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智能装备闪耀珠海工博会,彰显智能制造领先技术》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24-12-20
  • 【机床商务网栏目 企业参展】2024年12月5日,珠海工业博览会顺利开展,格力智能装备以一系列产品吸引了众多目光。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领军企业之一,格力不仅在空调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是在智能制造领域不断探索与突破。此次参展,格力智能装备携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以及精密冷却机等产品亮相,展示了其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成果。

      展会期间,珠海市香洲区委副书记、区长刘齐英亲临格力展位参观指导,对格力智能装备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格力智能装备的产品体现了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决心和实力。希望格力智能装备能够继续发挥优势,加速创新发展,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格力智能装备积极响应号召,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优化来满足市场需求。公司推出的工业机器人系列,深耕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研究,焊接自动化、装配自动化、物流自动化、教育医疗、3C半导体等多个行业;高性能数控机床则凭借其高效加工能力和稳定性赢得了客户的信赖,服务于国内、北美、欧洲等多个地区的汽车供应链龙头企业;而专为工业应用设计的冷却机更是以其高效的热管理性能保障了数控机床生产过程的稳定运行。

      未来,格力智能装备将继续秉持“自主创新”的发展理念,为产业升级提供全体系核心支撑,打造以自主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核心产品及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为一体的全产业价值链,助力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同时,格力也将积极参与地方建设,与各界伙伴携手共进,共同谱写智能制造新篇章。

    文章链接:机床商务网 https://www.jc35.com/news/detail/90470.html

  • 原文来源:https://www.jc35.com/news/detail/90470.html
相关报告
  • 《让科学之光更加闪耀——致敬科技星空的璀璨群星》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08-07
    • 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 新华社记者温竞华、张泉 他们不断进取、谋求超越,打造出一张张闪亮的“国家名片”;他们忠于理想、勇于创新,在世界前端的科研领域里探索中国答案;他们淡泊名利、执着坚守,甘做科技教育路上的“点灯人”…… 这些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用责任、毅力与担当,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创新奉献的故事,彰显出科学家精神的蓬勃力量。 不断超越,让世界见证“中国速度” 时速300公里动车组让我国铁路客运装备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CRH380A动车组创造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跑出了时速350公里的世界高铁最高运营速度…… 进入高铁装备行业十余年,她主持研发的一代代高速列车,用一个个惊人的数字刷新着世界对中国技术和中国速度的认知,为全球高铁运营树立了新的标杆。 她是我国高铁装备行业唯一的女总工程师,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梁建英,高高的个子、眉宇间的英气,让她在一众须眉中也分毫不让。 是什么让梁建英不肯停歇,不断超越?“广袤的国土、巨大的客流量、复杂的地貌、国家的支持,你不做到世界最好,对不起这个国家和时代。”她这样说。 创新之路并非坦途。 “复兴号”在全国各地进行线路试验的一年半时间里,梁建英研发团队保持着这样的习惯:凌晨4点开始整备,白天跟车试验十余个小时,晚上整理当天试验数据、制定第二天的试验方案,每天休息时间不超过5小时。 最热的时候,车厢里高达四五十摄氏度;最冷的时候,试验现场仅有零下二十多摄氏度。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历经四年多的艰苦攻关,整车阻力降低12%,噪音降低4至6分贝,平稳性指标达到优级……2017年,全面优化的“复兴号”动车组问世。 步履不停,再攀高峰。如今,梁建英团队又投入到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的攻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高速列车将飞驰在世界的最前沿。”她对未来充满信心。 忠于理想,以勇于担当踏实创新之路 作为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实现了核电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跨越。 核电安全至关重要,稍有差池便是“一失万无”。提高安全性是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自研发伊始就定下的首要目标,他带领团队创造性地提出“能动和非能动结合”的安全系统、双层安全壳等技术,为核电站打造多重保险。 然而,由于这一方案的工程量较大,在研讨会上,技术专家们担心工期不能按时完成,更倾向于保守设计。就在方案即将被否之时,邢继郑重地念出了那段早已准备好的发言: “建设完全自主的核电站,是三代核电人的梦想,它应该有更高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我们有信心去实现它。” 抗震是核安全研究中的重要一环。邢继团队将“华龙一号”抗震能力目标设定为0.3G,是世界最高级别。起初项目计划采用进口的应急柴油机配电柜,但最终国外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却没能达到抗震要求。 