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科学家合作研究发现了影响木质素合成的关键酶》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 李楠
  • 发布时间:2017-11-28
  • 乙醇,俗称酒精,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生物燃料。传统的酒精生产是通过甘蔗中的蔗糖或玉米淀粉中的葡萄糖发酵而成。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物燃料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甘蔗叶、玉米秸秆、稻草等植物中非食用部分的纤维素被用来作为生物乙醇生产的原材料。然而,由于纤维素与植物细胞壁中的木质素有交联作用,很难从纤维素中分解出葡萄糖。木质素是一种复杂的高聚物,使植物具备强抗折性和结构完整性。然而,为了在生物乙醇生产中更高效地利用纤维素,需要昂贵、复杂的步骤来减少木质素带来的障碍。

    水稻及其它谷类属于禾本科,这些植物茎叶上的木质素包含一种名为麦黄酮的特殊成分。香港大学(University of Hong Kong)植物生化学家卢思聪(Clive Lo Sze-chung)博士及其学生林佩莹(Lydia Lam Pui-ying)博士,与日本东京大学的木质素专家飞松裕基(Yuki Tobimatsu)博士合作研究发现,敲除麦黄酮化合物中的一个关键酶——黄酮合酶Ⅱ(FNSII)后,就不会再生成麦黄酮,而且稻草中的木质素也减少了约三分之一。此外,在没有任何化学方法的干预下,纤维素降解所产生的葡萄糖也增加了37%。这一研究突破近日发表在著名的植物科学期刊《植物生理学报》(Plant Physiology)。

    卢思聪博士指出:“这是首次通过干扰麦黄酮合成来减少稻草细胞壁中的木质素含量,更重要的是,没有对水稻生长和产量造成负面影响。”由于禾本科植物的木质素都含有麦黄酮,这一策略可以用于玉米、小麦、大麦等谷物,以及高梁、柳枝稷这些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且专为乙醇生产的禾本科植物,以便更有效地将这些植物用作生产生物燃料的原材料。纤维素降解产生的葡萄糖可以用来生产生物乙醇。换句话说,木质素处理成本降低,乙醇产量增加,因此用这种稻草来生产乙醇更加有效。

    林佩莹博士最近获得了日本学术振兴会(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 JSPS)外国人特别研究员资格,将于今年九月份在东京大学开始其博士后研究。她表示:“我非常荣幸能够从事一项裨益社会的研究项目。作为一名香港人,一直以来我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快速、高效地工作。在东京大学的八个月研究期间,东大学生极端谨慎、精准做实验的态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今天做研究时,也时常告诫自己,除了速度和效率,还要力求完美。”

    (编译 李楠)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发现蓝藻代谢与环境适应的新途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7-30
    •         4月9日,《自然-化学生物学》(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杨琛研究组题为The cyanobacterial ornithine-ammonia cycle involves an arginine dihydrolase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动态代谢流量组与代谢组分析技术发现了一条新的代谢途径,并且揭示了该途径为蓝藻适应环境所必需及其重要的进化及生态学意义。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适应外界营养环境变化的代谢系统及调控机制。例如,陆生动物进化出著名的鸟氨酸-尿素循环,用于处理食物中蛋白质分解代谢所产生的大量氨,而细菌和植物缺乏这一代谢途径。蓝藻(又名蓝细菌)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光合自养生物,它们利用水作为电子供体,利用太阳光能将CO2还原成有机碳化合物,并释放出自由氧,在地球生物圈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蓝藻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包括各种水体和土壤中,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非常重要的贡献。同时蓝藻在生物技术应用方面也极具潜力。尽管蓝藻在进化、生态、环境及生物技术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它们适应环境变化的细胞代谢动态调节机制仍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杨琛研究组利用前期开发的动态代谢流量组与代谢组分析技术,研究了蓝藻对外界氮源扰动的代谢响应,发现细胞内鸟氨酸和精氨酸之间存在活跃的代谢循环。进而发现该循环包含一步新的生化反应,即精氨酸双水解酶催化精氨酸水解生成鸟氨酸和氨。研究表明在氮源充足条件下鸟氨酸-氨循环促使氮同化及存储以最大速率进行,而在氮源匮乏时该循环使得细胞中的氮储存迅速分解,从而满足细胞的生长需要。因此,鸟氨酸-氨循环具有氮存储和活化的功能,对于蓝藻适应环境氮源缺乏和变化极其重要。与动物体内的鸟氨酸-尿素循环相比,鸟氨酸-氨循环更为古老,它的存在提示不同物种为适应其生存环境可能进化出各种鸟氨酸循环。鸟氨酸-氨循环在蓝藻中广泛存在,包括许多海洋固氮蓝藻,因此这一代谢途径对于海洋氮固定乃至地球的氮循环具有重要贡献。专家评论这项工作将引起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领域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对海洋学和农业方面的研究产生影响,同时在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植生生态所博士研究生张昊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杨琛为通讯作者。该工作是与该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等合作完成的,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等的项目资助。
  • 《我国科学家发现宇宙中锂丰度最高恒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0-15
    •         8月7日,国际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在线发表我国天文学家的一项重大发现,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科研人员为首的团队依托大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发现一颗奇特天体,它的锂元素含量约是同类天体的3000倍,这是目前人类已知锂元素丰度最高的恒星。   锂元素是连接宇宙大爆炸、星际物质和恒星的关键元素,一直以来它在宇宙和恒星中的演化都是天文领域的重要课题,然而当代天文学对锂元素的理解还具有很大局限性。富含锂元素的巨星十分稀有,但在揭示锂元素起源和演化上却具有重要意义。遗憾的是,过去30余年天文学家只发现极少量此类天体。   随着LAMOST落成和巡天计划的开展,其海量恒星光谱观测能力在天文基础研究中逐渐发力,在此次科学发现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颗新发现的富锂恒星来自于银河系中心附近的蛇夫座方向,位于银河系盘面以北,距离地球约4500光年。国家天文台博士闫宏亮、研究员赵刚、研究员施建荣等人在取得这一重要发现的同时,与来自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所高校的科学家合作,对这颗奇特恒星开展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这颗恒星的锂元素很可能来自恒星内部的一种特殊的物质交换过程,并结合美国自动行星搜寻者望远镜(APF)的高分辨率光谱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最新的原子数据,通过模拟再现其内部经历的变化,从而对这颗恒星的锂元素丰度给出合理的解释。   这一发现改变了人类对天体中锂元素的认知,将国际上锂含量观测极限提高了一倍。同时,这项研究在理论上对锂元素合成和现有恒星演化理论提出了独树一帜的新观点。   这一成果是我国大型科学装置在前沿基础学科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又一实例,也是基础研究领域跨学科深入推进合作研究的一次成功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