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石油危机凸现太阳能成能源新希望》

  • 来源专题:文献情报中心所级服务
  • 发布时间:2015-07-02
  • 当前全球能源紧缺的局面日益体现,在石油这种不可再生资源可使用量不断减少的背景下,油价长期上涨的趋势是肯定的。6月6日,国际石油行市又创历史新高,每桶达139.12美元。国外专家将本轮油价爆涨称为为第三次石油危机。

    据2006年的统计,以截至2005年底世界已探明的原油蕴藏量来计算,石油还可以再开采40年、核能发电的铀剩下48年、天然气还有65年、煤炭则有200年的开采寿命。看着这些数字,如果人类的习惯不作改变、又没再发现新储量,那到了世纪末人类将无能源可用,是什么样的景象,可想而知。

    在上述数据发布之际,油价还没有升至今日的高度,但随着百元油价从神话变成事实、全球变暖化不需要再怀疑,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终于受到重视,其中又尤以每日陪伴人们的太阳最为耀眼。

    自古以来,依据着太阳,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几千年后,原来太阳不只是告诉世人时辰,它其实可以更广泛的运用在生活之中,亦或是帮助人类继续生存而不必伤害大地。

    太阳能市场的现况与期望

    据欧盟执委会(European Commission)发布的 PV Status Report 2007 显示,截至2006年底止,全球太阳能光伏的产能已超过了6,500 MWp(百万瓦),远高于2000年底时的1,400 百万瓦。

    而自1998年起,太阳能光电设备在全球以40%的平均年增速增长,目前太阳能光电的年平均产值超过90亿欧元,主要市场多集中在欧洲、美国、日本与中国大陆,预计到2030 年时,产能可达1,800TWh(兆瓦),足以供应全球9.5%民众的电力需求量。

    若太阳能的发展真能达到预期,那将会增加约630万个工作机会;同时,也因为太阳能能源的扩大使用,会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10亿吨,也等于是印度2004年整年的排放量或300座发电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太阳能光电的应用

    据欧洲光伏行业协会会(European Photovoltaic Industry Association;EPIA)的分类,太阳的能量有3种主要使用方式:被动热能(Passive Heat),就像人体受阳光照射会感到热,建筑物也可因受到照射而保持室内的温暖;太阳热能(Solar Thermal),收集太阳的热度来加温使用水与维持游泳池的温度等;光伏发电(Photovoltaic Energy;PV),收集太阳光并借助媒介转换成电能供日常使用。

    太阳的光与热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改用太阳能有数不完的好处,对人类生存最重要的两项优点就是免费与无污染。只要有阳光的照射,太阳能面板(Solar Panel)就可以产出电能,不管世界末日何时来临、是否来临,太阳依旧发光、发热,不必担心有用尽的一天。

    至于污染方面,将太阳光热转换成能源的过程中不会产生废气,也不会有噪音,更不必担心会让北极熊灭绝,太阳能面板与其原料也可回收再利用,是目前最有效减缓地球变暖速度与让地球永续经营的可再生能源。

    除此之外,许多没有电网布线的偏远地带也可以自行发电,其实像在国内新疆地区维吾尔族部落就常见太阳能供电的使用。由于这项优点,加强能源供应的安全与稳定,让必须倚赖别国供应能源的国家不需要再担忧明天的能源供应,也不必再居于弱势为能源低头。

    光芒耀眼的未来

    在广大的再生能源领域中,全球有四分之一的投资金额都流入太阳能光电产业,巨大的资金催生产能、电厂,企图将成本降低、加速普及。投资人偏爱太阳能产业的主因在于该产业的产品如面板等皆有较长的产品寿命,约有25~30年之久,甚至在使用20年后,产能仍可保有初期的8成。

    全球知名能源投资机构Good Energies的投资主管Sven Hansen也大胆预测,在2008~2100年间会有约3,000亿~5,000亿美元的资金投进太阳能产业;相对的,许多太阳能产业的新兴公司也开始将自己推向这些资金。

    根据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的估计,全球现阶段的石化燃料可供应40%的能源使用量、再生能源产生的供应量仅占6%,还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所以估计到2040 年时,太阳能发电比重将提升至占所有发电种类的20%。

    以各国太阳能光电市场来看,德国PV市场在2007年的规模为1,328百万瓦,全球市占率为47%;西班牙的规模也已达到640百万瓦;而后起的美国也在产能方面增长了57%达到220百万瓦;日本原为全球太阳光电产业的领先者,但其市场规模下滑了23%至230百万瓦。

    除此之外,太阳能光电厂商在2007年间的贷款融资金额就增长了近100亿美元,使得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如果政府可以在政策上帮忙,那产业的进程将更加事半功倍。