突如其来的变故没有让邢继团队降低对抗震能力的要求,他们转而与国内的核工业企业联合攻关,制造出了符合要求的国产配电柜。 如今,中核集团在建的海内外四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是全球少有按照进度计划建设的三代压水堆核电项目,有望打破国际核电领域“首堆必拖”的魔咒。 在智能产业领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云霁也在为建立以中国技术为主导的、开放共赢的产业新生态而挑战创新。 这个“80后”带领团队研制出国际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为其取名为“寒武纪”,用地球生命大爆发的时代寓意人工智能的未来。 一副细框眼镜背后藏着天马行空的想法。陈云霁曾在论文中将深度学习处理器体系结构命名为“DianNao”,在国际会议上,外国同行总被这个名字折磨得“舌头打架”。“但这对他们来说更具魅力,因为之前没有中文发音的结构。”他说。 得益于他的技术创新,寒武纪智能处理的能效达传统芯片的近百倍,能在手机上实时、高效、节能地实现机器视觉、自然语言理解、图像搜索等关键智能应用,目前已经应用在华为Mate10、荣耀V10和P20等数千万台手机中。 2016年,寒武纪被世界互联网大会评为全球十五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之一。 甘于奉献,用科技之光照亮学子心田 从青春飞扬到鹤发银丝,50年来,他始终坚守一方讲台。 在他教过的万余名学生眼中,他是从不缺席的“劳模”教授。 如今他年过八旬,站上讲台依旧意气风发。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值传热学专家、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陶文铨,他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航天、能源和化工等领域。 既“不能耽误学生的一堂课”,又要做科研、推动研究成果落地,陶文铨像挤海绵一样挤时间,上午9点投入工作,凌晨3点学生还能收到他的邮件。 讲过无数遍的数值传热学课程,陶教授每次都设法引入新内容,从本科生到博士生,都大呼他的课“有料”。上大课的教室有364个座位,还是有学生“买站票”,他便买了20个小马扎,课前在教室里摆好。 甘为人梯,桃李满园。他指导过的学生中,已涌现出中国科学院院士、相关人才计划等多位国家栋梁和优秀人才。还有更多的学生受他影响,扎根西部,服务地方。 有人坚守讲台传道授业,有人走出教室躬身科普。2015年,一座农村中学科技馆在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寻乌中学落地,物理老师黄才发兼任起“馆长”,把这份义务工作当成事业般干得起劲。 光是体验展品还不够,机器人组装比赛、无人机试飞体验等活动层出不穷,大大丰富了这些乡村学生的课后时光。 孩子们的眼睛亮了。这个当时还在跟贫困斗争的小县城,有什么在悄悄改变着。 打开科学之门,播下梦想的种子。寻乌中学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物理学习热潮,各类竞赛成绩多点开花,毕业生接连考取北大清华,到更高的学府逐梦。 科技馆不仅造福了寻乌中学的学生,黄才发还把它送到更偏远的村小。田间地头,汽车难走,他就骑一两个小时摩托车,背着驮着也要把展品带去。 他说:“我自己是农村娃,我深深理解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和渴望,我愿当一座让他们通往科技殿堂的桥梁。”
  • 《中国制造迈向智能时代需跨越四道坎》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2-20
    • 经济参考报 近日,由工信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7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南京举行,200多位业界专家、300多家国内外企业参会。与会专家认为,我国智能制造发展仍需跨越四道坎:一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二是软件系统发展滞后,智能制造偏“硬”轻“软”。三是人工智能发展滞后,企业间协同不足。四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企业缺乏“工匠精神”。中国应发挥后发优势,并行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技术路线,实现中国制造业的全方位智能升级。 近年来,智能制造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焦点。在2017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说:“当今全球制造业竞争愈演愈烈,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智能制造这一历史机遇,实现一场革命性的产业升级。” 以空调起家的珠海格力电器(44.580, 0.00, 0.00%)股份有限公司,用24年的时间做到世界500强。2013年起,格力电器开始实施智能化改造,设立智能装备制造事业部。目前,产品已覆盖伺服机械手、工业机器人(19.460, 0.00, 0.00%)、智能仓储设备、智能检测、换热器专用机床设备、无人自动化生产线体、数控机床等多个领域。“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阶段,企业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挑战的精神,以自主创新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说。 智能制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网络技术、工厂车间、产品物流、产品设计服务等层面。南京卫岗乳业是一家拥有89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乳品企业。近年来,借助智能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手段,卫岗乳业打造智能牧业、智能供应链、智能工厂、智能服务等,推动产业全链条升级。“卫岗自创建之初坚持‘先建牧场,再做市场’的理念,现在变成了‘先做牧场,再做智厂’的智能制造创新驱动理念。”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白元龙说。 智能制造不仅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机会,更孕育着产业的重大变革。壹千零壹号是一家Maas(物联网即服务)云制造平台服务商,被称为“口袋里的工厂”,借助3D打印技术和互联网,解决工业供需不对称的问题。 