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氢工业化应用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17
  • 氢能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清洁能源、能源载体以及化工原料。氢作为清洁能源可替代化石能源,实现低碳消费,其中交通领域属于氢能的高端消费客户端,商业化推进最快;氢的“能源载体”特性可消纳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并通过储存应用在不同的场景,例如分布式发电,孤岛电源等;氢气作为原料可以生产合成氨,甲醇等,同时也是用途广泛的还原剂。根据预测,要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3715万吨;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1.3亿吨,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氢(绿氢)规模有望达到1亿吨。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工信部、科技部、自然资源部日前联合印发《“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提出“组织研发富氢碳循环高炉、氢能窑炉、氢基直接还原等技术”,并要求实施氢冶金、非高炉炼铁等低碳冶炼试点项目,开展低碳水泥、氢能窑炉及固碳建材试点,明确了氢在工业减排中的作用。

    一、 碳排放痕迹溯源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目前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约为每年50亿吨标准煤,对应排放二氧化碳100亿吨,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占比分别为57.7%、18.9%、8.1%,非碳能源的占比仅为15.3%。100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中,热电占比45%,建筑占比5%,交通占比10%,工业占比39%,农业占比1%。热电的主要终端消费者为工业(64.6%)和建筑(2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碳排放的痕迹源流:二氧化碳的发端排放源主要为工业、建筑和交通,其中工业占比最大,因此,工业领域氢能应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中之重。

    二、 目前我国工业用氢现状

    1、制氢端。2019年我国氢气生产中近乎98%为化石能源制氢以及工业副产氢,碳排放较高。根据制氢原料不同构成的氢气来源比重分别为煤制氢占比63.54%,工业副产氢占比21.18%,天然气制氢占比13.76%,电解水制氢占比1.52%。据预测,在双碳目标推动和约束下,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绿氢)在2050年占比将提高到70%,成为我国未来氢能供给的主力军。这就意味着绿氢发展空间巨大,蕴含着万亿级的产业规模,同样也会催生各种绿氢新技术的产生和突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2、用氢端。我国氢能源主要的应用领域为工业领域,化工是氢气最大的需求行业。2019年,我国合成氨和甲醇制取所需氢气分别占32%和27%,炼化与化工占据25%的份额,钢铁冶炼及其余领域所占氢能源份额为16%。数据显示,到2060年,工业领域用氢依旧占氢能应用主导地位,约为7794万吨,占氢总需求量60%;交通运输领域用氢约为4051万吨,占总需求的31%(目前占比不到1%)。工业领域成为“双碳目标”攻关主力军。从目前整个产业的发展看,我国氢能产业规模有限,技术相对比较传统,缺乏低碳、低成本、高纯度、大规模的应用,也没有碳税的约束,因此总体形成了“化石能源制氢”的路径依赖,不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

    三、 绿氢是低碳工业的主力

    1、绿氢是智慧能源。绿氢是通过下载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通过电解水制取。在所有人工制氢途径中,电解水制氢可以有效消纳风电、光伏发电等不稳定电力,以及其他富余(如核电)波谷电力,因而将贯穿于氢能发展的全过程,是建设“氢能社会”用氢的最主要来源之一。随着电解水制氢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本的逐渐降低,电解水制氢将能逐渐满足商业化的要求,实现分布式制氢。未来,既可以集中大规模制氢、区域供氢,也可以提供小型模块化电解水制氢装置,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并且实现“氢电交互”,构建“分布式智慧能源系统”,担负“季节性调峰发电”等重任,实现氢电能源智慧互联,在工业领域“氢、电利用”中发挥作用。

    2、绿氢是低碳工业的主力。化工行业当中,氢气主要用于合成或提质工艺,传统技术是石脑油制氢和天然气制氢,是灰氢,都有碳排放;钢铁工业中,目前71%的钢铁产量是基于传统高炉,在高炉所采用的“长流程”生产方式中,都是添加焦炭作为铁矿石还原剂,其中用作还原剂的氢也是灰氢,生产每吨钢铁的碳排放强度超过2吨。上述例子充分说明工业领域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必须进行用氢技术改造,以绿氢代替灰氢,担当减碳的重任。工业领域的减碳面临着巨大压力。但这同时也孕育着新一轮机遇。在“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绿氢将会在我国工业领域减碳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四、 制约绿氢进入工业领域的瓶颈