    不论是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公共建设都积极采用“绿色能源”与“绿色照明”做为公共照明之用,虽然政府带头,但太阳能真要成为未来能源供应的主力,还是得靠普通大众的采用,若每户人家的屋顶、大楼外观都铺设太阳能面板作为供电来源、沙漠地带铺设集光型太阳热能发电,也就不难想象太阳能产业的前景会有多光亮,绝对如同太阳般的耀眼。(编辑:于占涛)

相关报告
  • 《海湾危机对国际石油形势的重大影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0-16
    • 举世瞩目的海湾危机不但使中东地区剧烈动荡,而且对世界政治经济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将决定本世纪最后10年国际石油形势的走向。 一、海湾危机将迫使石油消费国改变能源政策、石油生产国改变生产政策,未来10年世界将出现节能、能源替代和能源开发的高潮。 1.海湾危机引起的油价动荡对石油消费国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它们正采取措施消除其影响。可以预见,继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新的能源结构调整将在海湾危机后再现。 在政策上,西方石油消费国正在制定摆脱石油、尤其是对海湾石油的严重依赖的政策。8月20日,美国总统布什呼吁美国人节制用油;美国国会呼吁制定新的能源战略,恢复卡特政府时期实施过或强化了的一些节能计划和生产替代能源计划;9月13日,美国能源部长沃特金斯在参议院能源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宣布了一个旨在鼓励节能,促进燃料转换等问题的14点计划,其中包括批准修建天然气管道和焚烧废物的焚化炉,联邦机构更多地使用可转换燃料的汽车和提高政府大厦里的能源功效,开展一个全国性的宣传运动,鼓励美国人节油节电,更换功效差的炉子。8月上旬,日本政府决定召开促进节省能源和资源的会议,以减少石油消费量;海部首相呼吁国民节省能源。8月16日,国际能源机构专家开会,讨论了各国发电站以天然气和煤取代石油的可行性,并研究了减少石油消费等问题。9月上旬,拉美能源组织将促使各国政府加强本国能源部门。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称,海湾危机将迫使美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再次认识到,应在不那么依赖石油的基础上制定能源政策。 在经济上看,当前的国际石油价格已高到刺激石油消费国进行能源多样化、节能和能源替代的水平,世界石油消费将下降。从70年代和80年代国际石油形势的演变看,只要国际石油价格较长时间保持在每桶20美元以上,就足以刺激各国进行能源结构的调整。第一,据80年代的实际数据测算,如果油价为每桶11-12美元,就可用煤替代石油;油价上升到每桶15美元,燃料油就难以和煤及天然气争夺市场,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下降。第二,西方企业的节能数据表明,油价每桶20美元就可以刺激大力节能。《中东经济概览》估计,仅依靠现有技术和较小的投资,到本世纪末石油消费国就能减少30%的能源消费。第三,替代能源计划将得到加强。如巴西已有450万辆汽车使用酒精燃料,每天可替代石油20万桶。第四,核电将有大的发展,切尔诺贝利事故后减弱的势头将得到扭转。如印度尼西亚正在计划修建核电站。国际能源机构估计,今年第四季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石油消费比1989年同期将减少10%。 2.石油生产国将在海湾危机的刺激下扩大生产,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Non-OPEC,以下简称非欧佩克)石油产量将扭转下降的势头。以当前海湾危机为契机,今后数年内,世界范围的石油勘探、开发活动将非常活跃,世界石油产量可望有大的提高。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以下简称欧佩克)成员国石油生产将有大的发展。去年年底,欧佩克秘书长苏布罗托宣布,90年代该组织13个成员国将耗资600亿美元,使石油生产能力恢复到70年代日产3000万桶的水平,以满足世界对其石油的需求。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伊拉克和科威特准备在5年内投资数百亿美元,将生产能力由1989年的日产1800万桶提高到2500万桶,其中仅沙特一国就将投资150亿美元,将日产能力由650万桶提高到1000万桶。海湾危机不但不会使欧佩克成员国扩大产量的计划受阻,反而刺激它们加速实施。