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印发》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09-22
  • 2023年9月21日,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报道,国家林草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印发《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确定在已设立2个国家植物园的基础上,再遴选14个国家植物园候选园,纳入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逐步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并加强与国家公园体系的统筹协同,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格局。

    《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准入条件、主要任务等内容。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将突出国家代表性、科学系统性、社会公益性,坚持对植物类群系统收集、完整保存、高水平研究、可持续利用,统筹发挥迁地保护、科学研究、资源利用、科普宣教、园林园艺展示等多种功能作用,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国家活植物迁地保护体系,为遏制野生植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修复提供有力支撑。

    按照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目标,到2025年将设立5个左右国家植物园,使7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5%以上我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迁地保护,初步建立协同高效的国家植物园管理机制;到2035年,力争设立10个左右国家植物园,使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0%以上我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有效迁地保护,基本覆盖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国家植物园体系。

    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综合考虑国家重大战略、主要气候类型与典型植被区划特点、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因素,打造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国家植物园体系,进一步构建迁地保护网络和科学研究平台,推进植物资源利用,建立健全科普宣教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园林园艺水平,大力弘扬国家植物园文化。

    据介绍,国家植物园的创建设立,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原则,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对确实无法达到设立要求的,不得设立为国家植物园;对评估不达标的,启动黄牌机制,通过公示公告、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整改不到位的要采取退出机制,确保高质量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

    我国是世界上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高等植物3.8万余种,横跨6个气候带、有8个主要植被类型。长期以来,我国共建设植物园近200个,迁地保护植物2.3万余种,约占我国本土植物种类的60%,在维护植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基因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去年,我国在北京和广州设立的两个国家植物园率先挂牌运行,为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本文内容转载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

    原文链接: http://www.forestry.gov.cn/lyj/1/lcdt/20230921/523729.html

  • 原文来源:http://www.forestry.gov.cn/lyj/1/lcdt/20230921/523729.html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等首次建立了油桐转基因发根体系》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5-24
    • 油桐树是世界著名的工业油料树种,从油桐种子中提取的油脂因富含桐酸,使得桐油成为优良的干性植物油,广泛应用于优质环保涂料、电子线路板生产以及军事工业领域,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巨大。目前油桐树基因组已发表,然而因缺乏遗传转化体系,难以获取转基因植株,无法在油桐树本源进行基因功能的验证工作,这严重抑制了油桐树在分子水平的研究深度。   为了在油桐本源进行基因功能验证,利用发根农杆菌K599在14-28天苗龄的油桐土培苗茎段成功建立了油桐发根体系。此外,利用该发根诱导体系,成功在另外2种产油的大戟科植物蓖麻和皱桐中诱导出发根。进一步利用带荧光标记报告基因的载体,成功建立了油桐转基因发根体系。该体系可快速鉴定阳性发根,将促进油桐树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并为缺乏或难以建立转基因系统的植物提供参考。该研究成果以“The First Report on Transgenic Hairy Root Induction from the Stem of Tung Tree (Vernicia fordii)”为题,发表于学术期刊Plants上。   中南林业大学-武汉植物园联合培养研究生贾宏宇为第一作者,中南林业大学的张琳教授和武汉植物园张玲玲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工业油料树种种质资源调查收集”(2019FY100803)等课题的资助。
  • 《武汉植物园在莲子淀粉合成机制和组培体系优化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1-23
    • 莲在中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是集观赏、食用、药用于一身的重要水生经济作物。莲子淀粉属于天然高直链淀粉,在开发降血糖功能食品和低血糖生成指数食品上具有良好的前景。目前,莲子淀粉含量仍有待提高,解析莲子淀粉合成机制对于提高莲子淀粉含量和改良莲子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随着莲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莲的基因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然而,莲中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尚未构建,严重制约了莲中基因功能组学的开展。通过优化影响莲愈伤组织形成的关键因素,有利于开发出高效稳定的的莲愈伤组织诱导体系。武汉植物园莲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学科组科研人员针对以上两个科学问题分别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一些重要进展。 进展一:研究者分别对30个子莲栽培种的莲子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发现授粉后15天(15DAP)的青鲜莲子和成熟莲子中的淀粉平均含量分别为28.20%和47.12%。通过莲子比较转录组分析,揭示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参与莲子发育进程,多个参与淀粉合成途径的酶编码基因在9DAP - 12DAP发育进程中诱导上调表达,包括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结合莲前期已公布基因组数据,分别鉴定到3个和4个基因编码AGPase大亚基和小亚基,且进化分析表明大小亚基分化明确。通过表达分析发现NnAGPL2a和NnAGPS1a为参与莲子发育优势表达基因,其与多个参与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基因存在共表达关系。此外,研究者发现NnAGPL2a和NnAGPS1a基因的表达模式AGPase酶活性变化和莲子中淀粉含量的积累三者之间的变化模式趋于一致。以上研究结果拓展了对莲子淀粉合成的分子机制的认识,为高淀粉子莲新品种的改良和选育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成果以“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AGPase genes uncovers their potential roles in starch biosynthesis in lotus seed” 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BMC Plant Biology。武汉植物园莲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学科组助理研究员孙恒和湖北工程学院李娟娟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杨美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bmcplantbio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870-020-02666-z 进展二:研究者通过优化一系列影响愈伤组织形成的关键因素,开发了一套高效的荷花愈伤组织诱导系统。研究发现在含有3 mg/L 2,4-D和0.5 mg/L 6-BA的MS培养基中,以未成熟莲子子叶和胚作为外植体诱导出的愈伤组织效率最高。此外,莲的基因型、光照条件、外植体发育阶段和取样时间对诱导愈伤组织也有一定的影响。以‘十里荷1号’授粉后9天的莲子子叶为外植体,在弱光条件下培养,被认为是莲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条件。利用未成熟种子的莲心培育出的无菌苗,也是诱导优质愈伤组织的优良外植体。此外,研究者在莲的愈伤组织中发现了莲生物碱的累积和生物碱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以上研究结果为建立莲体细胞胚胎发生转化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同时对建立利用体细胞培养技术生产生物碱体系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该研究成果以“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fficient Callus Induction System for Lotus (Nelumbo nucifera)”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Plants。武汉植物园莲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学科组副研究员邓显豹和硕士研究生熊雅倩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杨美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res.mdpi.com/d_attachment/plants/plants-09-01436/article_deploy/plants-09-0143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