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物技术领域权威榜单发布 四名华人科学家获评“顶尖转化学者”
近日,生物科技领域的权威期刊《自然-生物技术》发布了2017年度全球20名“顶尖转化学者”榜单,其中包括4名华人科学家,他们是:高光坪教授,卢煜明教授,张锋教授,以及丁胜教授,占总榜单比例达20%。
高光坪(马萨诸塞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基因治疗研究20余年,特别是在腺相关病毒(AAV)载体的发现与开发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为基因疗法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高光坪在2017年共获得了13项专利。随着基因疗法的兴起,他关于腺相关病毒的专利《AAV's and uses thereof》在2013-2017年间被广泛引用。
卢煜明(香港中文大学)率先发现孕妇外周血中存在胎儿DNA,并以此为基础在无创产前胎儿基因检查方面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他开发的无创产前检测已用于90多个国家。仅在中国,每年就有超过一百万孕妇接受这项测试。2016年,卢煜明成为首个获得 “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的科学家。
张锋(博德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是麻省理工学院历史上最年轻的华人终身教授,在CRIRSPR-Cas基因编辑工具的开发和应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2013-2017年间,在被引用次数最多的5个专利中,张锋教授参与贡献了其中的3项。他的一项利用CRISPR-Cas系统改变基因表达的专利已被引用168次。
丁胜(清华大学/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现任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HDDI)主任。作为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领域的权威专家,他的团队发现和鉴定了一系列能够调控细胞命运和功能的小分子化合物,研究成果已被用于多家生物技术公司的创立,治疗人类疾病。
2. “FAST工程咨询项目”荣获2018年度菲迪克工程奖
9月10日至11日,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菲迪克)2018年年会在德国柏林召开。由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申报的“FAST工程咨询项目”荣获2018年度菲迪克工程奖。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获此殊荣,彰显了我国近年来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对提升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菲迪克工程奖是国际工程咨询领域最高奖项。菲迪克是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onsulting Engineers,FIDIC)的简称,是全球工程咨询行业权威性的国际非政府组织。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被誉为“中国天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世界最大单口径、灵敏度最高的射电望远镜。工程从设计、建设到运行,全面贯彻FIDIC理念,大胆创新,确保工程质量,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制,注重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成为科技与创新相结合、管理与质量相匹配、工程与环境相协调的典范。
3.中国科学家吴宜灿获欧洲聚变核能创新奖
9月16日,欧洲聚变核能创新奖(SOFT InnovationPrize)颁奖典礼在意大利西西里岛贾尔迪尼举行。欧盟委员会能源研究主席Patrick Child为中国科学家吴宜灿颁奖,以表彰其在核能中子物理前沿领域作出的开创性贡献。吴宜灿研究员是该奖项设立以来首位获奖的中国学者,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
在核能系统中,中子被形象地称为“灵魂”,它是产生核热能和引发放射性的源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就是中子导致的链式裂变反应失控造成的。中子的输运行为直接影响着核电站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长期以来一直是核能创新研究的关键和首要问题,美欧等主要核大国均投入大量资源开展相关研究。
吴宜灿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是世界著名的核能中子物理科学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致力于核能中子物理研究,在核能中子输运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他建立了复杂核能系统中子输运理论,攻克了中子输运精准建模与高效求解的世界难题,自主创新研发的中子输运设计与安全评价软件SuperMC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与封锁。目前,SuperMC已经通过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科技合作项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国际组织以及国际经合组织核能署OECD/NEA认证,实现了我国核能软件首次走出国门,在60多个国家获得规模化应用,为ITER等国内外30多个大型核工程项目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评价为“代表了近年来国际中子学领域的主要进展”,相关成果获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欧洲聚变核能创新奖由欧盟常设执行机构——欧盟委员会2014年发起设立,在欧盟科技创新计划“地平线2020”(Horizon 2020)框架下,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和表彰为聚变领域科技创新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吴宜灿此次获奖为中国聚变界赢得了重要的国际荣誉,显著扩大了我国在世界聚变领域的影响力。
4. 《自然》《科学》等老牌期刊遭11国施压:不开放,不投稿!
