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纳米所马昌期团队在喷墨印刷制备高性能有机光伏电池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9-27
  •  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轻质、可半透明化以及可溶液法制备的优点。目前基于新型电子受体材料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效率已经取得了较大突破,但器件有效面积小,制备工艺难以工业化拓展,距离实际应用有较大差距。喷墨印刷作为一种数字化增材制造工艺,在工业化制备有机太阳能电池显示出较大的应用潜力。而在喷墨印刷制备有机光伏电池中,对于薄膜微观形貌的调控和器件光伏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目前缺乏深入研究。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马昌期、骆群研究员就喷墨印刷有机光伏活性层微观相形貌调节开展系统研究。前期研究发现喷墨印刷制备的有机活性层在薄膜垂直方向上呈现出给体和受体体相均匀分布和在薄膜水平方向上沿印刷线交叉分布的特点,与理想薄膜形貌相比表现出相反的形貌特征。研究团队利用先受体后给体的分步喷墨印刷策略来解决上述问题。相比于一步法印刷制备的薄膜,分步喷墨印刷的薄膜表现出了理想的垂直相分离结构,同时也具有较小尺度的分子聚集,使得有机光活性层具备高效的激子解离、电荷传输特性的同时,也具有高的载流子收集效率,进而制备的器件性能到达了当前文献报道的最高值(Adv. Energy Mater. 2022, 12, 2200044)。

     近期,研究团队发现印刷的薄膜显示出温度依赖的“干燥线相关”相分离形貌和组分变化,这导致了电流分布不均匀性。结合喷墨印刷成膜方式以及对电子给、受体分子在印刷主溶剂中溶解性的分析,研究团队认为造成相分离差异的原因是再溶解过程中给受体的溶解性差异。基于此,研究团队引入了一种用于喷墨打印的复合溶剂策略。四氢萘(THN)具有更高的沸点,同时对给受体材料的溶解性差异较小。为此,THN引入使得高温印刷条件下印刷干燥线现象得到抑制,同时对薄膜的聚集尺寸没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将二元、三元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提高到13.96%和15.78%。此外,具有图案的1 cm2器件的效率为12.80%,认证效率为12.18%。这种基于四氢萘作为辅助溶剂的策略同时证明在其他溶剂体系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并且成功制备了25 cm2的大面积印刷薄膜。相关研究成果近期以Elimination of Drying-Dependent Component Deviation Using a Composite Solvent Strategy Enables High-Performance Inkjet-Printed Organic Solar Cells with Efficiency Approaching 16%为题发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博士生桑立风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骆群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基于喷墨印刷在制备有机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上具备可观的应用前景。研究团队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喷墨印刷制备有机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界面传输层和光活性层等的研究进展,解析喷墨印刷技术在有机以及钙钛矿太阳能制备过程中的难点,为实现喷墨印刷技术制备薄膜太阳能电池提供参考。相关成果以Inkjet-Printed Organic Solar Cells and Perovskite Solar Cells: Progres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发表在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s上。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博士生陈兴泽是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骆群研究员和马昌期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中国科学院CAS-CSIRO联合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sinano.cas.cn/news/kyjz/202309/t20230926_6887275.html;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304824;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118-023-2961-z
相关报告
  • 《苏州纳米所马昌期研究团队等在聚合物:富勒烯薄膜光伏衰减机制与稳定性提升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12
