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发现积云和海洋层积云中的气溶胶的冷却效果是人们想像的两倍》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cancan
  • 发布时间:2019-02-01
  •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发现,有证据表明积云和海洋层积云中气溶胶的冷却效应是人们想像的两倍。在他们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中,该小组描述了他们对NASA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数据库数据的分析以及他们的发现。

    随着地球继续升温,全球变暖成为了新闻的热点。但其中一个因素很少被提及,即云在冷却地球方面的作用。它们通过将太阳的热量反射回太空来实现冷却地球的作用。但是,有多少反射是由于云中的水和气溶胶导致的?这正是研究人员想要了解的,因为许多现代污染物实际上会向云中释放气溶胶。研究人员想知道,这些污染物是否真正有助于为地球降温。为了找到答案,他们使用MODIS,这是一个不断在地球上空盘旋的卫星信息数据库,其中包括有关云层覆盖的信息。在他们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查看了描述南大洋从赤道到大约40°S,在2014~2017年夏天的数据。该团队随后开发了用于获取相关云信息的方法,例如水含量与气溶胶含量,以及他们反射了多少热量。

    研究人员发现,含有更多气溶胶的云反射的热量比先前估计的更多,大概超过两倍。更具体地说,他们发现大约四分之三的热量反射是由于气溶胶造成的。他们认为,如此大的比例表明,云的辐射冷却能力对气溶胶的存在敏感程度比人们想像的要多。他们指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气候变化模型会考虑到云反射回太空的热量。研究表明,温室气体的加热效应高于人们的想象,因为它已被云中气溶胶的影响所缓解。

    (侯颖琳 编译;於维樱 审校)

  • 原文来源: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9/01/16/science.aav0566
相关报告
  • 《低云日变化促进了区域气溶胶增温效应》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9-08
    • 大气气溶胶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液态或固态颗粒,是预测地球未来气候系统中的主要不确定性来源之一。它们通过散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以及与云的相互作用影响地球的能量收支。与海洋本身相比,海洋上空的气溶胶能将更多辐射反射回太空。当低层海洋液态云位于气溶胶下方时,气溶胶可能增强或减弱短波辐射的反射强度,这取决于其覆盖范围和辐射特性。黑碳是主要的吸光性气溶胶成分,其对气候变暖的贡献仅次于二氧化碳。气溶胶–云–辐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冷却效应(抵消温室气体的变暖效应)的量值难以确定,这类相互作用仍是预测气候系统变化中的重要不确定性来源。 气溶胶对辐射的散射和吸收被称为直接气溶胶辐射效应(DARE)。其定义为存在气溶胶与不存在气溶胶时净辐射通量的差值,通常在大气顶层(TOA)或地表计算。因此,冷却效应会增加上行辐射,反之亦然。目前的全球气候模型在DARE的结果上仍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区域尺度上,因此通过观测精确确定DARE对于改进模型预测至关重要。以往研究大多依赖极轨卫星,大大推动了基于观测的DARE估算发展。然而,这些卫星传感器缺乏时间分辨率,无法充分捕捉气溶胶和云辐射特性的日变化,因为它们的观测仅在当地时间上午晚些时候和下午早些时候进行。鉴于DARE依赖于底层场景的亮度(包括低层云),在DARE估算中忽略云的日变化,会使气溶胶和云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存在高度不确定。有一项考虑低层云日变化的DARE研究使用的是云量(CF)的多年气候平均值。然而,低层云量及光学厚度的日变化对区域DARE的影响尚未得到探索。 美国数家研究机构的学者研究了2016–2018年8–10月东南大西洋区域上空的DARE,并在分析中考虑了云的日变化,所用数据来自地球静止轨道的“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MSG)上搭载的高时间分辨率“自旋增强可见光和红外成像仪”(SEVIRI)。与假设固定的下午早期云场贯穿全天不同,研究表明,在考虑低层云日变化的情况下,该区域月平均气溶胶辐射增温可增加两倍以上(约+1.7?±?0.4?W/m2)。气溶胶日变化采用现代研究与应用回顾性分析第二代产品(MERRA-2)的三小时气溶胶光学厚度(AOD)表征。相比卫星反演的AOD,MERRA-2更适合该研究,因为标准卫星AOD产品仅在无云区域适用。研究利用辐射传输模型估算了各种气溶胶和云条件下的辐射通量。
  • 《研究人员发现了海洋热传输的新途径》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8-12-03
    • 热量在海洋中通过深海环流系统进行传输,即所谓的全球热传送带,海水通过这个传送带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循环,帮助平衡地球的气候。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是这条输送带的上层分支之一,流经婆罗洲和新几内亚之间的通道,距离特拉华州超过9,000英里。虽然其中许多通道已经为研究人员所知多年,但特拉华大学的Xiao-Hai Yan研究小组发现了一条先前未解释的通道,它将热量从太平洋输送到印度洋,甚至进一步传送到更远的环绕南极洲的南大洋。 “当热量从太平洋流入印度洋时,我们预计热量将沿着南赤道流从印尼贯穿流流向非洲东海岸,”Yan教授说。“相反,数据和模型结果显示,异常温暖的海水流向西澳大利亚附近,这表明有其他过程推动着海水向南移动。” 普林斯顿大学的合作者Liao说,这种向南方转移的暖水对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影响澳大利亚西海岸的降雨量,并增加“热事件”的频率,导致珊瑚白化,使它们面临更大的死亡风险。澳大利亚的大堡礁仍处于2016年和2017年的破坏性白化事件的恢复时期,这是由于在强厄尔尼诺气候影响下,海洋持续高温造成的。 在这项研究中,Yan和他的同事研究了2003-2012年在印度洋海面以下700米(近3000英尺)海洋热量变化的情况,据说这个时期有异常大量的热量从太平洋输送至印度洋。这项热含量的研究是使用数值模拟进行的,数据通过船舶和深海遥感测量获得,后者是使用卫星测量的地表温度、盐度和海平面进行数据挖掘得到的。 Yan和他的实验室成员还花了数年时间研究所谓的全球变暖停滞期,从1998年到2013年观察到这是由深海的热量再分配和储存引起的。Yan解释说,在这段时间内,几乎所有洋盆的深层都变得更加温暖。 总之,这两篇论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隐藏的热量传递与跨洋盆热量再分布之间的重要联系,这些联系可能对我们的全球气候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侯颖琳编译;王琳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