    1、绿氢成本偏高。现有技术条件下,绿氢的制取成本高企不下,缺乏经济性,如果不考虑“绿色贸易壁垒”以及“碳税”这些政策性的硬性约束,用户更愿意选择低成本的制氢路线。工业领域的绿氢替代在技术上可行只是一方面,在经济上可行才是氢能大规模利用的先决条件。在制氢路径中,灰氢目前成本优势明显,随着双碳目标的日益严控,未来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将是实现绿氢的最好途径。

    2、要素壁垒明显。影响绿色制取成本有两大核心要素,一是目前可用于绿氢制取的可再生电及核电等电价高;二是绿氢制取关键设备电解槽投资较大—功率(1KW)成本一万元以上。

    3、储运难度较大。现阶段,国内主要采用高压气态氢储运方式(重量储氢密度1~5.8wt%),少量液氢储运(重量储氢密度5-14wt%)、金属固态储氢(重量储氢密度1.4~3.6wt%)等方式,储存困难且储存能力较低,经济半径受限,形成大规模储存难、运输难的局面,国内氢储运技术的能效、安全问题有待完善解决。这些问题都是制约绿氢进入工业领域的瓶颈。

    五、“规模化”是破解瓶颈的“密钥”

    1、绿氢制取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是新能源革命的重要手段,是能源转型的需求,是摆脱传统化石能源依赖的趋势选择。工信部下发的《“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指出加快氢能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氢能多元化发展,对氢能的工业化应用给出了政策指导。

    据德国研究,100MW碱性电解槽比5MW同类电解槽成本降低50%。目前国内产能最大碱性电解槽是苏州竞立的1300立/小时新型电解槽,功率5MW。由此可见电解槽成本下降空间很大,要点就在于绿氢制取规模化,推动电解槽功率上规模,带动制造成本下降,当然其中要突破大规模电解槽结构性的技术问题,会产生很多自主知识产权,带动科技进步,这是绿氢规模化应用的必然过程和结果。

    2、工业应用规模化。目前全球碳排放的45%来自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业,其中高耗能碳排放的45%来自于工业原料的使用,比如钢铁冶炼用来做还原剂的焦炭,吨钢碳排放比为1:2。在我国实现碳中和过程中,尤其是工业领域,绿氢是实现减排的“攻坚利器”。工业领域减排是减排的硬骨头,工业领域应用绿氢减排短期内更是面临着经济性的挑战,通过规模化应用,可以找到打破工业化应用的“痛点”的办法,带动技术创新,大幅降低用氢成本,为规模化绿氢制取提供广阔的应用市场,反过来规模化绿氢制取带来的成本下降又能够促进工业化应用的积极性,实现双赢。

    六、绿色甲醇是规模化应用的现实选择

    1、技术自主领先。氢能规模化利用难,难在成本,因为氢能利用成本中的90%源于氢的压缩、储存和运输。“规模化、低成本、高效用”是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碳中和的关键。科技界也一直致力于破解这个难题。中国科学院2020年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之一“液态阳光合成项目(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专利技术)”为碳中和提供了新思路。

    液态阳光甲醇合成,是利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发电,进而电解水产氢,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氢气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绿色甲醇,从而把可再生能源的能量存储在液体燃料甲醇中。这提供了减排二氧化碳、储存可再生能源再利用的切实可行的新技术。在这里,绿色甲醇吃掉二氧化碳,用碳不增碳,成为绿氢的有效液态载体,储运非常便利。在具体利用方面,可以利用现有设施,配套适当的甲醇解氢装置,进入原有工艺,无需大规模改造。通过“液态阳光工程”既可解决工业领域刚性排放数亿吨级二氧化碳,又可实现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存储再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颠覆性技术和可行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