9月5日外电报道,委内瑞拉表示,准备把因油价上涨多得的20亿美元用于扩大石油产量,把石油产量从目前的280万桶增加到1995年的350万桶。印度尼西亚等国也将扩大石油产量。 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将重新活跃。非欧佩克最大石油生产国美国的石油产量可能回升。1986年以来,由于低油价的影响,美国45万口低产井关闭,仅此每天石油产量就减少130万桶。据测算,这些低产井的成本为每桶18美元,当前的油价将刺激这些低产井逐渐恢复生产。美国能源部长沃特金斯宣布,美国在今后一年半至两年内增加石油生产,要求国会批准在阿拉斯加野生动物保护区进行石油开发。欧洲共同体8月21日决定,提供5100万欧洲货币单位贷款资助开发北海油田。英国公布的一份材料称,今后10年北海将开发52个油田,今后再开发80多个油田,英国在今年25年内可达到自给自足。巴西石油公司决定,1991-1995年投资169亿美元,使石油日产量达100万桶,石油自给率由目前的50%上升到72%,并于1997年实现石油自给自足。此外,西方一些大石油公司的石油勘探也很活跃,它们在苏联北极、新几内亚的赤道等地区广泛寻找石油,这些公司的勘探开发成本很低,如埃克森公司能以每桶能源当量5.10美元开发油田,而飞马公司仅为3.10美元。 今后,石油二次、三次采收技术将更为广泛地应用。石油是靠地层压力或加水加压来生产,但这种方法仅能生产出10%的探明石油储量,大量石油还留在地下,要使用加热、加聚合物、二氧化碳和活性剂等技术进行二次、三次采收。据《石油情报周刊》提供的数据,上述四种二次、三次采收技术的成本分别为每桶15、17、20和30美元。二次、三次采收技术能回收探明石油储量的30%-60%。 二、海湾危机将使今后两年的国际石油价格在较大范围内起伏,但不论危机结局如何,90年代中期油价将跌回并维持在每桶20美元上下。 1.近期国际石油价格走向将直接受海湾危机的变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起伏较大。 世界目前尚拥有每天600万桶的剩余生产能力,但不能弥补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石油缺口,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平衡是脆弱的。据估计,伊拉克和科威特完全停止石油出口,致使国际石油市场每天的石油出口损失约400万桶。在今年8月底的欧佩克紧急会议上,除伊朗外,其余10个成员国同意每天增产400万桶,以弥补伊科的石油缺口。除此之外,国际石油市场还有每天约200万桶的无形剩余生产能力,如苏联、埃及、哥伦比亚、马来西亚等国将抓住目前高油价的机会,挤压国内消费或扩大产量,增加向国际石油市场的出口。因而,如海湾危机不再扩大化,国际石油市场不会出现求大于供。但是,拥有世界石油产量10%左右和剩余生产能力占三分之一以上的沙特阿拉伯属于海湾危机的前线国家,如危机升级使沙特油田被毁,将使国际石油价格暴涨。仅此一点就说明,当前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平衡难以持续。 一些无法测知的事件将影响油价的上涨。如从中东、苏联和拉美等产油地区到世界一些主要石油消费区有数千里的路程,石油大都靠油轮和油管运送,如果其中一、二条管线出现问题,或有它们被破坏的传闻或谣言,将使市场产生恐慌,引起油价的上涨。 季节将使油价涨跌。由于国际石油市场因季节而变化的特点决定,今年冬季世界石油消费将上升,国际能源机构估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今年第四季度的石油需求将从第三季度的每天3780万桶上升到3890万桶,国际石油价格将面临上升的压力;而1991年第二季度的石油需求每天只有3610万桶,这样油价又有可能下降。 如海湾危机能顺利解决,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石油恢复出口,国际石油市场每天将多出400万桶的供应量,国际石油价格将立即大幅度下跌。 2.不论海湾危机的结局如何,90年代中期国际石油价格有可能逐渐下跌。从70和80年代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情况看,石油消费国和生产国所采取的应付油价上涨的措施一般要等5年左右才能产生很大的效果。如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引起的高油价直至1985年底才开始大幅度下跌。据此,1995年前后国际石油市场才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压力,油价将开始下跌。如海湾危机使油价升得越高,届时供大于求的压力将更大,油价下跌的幅度也越大。 3.沙特阿拉伯的“长期石油战略”和它与西方的特殊关系,决定90年代大部分时间的油价将维持在每桶20美元上下。 