最近,来自英国、荷兰、法国、意大利等欧洲11个国家的科研资助机构决定向科学出版商施压,以推动出版商加快向开放获取转变。据报道,由这11个国家促成的联盟每年约有76亿欧元经费,联盟计划要求到2020年,其资助的每篇论文一经发表就免费开放,且不允许论文发表在既收取订阅费用又向单篇论文单独收费的混合期刊上。此举意味着获得这11家资助机构经费的科研人员,必须放弃在《自然》《科学》《细胞》和《柳叶刀》等杂志上发表论文,除非这些期刊改变自己的商业模式。
5. 2017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发布
9月17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郑州公布2017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该评选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和分支机构提名推荐,经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成员和荣誉理事(含院士)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评选与审核。十大进展具体为:大量3D翼龙蛋和胚胎首次发现、出版腕足动物化石的“四库全书”、侏罗纪滑翔哺乳形类动物的新发现、发现华南寒武系有口无肛新动物、中国许昌发现晚更新世古老型人类头骨、1.3亿年前早期鸟类化石揭示尾骨与尾羽独立演化、解密最古老树木的生长模式、缅甸琥珀中隐翅虫化石揭示白垩纪蘑菇多样性及最早的社会性寄生、晚二叠世木材蛀孔展示了一个复杂的生态关系网络。
6. 中山大学张力团队鼻咽癌免疫治疗研究获突破
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团队牵头开展的鼻咽癌免疫治疗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相关研究9月11日以快审通道的形式发表于《柳叶刀•肿瘤学》。香港大学教授Dora L W Kwong在同期评论中指出,这是迄今为止在鼻咽癌领域报道免疫治疗疗效最好的研究。张力表示,该研究为复发及转移性鼻咽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案,未来免疫治疗可能改变鼻咽癌的治疗模式。目前,他的团队正带领全国多家医院进行PD-1单抗在晚期鼻咽癌两线治疗后的注册临床研究及化疗联合PD-1单抗对比化疗的一线适应症研究。
7. 政府部门将不直接管理具体科研项目
日前,《科学技术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公开发布。规定明确,科技部将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深入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减少科技计划项目重复、分散、封闭、低效和资源配置“碎片化”的现象。政府部门不直接管理具体科研项目,委托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开展项目受理、评审、立项、过程管理、验收等具体工作。
8. 《科学美国人》联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18全球十大新兴技术
9月19日,《科学美国人》与世界经济论坛联合发布了2018年全球十大新兴技术。这份榜单由《科学美国人》、《科学美国人》全球顾问委员会、世界经济论坛全球专家网络、世界未来委员会共同选出,涵盖了生物医疗、化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最新技术。十大新兴技术具体为:增强现实无处不在(世界即将被数据覆盖)、私人定制的诊断工具(终结千人一药的传统治疗方案)、人工智能辅助化学分子设计(机器学习算法加速新型药物和材料的研发)、会辩论的人工智能(新算法赋予个人设备针对话题学习、辩论的能力)、可植入的制药细胞(直接在病人体内释放药物即将变得可行)、人造肉(不杀生的人造肉正走向你的餐桌)、电刺激医学(神经刺激疗法将替代许多药物治疗慢性病)、基因驱动(改变甚至消灭整个物种的基因工具技术)、等离子激元材料(传感器科技因光控纳米材料正兴起一场革命)、为量子计算机而生的算法(开发者在不断修改程序以适应量子计算机)。
9. 习近平致信祝贺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
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17日在上海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致信,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出席大会的各国代表、国际机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各界人士表示热烈欢迎。习近平强调,中国正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发展应用将有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智能化水平,有效增强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能力。中国愿意在技术交流、数据共享、应用市场等方面同各国开展交流合作,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希望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新时代”这一主题,深入交流、凝聚共识,共同推动人工智能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