    2、甲醇市场成熟。中国在甲醇领域已经进行了将近二十年的国家层面的推广。目前国内甲醇的生产技术成熟,产业链完善,成本低于汽油和柴油。甲醇除了直接用于燃烧,还可用于内燃机和甲醇重整制氢燃料电池。2019年八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甲醇汽车应用的指导意见》,鼓励企业研发甲醇混合动力汽车、甲醇增程式电动汽车、甲醇燃料电池汽车产品,支持各地推进甲醇燃料生产及加注体系建设。

    3、甲醇制氢优势。绿色甲醇是液态含氢元素比例最高的清洁能源,能量密度高, 其储氢重量密度高达12.5wt%,常温常压下的甲醇储氢要明显优于液化(多级压缩且冷却能耗巨大)、高压(安全性无法保证)和其他储氢技术;甲醇制氢装置简单,以绿色甲醇为原料制氢投资少、自动化程度高、生产能力易调节;甲醇的安全性高,其作为液体储存和运输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都是得天独厚的;甲醇做为燃料十分稳定、挥发性较低,适合燃料电池的操作。这些优势高压气氢和液氢难以与之比肩。

    国资委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国有企业要加大绿色低碳投资,积极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开发”,提出“稳步构建氢能产业体系,结合工业、交通等领域典型应用场景,积极部署产业链示范项目”。同时以工业企业为推动的重点,“鼓励企业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先行示范,培育示范企业,打造示范园区”。这些高屋建瓴的低碳建设指导思想为绿氢的规模化工业应用指明了方向。

    作为碳中和的主力军,绿色甲醇能够发挥“绿色液体载氢”功能,通过嫁接成熟的甲醇市场化应用技术经验,配套甲醇重整解氢,开展绿氢规模化工业应用,既能够满足“双碳目标”战略要求,又为绿氢成本突破争取了时间,是目前实现工业降碳的最优路径,具备规模化应用条件。

    能源转型需要政府的推动力,可以借鉴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的成功经验,采取政、资、产、学、研、用多方合作的方式,组成“绿氢(绿色甲醇)制、储、运、用规模化示范协同体”,选择几个条件合适的区域建设大规模绿氢(绿色甲醇)制备示范园区,并开展规模化工业应用路线研发与应用,可以起到杠杆作用,事半功倍。对示范园区给与电价优惠政策、对工业应用场景给与配套绿色资金支持,进而带动电解槽规模化生产制造,实现成本突破,带动整体成本的大幅下降,实现绿色能源“安全、稳定、清洁、经济、永续”地造福人类社会。