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唯一具有左右国际石油价格能力的国家。要想控制国际石油市场,必须具备在短时间里每天增加或减少300万桶石油产量的能力。目前,包括苏联在内的世界产油国,基本是都接近或按最大能力进行生产,只有沙特例外。70年代,沙特的最高产量曾达每日1050万桶,80年代最低日产量为200万桶,机动生产能力为每日850万桶。如果沙特今后石油产量达到1250万桶,它就拥有日产1000万桶的机动生产能力,将成为主宰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巨人。 沙特阿拉伯“长期石油战略”的基本目标是反对过分抬高油价,努力将油价维持在替代能源价格的水平。据美国《油气杂志》统计,1990年1月1日,沙特阿拉伯的探明石油储量为2549.59亿桶,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25.46%,居世界首位,可生产年限为142年,即按1989年的平均日产量计算,沙特的石油可生产到2137年。面对如此巨大的石油资源,沙特阿拉伯制订了“长期石油战略”,用其巨大的石油产量,将国际石油价格保持在替代能源价格之下,以便在替代能源广泛使用之前将它的石油资源大部分销售完毕,只留小部分作化工原料和供本国之需。正是出于这一战略,沙特阿拉伯过去一直反对过分抬高油价,并于1986年将油价由每桶28美元压低到不到9美元。从现有材料看,由油页岩、焦油砂和重油生产的替代石油成本为每桶20美元。因而,从“长期石油战略”着眼,沙特在90年代大部分时间里将努力把油价控制在每桶20美元。 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特殊关系,迫使沙特必须将油价维持在合理的水平。西方石油消费国需要沙特的石油,但沙特的石油也离不开西方的市场,如果油价过高使西方经济衰退,首当其冲的是对沙特石油需求的减少,从而使沙特的石油收入下降。此外,沙特阿拉伯的工业化、国防建设需要西方的技术和装备,它还在西方存有上千亿美元的资产,所有这一切决定沙特阿拉伯必须与西方保持良好关系,不能使油价升得过高。更为重要的是,海湾危机和伊拉克的威胁使沙特更加倒向西方,依靠美国的保护,沙特也将倾其力量大量生产石油,压低油价,将油价维持在对西方经济有利的水平。从80年代后期的情况看,油价每桶20美元是个较合理的价格,它既能使西方经济顺利发展,又能促使石油需求缓慢增长。 三、欧佩克虽能度过海湾危机而存在,但其控制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将会受到严重挑战,90年代它在国际经济生活中的影响将日益下降。 1.欧佩克虽因海湾危机而分裂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处于瘫痪状态,但它能度过这场危机,因为国际石油市场需要欧佩克。伊拉克悍然入侵和吞并科威特,并威胁要推翻沙特阿拉伯王室的统治,沙特阿拉伯与伊拉克走上了公开对抗的道路,欧佩克陷入混乱,无力左右当前国际石油形势。但是,国际石油市场是一个受控制的市场,石油工业是一个不能自行调节的工业,因为国际石油市场的参与者都有一个“收入最大化”的目的,只有通过对国际石油市场加以控制避免竞争,才能实现这一目的。所以70、80年代欧佩克内部虽然纷争不止,但最后总能团结起来。由于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都是严重依赖石油收入的国家,虽然它们现在严重对立,但最终总是要通过欧佩克来实现自己的石油政策,回到欧佩克之中。因而,欧佩克会像以往一样度过这次危机而生存下去。 2.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欧佩克将如同80年代前期一样,无力控制国际石油市场,只能听任市场力量发挥作用。 第一,由于海湾危机的影响,90年代中期欧佩克将面临着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届时石油消费国和生产国因海湾危机而采取的措施将初步见效。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石油消费将下降,石油产量、特别是非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将扩大,欧佩克的市场占有率将逐渐降低。欧佩克只能随市场供求的变化而逐渐减产降价,以求自保。 第二,西方石油消费国将通过拥有庞大的石油储备而参与国际石油市场,与欧佩克分庭抗礼。当前海湾危机之所以没有马上酿成第三次石油危机,主要原因之一是西方石油消费国手中拥有一定数量的石油储备,可以应付一定程度的石油缺短,抑制了油价的上涨。这次危机坚定了石油消费国保有石油储备的决心,过去没有建立石油储备的国家将建立石油储备,而过去建有石油储备的国家将增加石油储备。如南朝鲜政府决定,无论本国或外国公司,包括石油进口商、炼油业厂及石油经销商,一定要贮存一定数量的石油,以应付新的石油危机;美国总统布什9月15日签署一项法案,要求储备可供4年多使用的石油,以满足国家的应急能源需求。因而,海湾危机之后,由于石油消费国将逐渐建立起庞大的石油储备,它们可通过使用这一储备干预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而欧佩克左右市场的能力将受到严重限制,不得不与石油消费国一起分享对市场的控制权。