当前,中国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56家制造企业进入2015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来自大会的信息表明,近年来我国智能制造水平明显提升,一批核心技术装备研发应用取得新突破,部分智能制造新模式开始复制推广,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快速成长。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61.8%,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到45.4%。然而,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智能制造在多个领域仍有明显差距。 “智能制造是未来制造业的竞争核心,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当前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高端领域、核心领域竞争力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周济说。 本届大会上,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中国智能制造绿皮书2017》,指出我国智能制造发展还需应对一系列挑战,包括关键技术装备供给能力不强,标准、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等基础条件薄弱,部分企业积极性不高等。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目前中国发展智能制造仍面临以下挑战: 一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认为,中国是制造大国,总量第一,品种也很全,但是缺少科技含量高、性能领先的高精尖仪器设备,根本原因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在国外,关键零部件只能大量依赖进口。 二是软件系统发展滞后,智能制造偏“硬”轻“软”。中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副理事长李培根院士认为,智能制造是“硬能力+软能力”的结合,既包括机器人、高端数控系统、传感器、驱动机构等硬件,也包括智能设计、工艺过程仿真、车间制造执行系统等软件。国内“重硬件制造、轻软件开发”的思维较为普遍,造成中国在工业软件上的供给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更为明显。 三是人工智能发展滞后,企业间协同不足。人工智能是智能制造未来发展的核心领域。赛迪研究院、Xtecher等机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2697.3亿元,增长率达到17%。2016年末,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还不足300亿元。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表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基础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同时,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目前仍以单打独斗为主,各企业在相关领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缺乏技术间的协同,产品间的互联互通和上下游的互动缺乏有效协调。 四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企业缺乏“工匠精神”。目前,国产智能产品普遍存在稳定性差和可靠性低等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多位专家表示,智能制造不仅仅是技术追求,更是一种蕴含于制造之中的文化,需要钻研专注的“工匠精神”。“中国有非常健全的产品生产和加工链条,但因缺少长期钻研和持续创新的匠人。某些关键技术难以实现突破,只能依靠大量引进其他国家的技术或大量进口某些核心原材料、零部件或设备。而经济新常态下,工匠精神恰是增加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一种生产力。”尤政说。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也是我国两化深度融合的切入点。“数十年来,先进国家发展智能制造走的是从数字化向网络化、智能化逐渐升级的串联式路径。对中国而言,必须发挥后发优势,采取三者并行推进、融合发展的技术路线。”周济说。 在2017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多位业内人士提出加速融合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建议。 一是加速布局工业互联网。自2012年GE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以来,IBM、西门子、华为等巨头相继布局,目前全球基本处于同线起跑。我国应抢抓发展机遇,加快构建高效可靠的工业互联网网络,着力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体系,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搭建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一批能够支撑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企业级平台。 二是加快培育智能服务生态圈。产业模式与企业形态的根本性变革是智能制造的主题,是服务型制造行动的主战场。目前,我国企业已从生产中心转向市场中心,现在要以客户为中心,深入研究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用互联网手段把客户和车间连接起来,甚至可以让客户参与到某些生产过程,让客户进入到车间,构建智能制造生态圈。 三是提高基础网络的安全性。随着两化融合发展的进程不断深入,工业信息系统逐步从单机走向互联,从封闭走向开放,安全漏洞和风险不断涌现。要实现“互联网+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提升我国工业信息安全的防护能力,加快发展工业信息安全产业,加大工业信息安全产业相关技术的攻关,推广工业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