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金属磁性,自旋相关的塞贝克效应,以及在椅型石墨烯纳米带中的自旋塞贝克二极管效应。》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01-27
  • 不含金属的磁性和自旋的钙离子在凝聚态物理中处于最前沿。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扶手椅石墨烯纳米带(N- agnrs)的电子结构和热自旋相关传输特性,其中N为带宽度(N = 5-23)。结果表明,间接带隙不仅表现出振荡行为,而且还具有周期性特征,其中E3p > E3p+1 > E3p+2 (E3p, E3p+1, E3p+2为带隙能),为某整数p,增加AGNR宽度。磁性基态为铁磁性(FM),在室温下有居里温度(T C)。此外,由温度梯度产生的自旋和自旋向下的电流几乎是对称的,这表明了完美的自旋依赖的Seebeck效应的出现。此外,通过纳米器件的热驱动自旋流诱导了自旋塞贝克二极管(SSD)效应。我们的计算结果表明,AGNRs可以应用于热自旋纳米器件。

    ——文章发布于2018年1月17日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等机构在zGNRs磁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获得锯齿型石墨烯纳米带中室温铁磁性的直接实验证据》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9-10
    • 石墨烯作为独特的二维材料,其p轨道电子磁性与传统磁性材料中d/f轨道电子的局域磁性不同,这为探索纯碳基量子磁性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锯齿型石墨烯纳米带(zGNRs)因在费米能级附近可能具有独特的磁性电子态,被认为在自旋电子学器件领域具有潜力。然而,通过电输运方法探测zGNRs的磁性面临多重挑战。例如,自下而上组装的纳米带通常长度过短,难以进行可靠的器件制备。同时,zGNRs边界的高化学反应活性也可能导致不稳定性或不均匀掺杂。此外,在较窄的zGNRs中,边缘态的强反铁磁耦合会使得在电学上难以测量其磁性信号。这些因素阻碍了针对zGNRs磁性的直接探测。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王浩敏团队与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王慧山等,在zGNRs磁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基于前期积累,通过金属粒子预刻蚀六方氮化硼(hBN)得到取向的原子沟槽,并利用气相催化CVD方法实现沟槽内石墨烯纳米带的手性可控制备,得到嵌入hBN晶格的~9 nm宽度的zGNRs样品。结合扫描NV色心显微镜和磁输运测量,团队在实验中直接证实了其本征磁性。 研究发现,嵌入hBN晶格的zGNRs具有更高的边界稳定性,并具备内建电场,为探测zGNRs磁性创造了理想条件。借助扫描NV色心显微镜技术,研究在常温下直接观测到zGNRs的磁性信号。在电学输运测量中,制备的约9纳米宽的zGNR晶体管展现出高导电性和弹道输运特性。在磁场作用下,器件表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磁阻,磁阻变化在4 K温度下达约175 Ω,磁阻比约为1.3%,同时该信号在350 K时依然存在。磁滞现象仅在垂直于zGNRs平面的磁场下出现,证实了其磁各向异性。研究分析磁阻随倾斜角变化发现,磁矩垂直于样品表面。此外,磁阻变化随源漏偏压和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揭示了磁响应与电荷输运和热振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研究结合扫描NV色心显微镜技术和输运测量,直接证实了嵌入hBN的zGNRs中本征磁性的存在,为通过电场控制磁性提供了可能。这一成果加深了科研人员对石墨烯磁性性质的认知,为开发基于石墨烯的自旋电子学器件开辟了新道路。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上(10.1038/s41563-025-02317-4)。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 《在钆功能化碳纳米管超分子复合体中,近藤效应和增强磁性。》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05-29
    • 我们报道了多壁碳纳米管(MWNTs)的磁性增强功能,其功能是基于钆基超分子复合体。利用新开发的合成技术我们发现纳米复合材料的功能化方法提高磁相互作用导致一个大的力量有效的时刻15.79µB和non-superparamagnetic行为与之前已经报道过了。在低温下饱和电阻与数值重正化组公式相结合,验证了金属电子系统中磁杂质的近交化效应。磁阻显示器件由与之相结合的钆功能化的MWNTs (Gd-Fctn-MWNTs)组成,其旋转阀的开关性能高达8%。本研究强调了通过化学修饰增强碳系统中磁场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而且我们还展示了丰富的物理学,这可能对基于一维(1D)通道的基于自旋量子计算元素的发展有用。 ——文章发布于2018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