  • 《欧盟为何能源危机频发?》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18
    • 归根结底,欧洲的天然气以及能源问题,是欧盟近十年以来一系列政策和改革所带来的隐患和积弊,在国际冲突这一催化剂加速下的集中爆发。 3月7日,欧洲天然气价格的风向标荷兰产权转让设施(即TTF)在一日之内暴涨近80%,达340欧元/兆瓦时,创下历史新高。 紧随天然气价格产生波动的自然是欧洲的电力市场。第二天,欧洲电力现货市场EPEX Spot在各成员国市场均录得新高,例如法国当日现货价格高达389欧元/兆瓦时,德国-卢森堡地区价格达234欧元/兆瓦时,近年以来一直饱受能源短缺之苦的英国现货价格更是在当天高达430英镑/兆瓦时。 这并不是欧洲第一次出现能源价格的大范围波动。早在去年10月上旬,欧洲的天然气市场就已经出现过价格暴涨,以至于英国能源供应商迎来破产潮还一度出现在全球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 事实上,只要“天公作美”的暖冬不出现,欧洲几乎每隔数年都会爆出能源价格方面的负面新闻。显然,将今年3月初的能源危机简单地归咎于俄乌战争以及俄罗斯减少了天然气供应是片面且不公平的。 归根结底,欧洲的天然气以及能源问题,是欧盟近十年以来一系列政策和改革所带来的隐患和积弊,在国际冲突这一催化剂加速下的集中爆发。这其中欧盟颇为激进的环保政策、成功推行的天然气和电力市场改革、欧洲初级能源资源的匮乏、欧盟各国内部的矛盾、欧盟高层缺乏连贯性的能源政策、亚洲和拉美经济的迅速复苏、俄美欧政治角力、欧洲消费端的能源供应模式都是促成危机的重要因素。 罪魁祸首:激进的环保政策? 即便碳中和政策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桩政治正确的议题,但是在能源价格飞涨的背景下,对于激进环保政策的质疑和嘲讽从未停歇过。典型代表便是波兰、匈牙利等经常与欧盟总部唱反调的东欧国家。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就表示,能源价格危机应归咎于欧盟的气候政策。 不过,此处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逻辑悖论。 倘若欧洲人并没有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欧盟对于化石能源以及对于能源出口国的依赖度难道不会更深?欧盟天然气市场和电力市场抵抗外来能源冲击的系统韧性难道不会变得更加不足? 事实上隐藏在其背后的问题根源在于,欧盟政府过于关注能源转型本身,却并没有注意到整个能源体系的“鲁棒性”(活力)已经被大幅度削弱了。 虽然可再生能源的种类五花八门,但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无疑是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风光发电最大的问题无疑是“看天吃饭”带来的不稳定,由于储能技术商业化运用尚不成熟,这部分发电端的波动必须由其他能源补上——例如输出稳定且可控的核电、煤电以及天然气发电。 遗憾的是,核电、煤电这些充当能源市场救火队员和战略预备队的发电模式,在许多欧洲民众的眼中均不属于可以接受的绿色能源。尤其是日本福岛核危机爆发之后,弃核弃煤就成为了许多环保派政治力量的主张,典型代表便是在2019年就宣布弃核弃煤的欧洲第一强国德国。 在核电和煤电都成为众矢之的的大背景下,天然气发电自然成为了左右欧洲能源市场的胜负手,这也是天然气价格波动直接冲击到电力市场的主因之一。 不过,即使没有欧洲环保派对核电和煤电的阻扰——毕竟核电王国法国和煤炭大国波兰从来不忌讳这两种能源,市场的强大力量也会将发电厂商逼向天然气的怀抱。 而这也正是波兰人所针对的欧盟碳排放交易系统ETS。 ETS自从2005年成立以来长期霸占着世界第一碳排放交易体系,并涵盖了欧洲万余个实体,几乎所有电力公司都有义务进入该体系。而天然气虽然仍是化石能源,但是在发热量相同的情况下,天然气的碳排放量比标准煤低44%。 该部分节省下来的碳排放配额价格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原先可以在天然气和煤炭之间切换的热电厂选择了天然气。 早在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过剩的碳配额供给一度将碳期货市场价格打压至15欧元/吨。