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催化剂实现电流密度和稳定性“双高”,有望助推绿氢工业化生产进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6-26
  • 来自西班牙多家研究机构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利用钴钨氧化物,研制出一种新型非铱催化剂,并获得了非铱催化剂迄今最高的电流密度和最高稳定性。新研究首次在不使用铱的工业条件下,实现了稳定的质子交换膜(PEM)水电解制造绿氢,是该领域的一个新里程碑。相关论文发表于20日出版的《科学》杂志。

    绿氢已成为一种极有潜力的化学和能源载体,有助人类社会脱碳。水电解技术是目前制造绿氢的一种有效途径,实施方式之一是利用PEM来高效生产绿氢。

    但迄今包括PEM在内的很多水电解技术,都需要基于铂和铱等稀有元素的催化剂。鉴于阳极催化剂必须在高腐蚀性的酸性环境中运行,只有铱氧化物在所需的工业条件下表现出稳定性。但铱是地球上最稀有的元素之一。在最新研究中,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光子科学研究所(ICFO)等机构的科学家,在寻找铱催化剂的替代品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ICFO团队解释说,传统催化剂设计通常侧重于改变所用材料的组成或结构。但他们另辟蹊径,基于丰富且廉价的钴设计出一种新材料。该材料能积极地将反应成分(水及其组成成分)纳入其结构中。结果显示,这种方法能够在与工业应用相关的高电流密度下稳定运行。

    ICFO研究人员指出,他们将得到的钴催化剂组装到PEM反应器中,实现了比其他现有技术更高的活性和稳定性。他们将电流密度提高到1安培/平方厘米,催化剂能稳定运行600多小时,实现了使用非铱催化剂在水解制氢中迄今最高的电流密度和最高稳定性。因此这种钴基催化剂是铱基催化剂的可行替代品。

    不过,研究团队也指出,尽管钴比铱更丰富,但其也有缺陷,比如有毒,因此他们也在研究基于锰、镍等其他材料的替代品。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92917.html
相关报告
  • 《《自然·通讯》:高活性高稳定性酸性析氧催化剂设计出炉》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0-31
    •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姚涛教授课题组与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杨金龙教授课题组合作,首次精确探测到钌基单原子催化剂在酸性电化学析氧反应过程中的催化活性位点的动态变化过程,并依此设计出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酸性析氧催化剂,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上。 质子交换膜水电解池(PEMWE)因其转化效率高、氢气纯度高、无污染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一种制氢技术。然而,阳极析氧反应由于其缓慢的动力学速率以及催化剂在酸性环境下的不稳定性,成为制约PEMWE广泛应用的瓶颈,亟须设计高效稳定的酸性析氧电催化剂来提升PEMWE的效率。但如何在工作条件下实时监测催化剂的活性位原子和电子的动态变化过程,成为目前催化剂理性设计的前提和挑战。 研究团队选取活性位点高度均一的钌基单原子催化剂作为研究对象,该催化剂在析氧反应中达到10mA/cm2的电流密度仅需267mV的过电势。同时,利用同步辐射原位X射线吸收谱和红外谱实验装置,实时监测催化剂在工作条件下结构的动态演化过程。理论计算也进一步证实了动态氧吸附可以有效地促进电子由钌原子向被吸附的氧原子传递,有效地避免对反应物种的强吸附,从而显著降低反应所需的过电势,促进了其催化活性的显著提高。 这项发现为今后PEMWE实际应用开发新型高效稳定的催化剂提供了实验基础,也为原子尺度研究催化材料表面/界面的动态过程提供了理论指导。
  • 《美国高校开发三层双功能制氢催化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0-31
    • 由莱斯大学和休斯敦大学开发的一种新型高效、高度活跃的双功能催化剂可将水分解成氢和氧,而不需要像铂这样昂贵的金属。该研究小组认为,这项工作提供了一种简单的策略,即从地球丰富的材料中制造出高效的电催化剂,用于整体水分离。   由莱斯大学生产、休斯敦大学测试的电解膜是一种三层结构的镍、石墨烯和三元金属磷化物(FeMnP、铁、锰和磷)。泡沫镍使薄膜有一个较大的表面,使导电石墨烯保护镍不受降解,金属磷化物也能进行反应。   石墨烯,一种原子厚度的碳,是保护底层镍的关键。在化学气相沉积(CVD)炉中的镍泡沫上形成1至3层石墨烯,并且还通过CVD和单一前体将铁、锰和磷加在其上。   通过对镍泡沫和无石墨烯的磷化物进行了测试比较了中间的镍泡沫和无石墨烯的磷化物,结果发现导电石墨烯降低了氢和氧反应的电荷转移电阻。   Whitmire表示,该材料具有可扩展性,可应用于生产氢和氧的汽车工业中,也可用于电催化储存能量的太阳能和风力发电设施。   在氢进化反应(HER)和氧进化反应(OER)中,FeMnP表现出高的电催化活性。利用FeMnP / GNF作为阳极和阴极进行整体水分离,团队在低至1.55 V的电池电压下实现了10 mA cm-2的电流密度。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的计算表明,暴露Fe和Mn位点的切面是实现HER高活性的必需条件。   Kenton Whitmire表示:“常规金属有时会在催化过程中氧化。通常,氢的进化反应是酸的,氧的进化反应是在碱中完成的。我们这次所研发的是一个稳定的材料,不管是在酸性还是碱性溶液中。”   这一发现建立在研究人员今年早些时候发明的一种简单的氧进化催化剂之上。在这项工作中,研究小组直接在一个半导体纳米线阵列上产生了催化剂,将太阳光转化为太阳能水分解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