相关报告
  • 《“碳中和”成功实现的关键:氢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02
    • 在碳中和目标确定以后,中国的工业和能源领域正式步入了全新的“减碳模式”。   碳中和目标是今年9月22日在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提出的,中国提出要提高自主贡献的力度,采取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之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   简单来说,碳达峰和碳中和对我国的压力不容小觑。据国网能源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能源相关的碳排放达到333亿吨,中国、美国、欧盟的碳排放合计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其中,中国为97.4亿吨,美国为47.7亿吨,欧盟为39.8亿吨。中国碳排放占全球的29.2%,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2019年中国的碳排放强度为8.4万吨/万美元,分别是法国、英国、日本、美国的8.3、7.4、5.1、3.2倍。我国不仅需要加强整体的减碳水平,还要调整产业结构。但调整产业结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高耗能行业做好减排和提高能效是当务之急。工业领域也就成了“众矢之的”。   在碳中和的目标下,我国工业领域的减碳面临着巨大压力。但这同时也孕育着新一轮机遇。在“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氢能将会在我国工业领域减碳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碳中和情景下工业领域的氢能发展机遇   当前,氢能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如炼油、氨生产、甲醇生产、炼钢等,绝大部分氢能来源于化石燃料。这里面炼油和氨生产对氢气的使用量最大,大约能达到33%和27%。钢铁行业目前用氢量较少,仅为3%左右。   在工业领域,钢铁、冶金、水泥等高耗能产业既是碳排放的大户,又是深度减碳的难点。   全球工业碳排放的45%来自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业,其中高耗能产业碳排放的45%来自于工业原料的使用,35%是为生产高位热能而排放,20%来自于生产低位热能环节。   人们常说的电能替代并不能解决高耗能产业的减碳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即使使用可再生能源电气化手段,也只能降低高耗能产业中低位热能那部分碳排放,而这部分只占20%左右。对于工业领域因原料和高位热能而产生的80%的碳排放,目前还是无能为力。(数据来源于麦肯锡《工业部门脱碳方案》)   钢铁、冶金、石化、水泥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位热能,所谓高位热能是指需要高于400℃的热能,这部分热能很难用电气化的方式来解决。   以钢铁行业为例,钢铁是工业的碳排放大户,当前全球钢铁的75%采用高炉进行生产,在高炉所采用的“长流程”生产方式中,都是添加焦炭作为铁矿石还原剂。在这种情况下,每生产一吨生铁需要消耗1.6吨的铁矿石、0.3吨的焦炭和0.2吨的煤粉。也就是说,生产每吨钢铁的碳排放强度达到2.1吨。   高炉的还原过程所产生的碳排放占到钢铁生产全部碳排放的90%。因为碳排放过多,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天然气代替焦炭作为还原剂,然后通过电弧炉将海绵铁转化为钢,这是人们为了减少炼钢过程中碳排放的一种尝试,可惜仍然无法达到深度脱碳。   为了进一步解决钢铁行业的碳排放压力,很多欧美国家开始探索氢冶金技术,而且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1)在最新的氢能炼钢工艺中,在低于矿石的软化温度下,用氢气直接作为还原剂可以将铁矿石直接还原成海绵铁,海绵铁中碳和硅的含量较低,成分已经类似于钢,可以替代废钢直接用于炼钢。   (2)用氢代替焦炭和天然气作为还原剂,可以基本消除炼铁和炼钢过程中的绝大部分碳排放。如果随着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以及制氢工艺的成熟,能够实现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在轧铸环节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最后基本可以实现钢铁生产的近零排放。   我国在利用氢能实现冶金工业深度脱碳方面也有很多尝试。以中核集团、中国宝武集团为代表,这些企业正在探索利用氢气取代碳作为还原剂的氢冶金技术,推动钢铁冶金基本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2019年1月,中核集团与中国宝武、清华大学签订了《核能—制氢—冶金耦合技术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核能制氢——冶金耦合技术展开合作。   