但是随着2021年7月欧盟通过“Fit for 55”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计划开始加速能源转型,碳市场的配额总供给加速缩水——毕竟总配额本身其实就是欧盟总部大笔一挥的一个签名罢了。 此后,年度碳排放总配额的年减少速率就从之前的1.7%上升至2.2%。伴随着疫情之后的经济复苏以及能源需求提升,碳价格迅速从15欧元/吨攀升至60欧元/吨以上,并一度创下96欧元/吨的历史新高。 碳排放额度价格的暴涨直接推动了电价的上涨。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计,碳价格占到了电价上涨部分的20%左右。此外,碳价格暴涨也使得煤电和天然气发电之间的成本差距迅速拉大,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天然气需求的大幅度上升。 迷信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风险 如果说激进的能源转型带来的对天然气需求的激增是根,那么欧洲人在天然气市场和电力市场的改革就是催化价格大起大落的本。 在全球范围内,天然气定价机制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以美国亨利枢纽(Henry Hub)为代表的天然气现货市场定价,在欧陆广泛使用的石油价格挂靠机制,以及独联体国家之间使用的政府垄断定价模式。 欧洲对于天然气的渴求由来已久,按照以往的传统和惯例,欧洲能源大户都会挂靠石油价格与俄罗斯供气商签订长期合同。 该模式的一大弊端是缺乏灵活性。 尤其是在2009年石油价格回升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天然气现货价格始终低于石油价格,当了“冤大头”的欧洲人很快便开始天然气市场改革计划,放松了对天然气行业的管制,并加码对荷兰TTF市场的扶持,使得天然气价格与石油价格逐步脱钩。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荷兰TTF开始超越英国BNP成为欧洲地区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价市场。 这一系列改革在绝大多数时候确实是成功的。例如立陶宛等国家在宣布建设液化天然气终端之后,TTF市场价格开始下跌,并成为东欧各国与俄罗斯讨价还价的砝码并换来了大幅度的折扣。 但是贼有吃肉时,亦有挨打时。显然今年3月初便是欧洲人遭到天然气自由市场“痛殴”的时刻。理论上,天然气现货市场的价格需要上升到与昂贵的液化天然气齐平,才能吸引到液化天然气这些国际上的额外供给。 在去年12月下旬荷兰TTF价格超过100欧元/兆瓦时时,至少有11艘从美国出发的液化天然气油轮在前往亚洲途中直接变卦赶往了欧洲。例如当时已经在太平洋上的Hellas Diana号就接到指令直接掉头并穿越巴拿马运河。类似案例也发生在从尼日利亚和赤道几内亚起航的液化天然气油轮上。 天然气市场自由化长期以来给欧洲人带来好处,似乎使得欧洲人已经忘记了天然气市场相较于原油市场更加充满不确定性。 不同于对原油的需求相对稳定,天然气并不是化工行业的根本,亦无法在交通领域扮演重要角色。仅依靠取暖和发电为主要应用的天然气,在冬季和夏季的需求量往往会相差2.5倍以上。 另一个导致天然气市场不稳定的因素则是金融机构的入场。随着荷兰TTF交易量的上升,众多ESG基金和ETF基金都开始入市天然气合约,在带来更多流动性的同时自然也带来了更多的波动性。 欧洲电力市场乱象 如果整个欧盟能源体系的设计有更多的“水密闸”,那么天然气价格大起大落的影响仅仅会影响发电厂商,而不会对居民用电等民生问题造成负面冲击。遗憾的是,这却不是现实。 这其中的问题在于2008年建立的欧洲电力市场EPEX Spot以及欧洲居民过于依赖廉价能源供应商。 EPEX Spot的建立虽是电力市场改革的重要举措,但是欧洲人使用的是pay-as-clear模式(即明码支付市场)。该模式意味着欧洲电力市场运作在边际定价的基础之上,即所有电力生产商均投标市场并根据其生产成本提供能源,招标从最便宜的资源(可再生能源)开始,以最昂贵的资源(煤电或天然气)结束。 而排名最后的天然气电(满足边际电力需求)是用以平衡市场需求的最终者,也决定了结算价。 一套复杂机制的互相作用下,结果是:天然气价格和电力价格产生了强耦合。 (注:除pay-as-clear模式之外,还可以选择传统的pay-as-bid模式,即按投标付费,相当于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纯自由市场) 如果说天然气价格和电力价格之间的防火墙已经被政府拆掉了,那么欧盟居民就是亲手拆掉了电力价格和居民电价之间最后的那道防火墙。 以笔者在法兰克福的电力供应商合同为例,每月电价在合同签订之初便已确立了每月56欧元的一揽子电费,电力现货市场的波动对于笔者没有任何影响。但显然并不是每位欧洲居民都有这份运气。其关键在于电力供应商是否为廉价供应商。 一个横向的类比是移动通讯服务供应商。