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结合内吞体受体NPC1》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防治
  • 编译者: 张玢
  • 发布时间:2016-01-18
  • 丝状病毒,其中包括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导致人类和灵长类动物的致命出血热疾病。了解这些病毒如何进入宿主细胞可以帮助制定有效的治疗。已经确定一种体内蛋白质Niemann-Pick C1(NPC1)作为必要的体内受体参与这一过程,促进NPC1 绑定中病毒糖蛋白 (GP)与融合成分状态的结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福研究团队在2016年第一期《细胞》杂志发表了埃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GPcl) 在分辨率为 2.3 Å与宿主NPC1 (NPC1-C)结合。研究 发现预示着人们能够针对激活态糖蛋白头部的疏水凹槽设计小分子或多肽抑制剂,来阻断埃博拉病毒的入侵过程

相关报告
  • 《γ射线照射对重组水泡性口炎病毒 -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疫苗接种人血清中抗体反应的影响。》

    • 来源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
    • 编译者:张虎
    • 发布时间:2019-06-30
    • rVSVΔG-ZEBOV-GP疫苗是活的重组(r)水泡性口炎病毒(VSV),其中VSV G蛋白被扎伊尔埃博拉病毒(ZEBOV)糖蛋白(GP)取代。 对于疫苗免疫原性测试,在活跃的ZEBOV暴发期间收集的临床试验血清在生物安全性2级实验室中进行测试之前进行γ辐射(GI)以灭活可能的野生型ZEBOV。 在照射关键试验样品之前,两项独立研究使用来自北美第1阶段研究的血清评估了GI(50kGy)对结合针对rVSVΔG-ZEBOV-GP的ZEBOV-GP(ELISA)抗体的影响。 γ射线照射与接种前样品中的稍高的抗体浓度和接种后略低的浓度相关。
  • 《我科学家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合成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技术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03-02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基础免疫团队郑永辉研究员和王斌博士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埃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的合成机制,为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于2月14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生物化学杂志(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在线发表。 埃博拉病毒于上世纪70年代被发现,感染人可引起严重的埃博拉出血热,致死率最高可达90%,但自病毒发现以来到2014年前未造成大范围的流行。2014年初,非洲出现的埃博拉疫情共导致一万余人的死亡,给国际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由于该病毒的超强致死率,其被视为是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之一。目前尚没有获得许可在临床应用的疫苗,也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 据了解,病毒粒子表面的囊膜糖蛋白是介导病毒感染靶细胞的唯一蛋白,因此被认为是疫苗研发的首选抗原以及抗病毒制剂开发的理想靶标,但其在宿主细胞内的成熟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深入研究囊膜糖蛋白的生物合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科研人员经过系统研究,发现内质网分子伴侣钙连蛋白和钙网蛋白参与了囊膜糖蛋白的成熟过程。同时发现,囊膜糖蛋白的GP2亚基N-糖基化在调控蛋白的表达和病毒组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GP2亚基的N-糖基化通过参与蛋白的剪切、蛋白糖链的加工、多聚体的形成以及蛋白折叠等多个过程而影响病毒的组装和感染。 据郑永辉研究员介绍,病毒必须借助宿主细胞的内环境来完成自身蛋白的成熟及病毒粒子的组装,这是一个涉及多个生物学事件的精密调控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异常或缺失都可能导致病毒无法装配和感染。本研究阐明了细胞通过囊膜蛋白糖基化而调控蛋白功能的详细机理,将为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