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喹和纳米颗粒药物递送:有希望的组合》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者: 杜慧
  • 发布时间:2018-06-26
  • 临床批准的癌症治疗包括小分子,抗体和纳米颗粒。近几十年来,几种癌症类型的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然而,在肿瘤学中常规和纳米粒子疗法的最佳应用依然存在许多挑战,包括药物输送不良,快速清除和耐药性。已发现抗疟剂氯喹可通过调节癌细胞和组织微环境来缓解这些挑战中的一些。特别地,最近发现氯喹通过驻留在肝脏中的巨噬细胞降低纳米颗粒的免疫清除率,导致纳米药物的肿瘤积累增加。此外,氯喹已被证明通过正常化肿瘤脉管系统和抑制几种致癌和应激耐受途径如自噬,从而保护癌细胞免受细胞毒性剂的作用而改善药物递送和功效。本综述将讨论氯喹作为联合疗法改善癌症治疗的用途。

相关报告
  •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多药物纳米颗粒平台,改善抗癌药物递送》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
    • 编译者: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3-02-19
    • 据生物世界公众号1月31日消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多药物纳米递送平台“瓶刷前药”(bottlebrush prodrug,BPD),通过该平台设计出的多药物纳米颗粒能够以正确的协同比例将不同的药物组分递送到组织病灶,增强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该平台有望用于递送针对各种癌症的药物组合,并为改善目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一线单一疗法和联合疗法提供了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期刊。
  • 《通过标记固体脂质纳米颗粒联合递送链霉素和羟氯喹治疗布鲁氏菌病:一项动物研究》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刘小燕
    • 发布时间:2023-10-06
    • 布鲁氏菌病相关生化及免疫学参数能否作为诊断和治疗指标?本项目旨在观察链霉素和羟氯喹负载固体脂质纳米颗粒(STR-HCQ-SLN)治疗急性和慢性布鲁氏菌病后的生化参数、微量元素和炎症因子的变化。采用双乳液法制备纳米颗粒。测量了布鲁氏菌病大鼠血清微量元素、维生素D、CRP和生化参数的水平。比较STR-HCQ-SLN与游离药物的治疗效果。健康大鼠与感染大鼠血清铜、锌、铁、镁、钾浓度及肝脏生化指标均有显著差异。通过改变上述因子的血清水平,STR-HCQ-SLN治疗慢性布鲁氏菌病具有积极的治疗效果。在布鲁氏菌病的急性和慢性阶段,维生素D水平下降(46.4%),CRP水平上升(从7.5毫克上升到不足1毫克)。本研究表明,通过比较健康小鼠和患病小鼠急性和慢性布鲁氏菌病的生化参数和血清微量元素水平,可以获得其他常规诊断方法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