不同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鼎立的模式,欧洲各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杂牌移动通讯供应商。这些供应商本身并不拥有任何基站和光纤,而仅仅依托于大型移动通讯供应商的空余带宽。 廉价电力供应商的商业模式其实如出一辙。其本身并不运营发电机构,单纯依靠大型电力供应商的富裕电力以及在现货/期货市场采购电力而运作。相比于签订长期合作的大型能源供应商,这些类似“倒爷”的小型供应商应对价格波动冲击的抵抗力极低。 以德国 2021 年下半年因能源价格上升而倒闭的电力公司为例,七家名为Neckermann Strom、Stromio、Dreischtrom、Otima Energie、Smiling Green Energy、Lition Energie 和 Fulminant Energie的企业,即便是对于在德国生活已有八年的笔者而言,亦是从未听闻过。 令人遗憾的是,依赖廉价能源供应商的欧洲家庭,却往往都是经济条件欠佳的群体,其本身应对电价上涨的空间就十分有限,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民生难题。 老戏新弹:散装欧盟 就如同人们可以把欧盟经济的大项目规划、欧盟军队难吃等几乎所有政治问题都归结于内部不团结一样,欧盟能源危机的推手里,自然也有散装欧盟这个老毛病的身影。 首当其冲的便是各国能源现状和资源禀赋并不相同。 虽然欧盟是一个化石资源十分贫乏的整体,但是包括德国、波兰在内的多国境内并不缺乏煤炭,而挪威(非欧盟成员国)和荷兰这些北海周边国家也不缺乏天然气资源,至于核电大国法国更是有着特殊的国情而一直拒绝放弃核电。 这一矛盾的总爆发发生在去年10月末的欧盟能源部长峰会上。彼时,深受价格暴涨困扰的西班牙联合法国要求欧盟将天然气价格与电价脱钩,即放弃此前提到的pay-as-clear模式。该提议立即遭到了以德国为首的北欧中欧9国坚决反对。 一边是希望给核电开后门的法国人,另一边则是弃核的德国人。德法轴心至少在能源问题上,完全是鸡同鸭讲。这也导致欧洲电力市场在可预见的未来很难进一步改革。 去年12月中旬,为了应对天然气价格危机,欧盟委员会允许成员国自愿联合购买天然气,以获得更好的谈判条件。但是由于德国关注着自家的“北溪2号”,意大利人关注着自家的“南溪”,仅有中东欧国家参与的联合购买计划最终在天然气价格很快再度下跌的背景下不了了之。 其次,欧盟虽然一直坚持着能源转型的路线从未动摇过,但是具体到能源多样化的政策落地问题上,其政策缺乏连贯性的弊端就暴露无疑。其根本原因在于,欧盟委员会此前并未把能源政策视为其行政职权,就如同各成员国的国防政策一样。 只有碳中和指导方针而缺乏具体的政策,导致了各成员国各行其是。 布鲁塞尔方面的能源绿色化以及多样化的方案其实囊括了相对清洁的天然气、核电、生物质、氢能、能源多样化等方方面面。但核电因德法矛盾、能源多样化因部分成员国拒绝液化天然气终端等各种原因均未取得太大进展。而此前沸沸扬扬的撒哈拉诸国光伏计划也因中东局势不稳无疾而终。 事实上,俄欧天然气危机早在2009年和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时就预演过,彼时G7能源部长峰会时就提出了替代俄罗斯天然气的方针。只不过2015年之后欧盟各国就抛之脑后,反而迅速推进了“北溪2号”的建设。 而这一切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欧盟不敢对德国说不。 俄美欧的政治角力与外部环境 诚然,欧洲频发的能源危机与自身能源体系的隐患脱不开关系,但是包括俄罗斯、美国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外部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俄气一再强调,俄方坚守长期天然气供应合同是可靠的贸易伙伴确实不假,但这并不代表莫斯科方面没污点。 根据往年的惯例,俄罗斯作为欧洲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商,除了固定长期合同份额外,还会输送部分“零售”天然气进入欧洲,以在荷兰TTF等天然气市场上进行交易。而自2021以来,俄罗斯一直在限制天然气的额外供应,并直接影响了欧洲的天然气库存水平。 去年临近冬季,俄气首席执行官阿列克谢·米勒表示,欧洲将在一个月后进入冬季,但不会完全补充其天然气库存。理由则是管道维修工作,实际被怀疑是为施压德国人开始启动已经修建完毕的“北溪2号”,并且希望能够抬高现货市场价格倒逼长期合同价格逐步回升。 彼时在经历了2020年的寒冬后,欧洲的天然气库存去年初已经处于30%的库存低位,俄罗斯的动作加上挪威北海气田的非常规检修都使得2021年夏季欧洲的天然气库存仅恢复至75%,最终使得全欧的天然气库存在2021/2022年交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这也是国际能源署直接喊话俄罗斯,要求向欧洲输送更多天然气的根源。 