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光与物质耦合的新方法助力OLED亮度提升》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5-31
  • 近日,圣安德鲁斯大学的与科隆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功发现一种光与物质耦合的新方法。该方法可以在不影响设备效率的前提下,使得电视屏幕或智能显示屏保持最佳亮度和色彩。

    苏格兰大学物理联盟(SUPA)成员、圣安德鲁斯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的Malte Gather教授表示,虽然基于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显示面板早就进入了大屏电视、高分辨率智能手机屏等市场,但随着显示行业朝着高色彩饱和度、高亮度、高效率的方向发展,研究人员面临着些许挑战。从本质上讲,有机光源由于其固有的无序性而导致较宽的发光光谱,这一特性限制了高端显示器的可用色彩空间和色彩饱和度。即使可以通过使用滤波器或者光学微腔来调控OLED的发光光谱,但这要么是以牺牲发光效率为代价,要么是会导致感知颜色对视角的强烈依赖。不过该团队已经成功通过光和物质的强耦合来调控OLED的发光光谱且发光波长不会随着观察角度的改变而改变。

    传统的OLED叠层一般是放置在由金属材料制成的超薄反射镜之间,这种设计可以显著增强光与有机材料之间的耦合。然而,这种耦合方法不利于发光器件效率的提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Gather研究团队在OLED叠层中添加了一层单独的强光吸收分子薄膜。尽管有机太阳能电池中通常会采用这种方法,但在OLED中还是首次采用。实验发现,这层额外的分子薄膜极大提升了强耦合效应,从而产生了一种混合的光-物质粒子,称为极化子。最重要的是它没有大幅降低OLED中发光分子的效率。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Andreas Mischok补充道,通过改变极化子的极性,他们能够延续物质的一些有利特性,而且会对角度依赖性明显降低。虽然在这之前有很多关于OLED的报道,但他们一直受到发光效率和发光亮度较低的困扰,使得其只能局限于基础研究领域而不能投入实际生产应用。但是现在,通过这种新的耦合方法,该团队已经能够首次实现具有更高应用价值的高效率、高亮度OLED。虽然这与商用显示器中使用的OLED性能类似,但这种基于极化子的OLED在同视角下的颜色纯度和稳定性得到了极大提升,有效促进了显示行业的发展。

相关报告
  • 《光-物质耦合对量子光学有重要意义》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2-10
    • 2020年12月9日,美国明尼苏达双城大学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制造出一种部分光和部分物质的量子态。这项研究对下一代基于量子的光学和电子器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纳米尺度化学反应的效率。 研究人员通过将光捕获在一层薄薄的金层中的环形小孔中,实现了红外光与物质之间的超强耦合。这些洞小到2纳米,比人类头发的宽度小25000倍。 图1. 填充二氧化硅的金薄膜上的环形孔使光和原子振动之间产生了超强耦合。这种结构为探测与量子真空涨落相互作用的分子以及开发新型光电器件提供了机会。 研究人员说,纳米空腔可以被认为是同轴电缆的缩小版,里面填充了二氧化硅,类似于普通窗户中使用的玻璃混合物。基于计算机芯片工业中所用的制造方法使得同时产生数百万个这样的空腔成为可能,所有这些空腔都表现出超强的光子振动耦合。 “其他人已经研究了光与物质的强耦合,但通过这一新工艺来设计纳米级同轴电缆,我们正在推动超强耦合的前沿,这意味着我们正在发现新的量子态,在这种状态下,物质和光可以有非常不同的性质,并开始发生不寻常的事情,“研究人员San-Hyun Oh教授说,“这种光与原子振动的超强耦合为开发新的量子装置或修改化学反应开辟了各种可能性。” 红外光与材料中原子的振动相互作用。例如,当一个物体被加热时,组成该物体的原子振动更快,释放出更多的红外辐射,这使得热成像和夜视摄像机成为可能。材料吸收的红外辐射的波长取决于组成材料的特定原子及其排列方式,这使得化学家能够利用红外吸收来识别不同的化学物质。 增加红外光与材料中原子振动相互作用的强度可以改善这些应用。这可以通过将光捕获到包含材料的小体积中来实现。捕获光可以简单到让它在一对反射镜之间来回反射,但如果使用纳米级金属结构或“纳米空腔”将光限制在超短长度尺度上,则可以实现更强的相互作用。 在这些条件下,相互作用可以足够强,以至于光和振动的量子力学性质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吸收的能量以足够快的速度在纳米空腔中的光和材料中的原子振动之间来回传递,以至于光子和物质声子再也无法区分。这些强耦合模式产生了一种新的量子力学物体,这些物体既有光又有振动,称为极化子。相互作用越强,发生的量子力学效应就越奇怪。如果相互作用变得足够强,就有可能从真空中产生光子。 “通常我们认为真空基本上什么都没有,但事实证明真空波动总是存在的,”Oh说。“这是真正利用这种所谓的零能量波动来做一些有用的事情的重要一步。”
  • 《前沿 | 电子-声子耦合,超快光学》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4-11
    • 电子-声子耦合是凝聚态物理的基础,控制着传统材料和量子材料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性质。 近日,德国马普高分子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Polymer Research)Sheng Qu, Falko Pientka & Heejae Kim等,在Nature Physics上发文,提出并演示了二维电子-声子耦合谱,可以直接提取特定声子模式和不同电子能量的电子-声子耦合矩阵元。 利用该技术,还测量了单个声子模式中电子-声子耦合强度的电子能量关系。从而识别区分非局域Su–Schrieffer–Heeger型耦合和局域Holstein型耦合的不同特征。 将该方法应用于碘化甲铵铅钙钛矿材料,还表明了两个显著声子模式的电子-声子耦合完全不同性质,例如温度关系或各向异性。这种方法,为电子-声子耦合的微观起源,提供了见解,并在声子介导的超快调控材料性质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 图1:二维2D  电子-声子耦合Electron–phonon couplings,EPC光谱示意图 图2:实验二维2D 电子-声子耦合EPC光谱 图3:二维2D 电子-声子耦合EPC光谱的解析计算 图4:电子-声子耦合EPC的温度和极化关系 图1:二维2D  电子-声子耦合Electron–phonon couplings,EPC光谱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