氢能利用的挑战   1、氢能利用经济性存在挑战   工业领域的氢能替代在技术上可行只是硬币的一面,在经济上可行才是氢能大规模利用的先决条件。   在制氢路径中,灰氢目前成本优势明显,但未来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是实现绿氢的最好途径。但制取绿氢主要面临成本过高的问题。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还较高,另一方面,电解槽的能耗和投资也占成本的很大部分。未来解决这两方面问题可以不断提高生产绿氢的经济性。   根据国网能源研究院数据,电解水制氢成本受电价影响较大,电价占制氢成本的70%以上,以国内市场为例,目前电制氢成本为30-40元/kg,远远高于煤制氢成本(煤制氢成本约为15.85元/kg)。   除绿氢制取成本有待下降之外,碳价的高低也决定了氢能利用的经济性。根据彭博新能源《氢能经济展望》报告数据,到2050年,若碳价达到50美元/吨二氧化碳时,足以让钢铁企业放弃煤炭,转用清洁氢气;碳价达到60美元/吨二氧化碳时,水泥行业将转用氢能供热;碳价达到78美元/吨二氧化碳时,制氨的化工企业也会转用氢气供能;碳价达到145美元/吨二氧化碳且氢气成本降至1美元/千克,则船只也可通过清洁氢气提供动力。到2031年,以氢气为燃料的重型卡车成本可能比柴油更低。但对于乘用车、公共汽车和轻型卡车而言,纯电驱动的成本更低。   2、储运难题——大规模运输难、储存难   和油气等传统燃料易运输、可规模储存不同,国内氢的储运技术的能效、安全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现阶段,国内主要采用气态高压氢储存和运输方式,此外也有少量液氢储运、吸附储氢等方式。   综合来看,压缩气态储氢技术成熟,优点是充放氢速度可调,但存在储氢密度低,容器耐压要求高等缺点。目前,虽然技术发展成熟广泛应用于车用氢能领域,但在国内关键零部件仍然要依赖进口,储氢密度也比国外低。   低温液态储氢具有体基础性密度高、液态氢纯度高等优点。但氢气液化过程中需要消耗很高的能量,对储氢容器的绝热性要求很高,导致设备材料成本高昂。   此外,液氨甲醇储氢存在操作技术复杂,气体充放效率相对较低。有机材料、金属合金等固态储氢,虽然有安全性能高,储存压力低,运输方便等优点,但也存在着储存物价格高昂,储存释放条件苛刻的问题。这种储氢方式大多还处于研发阶段,而且国内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距商业化大规模使用尚有很大差距。   结语   工业化让化石燃料成为全世界应用最广的能源,也给世界带来了污染问题和气候问题。因为使用化石能源地球气候温度已经上升1℃左右,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感受到了气候变暖的影响,如果继续放任气候问题发展,全球将会有更多人口面临炎热和洪水等极端气候灾害的危害。   解铃还须系铃人,工业化造成的温升还需要工业领域的低碳化来解决。目前,日本、韩国、欧美等国高度重视氢能产业的发展,不同程度地将氢能作为能源创新的重要方向。在我国实现碳中和过程中,尤其是工业领域,氢能更是深度减排的“攻坚利器”。工业领域减排是减排的硬骨头,工业领域应用氢能减排短期内更是面临着经济性的挑战,但是随着技术的成熟、升级和规模化带来的成本下降,未来依然可期。
  • 《新型催化剂实现电流密度和稳定性“双高”,有望助推绿氢工业化生产进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6-26
    • 来自西班牙多家研究机构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利用钴钨氧化物,研制出一种新型非铱催化剂,并获得了非铱催化剂迄今最高的电流密度和最高稳定性。新研究首次在不使用铱的工业条件下,实现了稳定的质子交换膜(PEM)水电解制造绿氢,是该领域的一个新里程碑。相关论文发表于20日出版的《科学》杂志。 绿氢已成为一种极有潜力的化学和能源载体,有助人类社会脱碳。水电解技术是目前制造绿氢的一种有效途径,实施方式之一是利用PEM来高效生产绿氢。 但迄今包括PEM在内的很多水电解技术,都需要基于铂和铱等稀有元素的催化剂。鉴于阳极催化剂必须在高腐蚀性的酸性环境中运行,只有铱氧化物在所需的工业条件下表现出稳定性。但铱是地球上最稀有的元素之一。在最新研究中,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光子科学研究所(ICFO)等机构的科学家,在寻找铱催化剂的替代品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ICFO团队解释说,传统催化剂设计通常侧重于改变所用材料的组成或结构。但他们另辟蹊径,基于丰富且廉价的钴设计出一种新材料。该材料能积极地将反应成分(水及其组成成分)纳入其结构中。结果显示,这种方法能够在与工业应用相关的高电流密度下稳定运行。 ICFO研究人员指出,他们将得到的钴催化剂组装到PEM反应器中,实现了比其他现有技术更高的活性和稳定性。他们将电流密度提高到1安培/平方厘米,催化剂能稳定运行600多小时,实现了使用非铱催化剂在水解制氢中迄今最高的电流密度和最高稳定性。因此这种钴基催化剂是铱基催化剂的可行替代品。 不过,研究团队也指出,尽管钴比铱更丰富,但其也有缺陷,比如有毒,因此他们也在研究基于锰、镍等其他材料的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