    •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PSCs )作为一种新型薄膜光伏电池,具有成本低、可溶液制备、毒性低、材料来源广等优点, 被认为是很有前途的新型能源技术之一。要实现 PSCs 的真正商业化应用,需要满足三大条件: 高效率、高稳定性和低成本 。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 目前 PSCs 的最高效率已超过 18% ,已接近商业化应用要求。此外,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轻柔以及可大面积印刷制备等特点,可以大大地降低器件的制备成本。然而到目前为止,文献报道的大多数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寿命只有几个月,还远未达到实用化要求( 10 年),对聚合物太阳能电池衰减机理的理解也不够深入。 中国科学院 苏州纳米所 马昌期研究员 联合太原理工大学 闫翎鹏博士、杨永珍教授 一同对聚合物 : 富勒烯薄膜光伏电池的衰减机理机制以及稳定性提升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 团队研究发现传统的 P3HT:PC 61 BM 太阳能电池的衰减过程 中 表现出明显的负载依赖性, 即器件在开路条件下衰减最快,而在短路条件下衰减最慢 (图 1 左) , 同时这一衰减过程具 有一定的可逆性(图 1 右)。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该类光伏电池衰减的负载依赖性主要是由于外接负载的不同导致器件内部电势分布的差异,进而 引发活性层内 光生 高能激子 浓度 的不同 (图 2 ),从而 导致活性层中 PC 61 BM 激 子二聚程度的不同。这一结果表明聚合物 : 富勒烯光伏电池体系中活性层内受光激发的高能激子的浓度是导致器件衰减的一个重要本征原因 (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 2017, 5, 10010-10020 )。
  • 《苏州纳米所印刷电子中心苏文明研究团队印刷QLED显示混合HTL材料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3-24
    • . 喷墨印刷制程具有材料利用率高、制备工艺简单,可大面积规模化低成本生产等优势而备受显示面板行业关注,目前印刷显示已进入产业化研发阶段。其中以量子点纳米晶为发光中心的 QLED 不仅有 非常高的发光效率,且具有非常窄的电致发光 (EL) 光谱,因而有比 OLED 更好的色纯度及广色域;同时其对环境水氧敏感度也相对较低,用于柔性显示对薄膜封装的要求更低,是一种非常有竞争力的新型前沿显示技术。 技术的迭代需要新生技术有足够的竞争力,印刷 QLED 显示 走向产业,首先其 印刷器件的 发光效率与寿命得能与 OLED 技术媲美。尽管量子点材料及旋涂器件 技术 已日 趋 成熟,性能指标已可满足实用需求,但印刷制程的器件性能目前离旋涂器件还有 较 大差距。当前高性能的 镉基 QLED 器件 HTL 通常是 TFB ,这是由于它有非常高的空穴迁移率,使得器件中的电子空穴更加平衡从而保障了高的电流效率,驱动电压较低保障了较长的器件寿命,但 TFB 用于印刷显示也存在系列问题:一、 作为聚合 物 存在批次间分子量不同, 易 引起材料的迁移率或成膜状态变化,器件电流效率波动高达 50% 以上 ,严重影响产品配色 ;二、 TFB 是非交连材料,量子点墨水只能选用正交溶剂,加大了 量子点 墨水配方开发难度,打印成膜质量 易 受影响;三、 3 TFB 膜层的表面能低至 34mN/m ,不利于量子点墨水铺展, 不易 打印 出 高质量 的发光层 ,显示屏易出现 mura 现象 ;四、 TFB 与 QD 界面势垒 较大, TFB 的热稳定性较差可能 影响 器件 寿命。 在前期研究工作中,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印刷电子技术研究中心苏文明研究团队 针对 印刷 QLED 层间侵蚀问题、特别是 HTL/QD 界面问题开发了 深 HOMO 能级的交连型空穴传输材料,设计合成了具有平面型分子结构、 HOMO 能级高达 6.2 eV 、迁移率 远 优于 PVK 的 CBP-V 分子 ,交连后具有高的抗溶剂侵蚀能力,同时薄膜厚度相比于交连前收缩了 22% ,大幅提高了薄膜致密性,进一步提高了薄膜迁移率和降低器件漏电流,并最终实现了双层喷墨打印的红光 QLED 器件,最大 EQE 达 11.6% , 为 对比旋涂器件性能( 12.6% )的 92% ( Small , 2019, 15,1900111 )。但由于 CBP-V 深的 HOMO 能级,虽解决了 HTL/QD 界面势垒,但带来了 ITO /HTL 界面空穴注入问题,另一方面, CBP-V 的迁移率还是远低于 TFB 的,导致器件驱动电压过高,器件的寿命改善有限。 最近,该团队的博士生唐鹏宇和研究实习员谢黎明将 CBP-V 与 TFB 进行混合,用于 QLED 器件研究。结果表明,一定比例混合的膜层展示了接近于 TFB 的高迁移率,且具有交连材料的抗溶剂性,同时大幅降低了 ITO /HTL 及 HTL/QD 的空穴注入势垒和界面氧化电位,使得空穴能够更高效地注入到量子点层中,器件中的电子与空穴更加平衡,大幅提高了器件的效率和寿命。 以上研究成果以 Realizing 22.3% EQE and 7-Fold Lifetime Enhancement in QLEDs via Blending Polymer TFB and Cross-Linkable Small Molecules for a Solvent-Resistant Hole Transport Layer 为题发表在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 2020,DOI: 10.1021/acsami.0c01001) 上。唐鹏宇与谢黎明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的苏文明研究员及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的庄锦勇博士为本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U1605244),国家重点研 发 计划( 2016YFB0401600)等项目的资助。 还得到了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 --- 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支持与经费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