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_两例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表现》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02-12
  • 1.时间:2020年2月7日

    2.机构或团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放射科

    3.事件概要:

    Radiology于2月7日网络出版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放射科发表的论文“CT Manifestations of Two Case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Pneumonia”,该研究报告了2例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患者,这两名患者均有武汉接触史。研究基于CT扫描论证了病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案例1:一名居住在武汉的45岁女性因咳嗽和发烧入院2天。入院时,她的体温升高(38.2°C),听诊时双肺均有粗糙的呼吸音。实验室检查显示:中性粒细胞比率增加(81.2%,正常范围40.0%-75.0%),淋巴细胞比率减少(12.8%,正常范围20.0%-50.0%),红细胞沉降率增加(24 mm / h,正常范围 <20mm / h),D-二聚体浓度正常,淋巴因子IL-6升高(27.47 pg / ml,正常范围0.1-2.9 pg / ml)。实时荧光PCR技术显示,患者痰液呈2019-nCoV核酸阳性。胸部CT平扫显示,双侧为多发性周围实变区。小叶间间隔增厚并表现出“铺石路样”和支气管扩张。相邻胸膜增厚,无纵隔淋巴结肿大或胸膜积液。入院两天后,患者体温升至39.2°C,体质症状恶化。重复胸部CT显示渐进性固结,“铺石路样”症状消失。经过抗病毒和对症治疗后,患者将继续密切观察并改善症状。

    案例2:一名32岁的男性曾到中国武汉出差。他因咳嗽和发烧入院。入院时,他的体温略有升高(38.1°C),听诊时发现双肺的呼吸音较差。实验室检查显示全血细胞计数值正常,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浓度正常。淋巴因子IL-6水平升高(413.6 pg / ml,正常范围0.1-2.9 pg / ml)。实时荧光PCR技术显示,患者痰液呈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阳性。胸部CT平扫显示,右下肺叶胸膜下实变。支气管扩张伴邻近胸膜反应性增厚。无纵隔淋巴结肿大或胸腔积液。经过3天的抗病毒和对症治疗后,右下肺叶实变增大。8天后胸部CT平扫显示好转。10天后患者恢复平稳。

    4.附件:

    原文链接:https://pubs.rsna.org/doi/10.1148/radiol.2020200280

  • 原文来源:https://pubs.rsna.org/doi/10.1148/radiol.2020200280
相关报告
  • 《两例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表现》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2-09
    • Radiology于2月7日网络出版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放射科发表的论文“CT Manifestations of Two Case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Pneumonia”,该研究报告了2例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患者,这两名患者均有武汉接触史。研究基于CT扫描论证了病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案例1:一名居住在武汉的45岁女性因咳嗽和发烧入院2天。入院时,她的体温升高(38.2°C),听诊时双肺均有粗糙的呼吸音。实验室检查显示:中性粒细胞比率增加(81.2%,正常范围40.0%-75.0%),淋巴细胞比率减少(12.8%,正常范围20.0%-50.0%),红细胞沉降率增加(24 mm / h,正常范围 <20mm / h),D-二聚体浓度正常,淋巴因子IL-6升高(27.47 pg / ml,正常范围0.1-2.9 pg / ml)。实时荧光PCR技术显示,患者痰液呈2019-nCoV核酸阳性。胸部CT平扫显示,双侧为多发性周围实变区。小叶间间隔增厚并表现出“铺石路样”和支气管扩张。相邻胸膜增厚,无纵隔淋巴结肿大或胸膜积液。入院两天后,患者体温升至39.2°C,体质症状恶化。重复胸部CT显示渐进性固结,“铺石路样”症状消失。经过抗病毒和对症治疗后,患者将继续密切观察并改善症状。 案例2:一名32岁的男性曾到中国武汉出差。他因咳嗽和发烧入院。入院时,他的体温略有升高(38.1°C),听诊时发现双肺的呼吸音较差。实验室检查显示全血细胞计数值正常,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浓度正常。淋巴因子IL-6水平升高(413.6 pg / ml,正常范围0.1-2.9 pg / ml)。实时荧光PCR技术显示,患者痰液呈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阳性。胸部CT平扫显示,右下肺叶胸膜下实变。支气管扩张伴邻近胸膜反应性增厚。无纵隔淋巴结肿大或胸腔积液。经过3天的抗病毒和对症治疗后,右下肺叶实变增大。8天后胸部CT平扫显示好转。10天后患者恢复平稳。
  • 《2月25日_5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表现》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20-03-01
    • 信息名称:5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表现 1.时间:2020年2月25日 2.机构或团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保定市人民医院、河北大学 3.事件概要: 2月25日,《Journal of Infection》期刊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保定市人民医院、河北大学的题为“Clinical and computed tomographic imaging features of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caused by SARS-CoV-2”的文章,探讨了SARS-CoV-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的CT影像表现及临床特点。 文章使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COVID-19肺炎患者发病后胸部CT扫描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表明,研究中共纳入的50例患者,其中轻度9例,普通程度28例,重度10例,重度3例。轻度患者(29岁)比普通程度(44.5岁)或重度(54.7岁)和危重(65.7岁)患者明显年轻(P<0.03),普通程度患者也比重度和危重患者显著年轻(P<0.03)。轻度患者有低至中度发热(<39.1°C),49例(98%)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下降,14例(28%)淋巴细胞计数下降,26例(52%)C反应蛋白升高。9例轻症患者CT阴性。其他类型NCP中,纤维化表现右上叶30例、右中叶22例、右下叶39例、左上叶33例、左下叶36例。病变主要位于胸膜下周围,可能向肺门延伸。对称性病变26例,不对称性病变15例。病灶密度不均,以磨玻璃样阴影为主,伴有部分实变和纤维化。 文章结论:NCP的CT表现多为胸膜下周围斑片状磨玻璃样混浊伴部分实变,改善后可吸收形成纤维条纹。CT扫描为NCP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4.附件: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34453203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