迪华还在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地区也进行了相应布局。2020年4月,科迪华在加拿大推出杀菌剂CerefitTM(250 g/L啶氧菌酯悬浮剂),用于保护大麦和燕麦作物,在生长早期施用以控制主要叶部病害。2023年3月,科迪华在加拿大成功推出Viatude杀菌剂(啶氧菌酯+丙硫菌唑),用以保护油菜籽和大豆作物免受菌核病和白霉病的侵害。2023年8月,科迪华在美国推出ViatudeTM杀菌剂,含有啶氧菌酯和丙硫菌唑,可有效防治大豆白绢病,还可用于油菜。 值得一提的是,丙硫菌唑和啶氧菌酯都是控制巴西大豆病害的关键活性成分。而除科迪华外,安道麦、住友化学等跨国公司也推出了多款含啶氧菌酯的制剂产品。 安道麦2018年就将含啶氧菌酯成分的杀菌剂产品CRONNOS®(戊唑醇+代森锰锌+啶氧菌酯)引入巴西大豆市场用于大豆锈病防治,该产品的液体剂型CRONNOS® T.O.V.针对大豆病害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保护。2024年5月,安道麦在巴西登记了包括Blindado TOV(啶氧菌酯+戊唑醇+代森锰锌)在内的4款新型杀菌剂,旨在为大豆作物全周期提供针对叶斑病、靶斑病和锈病的病害管理方案,以进一步增强大豆病害的防治能力,从而提高作物的生产力和最终产出。 2024年9月,住友化学在巴西推出新型杀菌剂Pladius(Inpyrfluxam+苯醚甲环唑+啶氧菌酯),推荐用于控制棉花叶斑病,旨在进一步强化公司在棉花产品组合(杀螨剂Smite、除草剂Resource和杀虫剂Legion)中的领导地位。 中国、印度——啶氧菌酯潜力市场 在全球农化市场,欧盟自2017年起已宣布不再续登啶氧菌酯,尽管如此,该产品以其在谷物作物上的卓越表现,依然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展望未来,印度和中国被视为啶氧菌酯最具潜力的市场。根据AgroPages的深入研究,印度的啶氧菌酯产业链已展现出协同效应的初步形态,预计印度企业将扩大生产规模,以期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相较之下,中国的啶氧菌酯产业发展虽在协同性上稍显不足,但在终端制剂的开发上展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体现在适用作物、防治目标以及剂型等多个维度。 在中国,啶氧菌酯的主要生产企业,如中山化工、大连九信和天津均凯等,正积极拓展市场。例如, 中山化工集团将依托其原药优势,深入挖掘啶氧菌酯产品潜力。公司将重点拓展水稻、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市场,以及番茄、黄瓜等经济作物市场,强化对稻曲病、稻瘟病等病害的综合防治,并提升作物健康和产量。此外,中山化工还将积极进军柑橘、苹果、香蕉等果树市场,以增强其在杀菌剂市场的竞争力,并推动行业进步。 啶氧菌酯作为一种经过多年开发的成熟品种,目前登记的产品数量有限。然而,近两年来,混配登记应用的潜力被不断挖掘,应用范围扩展至更多高附加值作物,以缓解成本压力。鉴于其卓越的性能,预计随着登记证件的增加和产能的扩大,啶氧菌酯在未来的杀菌剂市场中将占据重要地位。
  • 《复星凯特首个CAR-T产业化生产基地于上海正式启用》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12-29
    • 12月18日,复星医药旗下合营公司复星凯特的首个CAR-T产业化生产基地启用典礼在上海张江成功举办。据了解,该基地位于上海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天慈国际药业一期园区内,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严格按照GMP标准设计、建造和管理,几十条生产线可以同时平行进行CAR-T产品的制备。目前该基地已完成竣工验收,正在按计划开展设施设备验证及试生产,预计2020年左右可具备商业化生产能力。复星凯特作为中国免疫细胞治疗行业的领军企业,是复星医药集团与美国KitePharma(吉利德旗下公司)的合营企业,2017年4月在中国上海注册成立。同年,复星凯特从美国KitePharma引进全球首款获批治疗特定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AR-T细胞药物Yescarta(FKC876)并迅速获批在中国开展注册临床试验;2019年1月在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的重点支持下,产业化生产基地落地天慈国际药业园区。此次,作为落户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的第一家CAR-T细胞治疗产品生产企业,复星凯特首个CAR-T产业化生产基地的正式启用,标志着Yescarta在中国的产业化和惠及中国肿瘤患者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被问及国内Yescarta的上市进度时,复星凯特CEO王立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可以明确的是,最快明年进行上市申报。”至于国产化能否大幅降低治疗成本,王立群对记者表示:“CAR-T是个性化药物,成本相比而言肯定是高的,除了药企的努力外,希望商业保险、医保基金等共同努力,切实降低患者的用药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