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学家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合成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技术
  • 编译者: Zhao
  • 发布时间:2017-03-02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基础免疫团队郑永辉研究员和王斌博士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埃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的合成机制,为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于2月14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生物化学杂志(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在线发表。

    埃博拉病毒于上世纪70年代被发现,感染人可引起严重的埃博拉出血热,致死率最高可达90%,但自病毒发现以来到2014年前未造成大范围的流行。2014年初,非洲出现的埃博拉疫情共导致一万余人的死亡,给国际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由于该病毒的超强致死率,其被视为是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之一。目前尚没有获得许可在临床应用的疫苗,也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

    据了解,病毒粒子表面的囊膜糖蛋白是介导病毒感染靶细胞的唯一蛋白,因此被认为是疫苗研发的首选抗原以及抗病毒制剂开发的理想靶标,但其在宿主细胞内的成熟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深入研究囊膜糖蛋白的生物合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科研人员经过系统研究,发现内质网分子伴侣钙连蛋白和钙网蛋白参与了囊膜糖蛋白的成熟过程。同时发现,囊膜糖蛋白的GP2亚基N-糖基化在调控蛋白的表达和病毒组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GP2亚基的N-糖基化通过参与蛋白的剪切、蛋白糖链的加工、多聚体的形成以及蛋白折叠等多个过程而影响病毒的组装和感染。

    据郑永辉研究员介绍,病毒必须借助宿主细胞的内环境来完成自身蛋白的成熟及病毒粒子的组装,这是一个涉及多个生物学事件的精密调控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异常或缺失都可能导致病毒无法装配和感染。本研究阐明了细胞通过囊膜蛋白糖基化而调控蛋白功能的详细机理,将为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原文来源:http://www.caas.cn/ysxw/kyjz/279783.shtml
相关报告
  • 《美科学家在人体细胞中发现抗埃博拉病毒蛋白》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12-21
    • 美国研究人员近日在《细胞》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发现人体细胞中的一种蛋白可以帮助对抗埃博拉病毒,模仿该蛋白功能的药物有朝一日或能有效治疗这种致命疾病。 与其他病毒一样,埃博拉病毒会入侵宿主细胞并利用这些细胞进行复制,但对于感染期间病毒侵入的具体途径和细节,目前科学家还知之甚少。 在新研究中,美国西北大学芬博格医学院的赫尔特奎斯特与佐治亚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伙伴合作,使用亲和标记纯化质谱(AP-MS)技术,探查人类蛋白和埃博拉病毒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不仅发现了埃博拉病毒蛋白VP30和人类蛋白RBBP6之间相互作用的有力证据,还确定了RBBP6与VP30结合的23个氨基酸区域。而进一步研究表明,抑制RBBP6会刺激病毒转录,加速埃博拉病毒的复制;而刺激RBBP6更充分表达则会有效抑制埃博拉病毒复制,阻止病毒感染。 赫尔特奎斯特指出,病毒会进化发展以绕过人体的免疫防御,而人类细胞反过来同样会发展出针对病毒的防御机制,这种进化竞争持续已久。人类发展出的特殊防御机制为开发针对性治疗手段指明了方向。他们的新研究表明,靶向性生物制剂在对抗埃博拉病毒方面具有极大潜力,RBBP6衍生肽或能有效抑制埃博拉病毒感染。而他们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模仿RBBP6蛋白,开发出能够更容易进入人体细胞的小分子药物,以应对埃博拉病毒的暴发。
  • 《肖庚富团队在拉沙热病毒囊膜糖蛋白N-糖基化修饰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9-11-18
    • 病毒学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近期在线发表了生物安全大科学中心/武汉病毒所肖庚富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Comprehensive Interactome Analysis Reveals that STT3B is Required for the N-Glycosylation of Lassa Virus Glycoprotein。该工作揭示了寡糖转移酶STT3B在拉沙病毒囊膜糖蛋白N-糖基化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哺乳动物沙粒病毒(Mammarenavirus)属于布尼亚病毒目(Bunyavirales)沙粒病毒科(Arenaviridae),主要由旧世界和新世界沙粒病毒组成,包括多种对人类有重要威胁的烈性病毒,例如拉沙热病毒(Lassa virus,LASV)、鸠宁病毒(Junín virus,JUNV)、马秋波病毒(Machupo virus,MACV)等。其中LASV主要在尼日利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几内亚等西非国家中流行,每年造成10-30万人感染,约5000人死亡。LASV囊膜糖蛋白GP高度糖基化,在其躲避宿主抗体中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其糖基化过程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该研究利用质谱技术对LASV GP蛋白的互作宿主蛋白进行鉴定,发现宿主寡糖转移酶(OST)复合物中STT3B和LASV GP蛋白存在较强互作。哺乳动物细胞内OST复合物的催化亚基存在STT3A和STT3B两种亚型,通常情况下,STT3B型OST负责补充STT3A遗漏的N-糖基化位点。该研究发现,LASV GP蛋白部分N-糖基化位点主要不是由STT3A而是由STT3B型OST介导,STT3B协同其辅助蛋白MAGT1或TUSC3在LASV GP蛋白N-糖基化及其随后成熟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该研究还发现这种现象在JUNV、MACV等其他高致病性沙粒病毒中普遍存在。此外,对STT3B的特异性比STT3A高的N-糖基化抑制剂NGI-1能够显著抑制LASV等一系列高致病性沙粒病毒GP蛋白糖基化过程并降低病毒感染力。该研究为今后深入解析LASV等沙粒病毒的感染机理以及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候选靶标。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博士生朱圣淋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肖庚富研究员和张磊砢副研究员是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