此外,另一天然气出口大国美国对欧洲能源危机的影响亦不容小视。 一方面,前总统特朗普否决了2015年伊朗核协议并重新实施制裁之后,欧盟原计划的伊朗天然气随之胎死腹中。另一方面,去年年初得克萨斯州的极端天气以及拜登上台之后对页岩气行业的限制都使得美国的页岩气出口受到影响。 即便不考虑美国对天然气出口的客观影响,华盛顿方面主观上对于俄欧能源合作充满了抵触情绪。早在美国人对“北溪2号”指手画脚的40年前,里根总统在1981年就坚决反对并百般阻挠早期的苏联-西欧天然气管道建设,甚至试图让中情局出手炸毁部分管道。 而对于夹在美国、俄罗斯两大天然气出口国之间的欧盟来说,布鲁塞尔既希望通过能源将俄罗斯绑定在欧洲经济体系内,又同时打着通过兴建液化天然气终端以多元化天然气来源并破坏俄罗斯的小算盘。 前者的高潮发生在2003年老欧洲拒绝配合美英入侵伊拉克之后结成的“巴黎-柏林-莫斯科”轴心,欧洲人“首鼠两端”行径的最后结果自然是两头不着调。俄欧关系今年的迅速破裂使得德法俄合作成为泡影,三心两意的液化天然气终端建设也并没有落实到位。 目前欧洲各国的液化天然气终端处于运营状态的为28个,甚至还不及日本一国的四分之三。 至于欧洲人传统的“势力范围”北非地区,其实近年以来也处于后院失火的状态。 去年11月,阿尔及利亚宣布因与摩洛哥产生冲突而终止马格里布-欧洲天然气管道。该管道从阿尔及利亚出发、途经摩洛哥之后进入伊比利亚半岛,并供应了欧陆天然气总进口量的12%。 欧洲目前的28座液化天然气终端之中,德国这一欧洲第一大国数量为零。图源:Wiwo 除了俄美欧这几家天然气市场的主角之外,以印度和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天然气需求激增,依赖水电的巴西在经历了亚马孙雨林连续干旱并开始使用天然气发电等因素,均造成了欧洲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与各大经济体争抢天然气资源。 除此以外,老天爷也确实在2021和2022年没有人欧洲人“面子”。 受少风、干旱等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欧洲去年的风力发电量远远低于平均水平。欧洲风能协会的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欧盟风能发电量同比下降7%。根据天气建模组织Vortex的数据,2021年吹过北欧的风力强度平均下降了15%。雪上加霜的还有欧陆自家的荷兰格罗宁根油田同时也在急速枯竭,并将于数年内彻底关闭。 语焉不详的能源独立路线 作为应对,欧盟委员会在3月8日即发布了一份名为《欧洲廉价、安全、可持续能源联合行动》的能源独立路线图,力求从天然气开始,在2022年底前减少2/3的俄气进口,并在2030年前彻底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进口依赖。 具体而言,欧盟目前每年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大约为1550亿方,这意味着今年就需要找到1000亿方天然气的替代方案。这其中包括了美国、挪威、卡塔尔、阿塞拜疆、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土耳其和以色列等进口替代国的600亿方,相当于180亿方天然气的生物甲烷生产,以及相当于250亿方的屋顶太阳能光伏系统。 与此同时,针对去年欧洲天然气库存降至历史最低的窘境,欧委会也计划在4月之前提出新法案,规定全欧盟范围内的天然气库存续在每年10月之前稳定在90%容量之上。 不过,就如同此前欧盟缺乏连贯性和具体措施的改革一样,这份能源独立路线图依然存在着不少语焉不详之处。 例如欧洲电力市场天然气价格和电力价格强耦合的问题,依然处在“评估各选项”这一阶段。至于针对波动较大的天然气现货市场,欧盟是否准备设立一定的限制措施或者成立国家队进行操盘,目前也未有最终定论。而通过屋顶光伏系统以及建筑节能减少天然气消耗这一解决方案,在当下欧洲各国房价屡创新高、工薪阶级根本无法负担新房的大背景下,可行性其实十分有限。 此外,在整张能源独立路线图之中,关于加强石油和天然气投资建设的内容——即便仅仅是作为稳定可再生能源的备胎,也没有出现只字片文。而经历了2020年上半年WTI期货一度为负价格、且此前数年熊市的原油市场,给了欧盟政府和各大能源巨头“化石能源江河日下”的错觉,这直接导致全球范围内对化石能源的投资萎靡不振,造成了今年年初需求突然增长时的市场异常反应。 即便如此,此次欧洲能源危机的背后所体现的,依然是欧盟在能源独立上的积极尝试以及初步成果,而非能源转型本身之殇。虽然频发的阵痛期在未来数年内肯定仍会困扰着欧盟诸国,但这仅仅是能源改革难以回避的附加伤害,却绝非旁观者落井下石、冷眼旁观的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