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的新生儿:合成生物学的首次投资者专注于清洁技术》

  • 来源专题: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流失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5-23
  • 今年2月,总部位于波士顿的合成蛋白生产商Motif Ingredients成为历史上最大的食品科技创业公司,当时它筹集了9亿美元的A系列产品。这笔资金不仅因其规模而且以其背后的名字而闻名,其中包括全球大宗商品巨头Louis Dreyfus Company和比尔??盖茨以气候为主的突破性能源风险投资公司(BEV)。

    虽然BEV和Louis Dreyfus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能的配对,但他们并不是进入合成生物学的唯一大牌。该行业在2018年创造了创纪录的38亿美元,并且今年也有望达到类似的水平。

    比尔盖茨当然不是合成生物学的新手。他的Cascade Investments是Memphis Meats和Ginkgo Bioworks的早期支持者。但BEV通过对Pivot Bio,DMC Biotechnologies,Sustainable Bioproducts以及现在的Motif Ingredients的投资提高了赌注。

    合成生物学对清洁技术投资者来说很重要

    农业,包括动物蛋白的生产,是清洁技术投资者的主要关注点,因为它占所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近四分之一。盖茨称其为气候变化的五大挑战之一,以及电力,制造业,交通运输和建筑。

    清洁技术投资最近摆脱了由合成生物学等新技术推动的幻灭的低谷。例如,Motif Ingredients是围绕十年前不存在的基因编辑,机器学习和机器人技术构建的。

    Motif是Ginkgo Bioworks的副产品,旨在识别天然成分的聚宝盆,包括牛奶或肉类等食物中的维生素和蛋白质。然后它将使用工程酵母和细菌在类似于酿造啤酒的发酵过程中生产它们。该公司计划开发基于植物的肉类和乳制品以及从生物反应器中的动物细胞生长的“培养肉”的成分。

    总部位于伯克利的Pivot Bio在其最新一轮融资中募集了7000万美元,主要来自BEV。 Pivot Bio开发了一种微生物解决方案,可替代氮肥,减少氮气流失,并消除一氧化二氮的产生。氮肥的产量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

    DMC Biotechnologies是一家位于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的创业公司,致力于为微生物生产高价值化学品,包括生物燃料。该公司去年从BEV和Capricorn Venture Partners筹集了种子基金。

    总部位于芝加哥的创业公司Sustainable Bioproducts在3月筹集了3300万美元,用黄石国家公园火山泉中的超高效微生物制造动物蛋白替代品。

    可持续生物产品公司得到除BEV之外的其他大牌投资者的支持,其中包括Andrew Chung的1955年资本。 Chung是清洁技术先驱Khosla Ventures的前合伙人,四年前创立了1955年的Capital,目标是将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续发展技术引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

    可持续生物产品也得到了食品和农业巨头达能和ADM的支持。像这样的战略投资者在合成生物学中发挥的作用要大于其他科技行业。通常,他们是希望深入了解可能破坏其业务的创新的公司,而且他们通常在合成生物学方面的经验有限。

    通过战略投资领先游戏

    对于Louis Dreyfus公司来说,作为Motif Ingredients等潜在破坏性商品生产商的早期投资者具有战略意义。 Louis Dreyfus的食品创新和下游战略主管Kristen Eshak Weldon说:“创新或颠覆性解决方案是应对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和应对可持续地为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提供食物的挑战的关键。”

    蛋白质成分是每年300亿美元的全球市场,预计将随人均收入增长而增长。而且,与许多商品市场一样,由于天气,疾病或地缘政治,它们容易受到供应短缺的影响。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嘉吉(Cargill),泰森食品(Tyson Foods)等公司正在对领先的农业创业公司进行战略投资,以保持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合成生物学也越来越受到传统风险资本家的兴趣,他们被破坏现有行业和创造新行业的能力所吸引。

    例如,上个月,Checkerspot筹集了由合成生物新人Builders VC领导的13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建设者VC投资于将现有技术引入服务不足市场的公司。在Checkerspot的情况下,该技术是转基因微藻,市场是户外装备和不粘炊具。 Checkerspot能够快速生产其他无法获得的高性能材料,这些市场可能会受到干扰。 “这种合成生物学浪潮正在引领全新的公司,他们将成为下一个杜邦或下一个道琼斯指数,”建筑商VC的普通合伙人吉姆金说。

    2月份,位于南旧金山的创业公司Culture Biosciences获得了由第32部分领导的550万美元资金,Refactor Capital和Verily参与其中。 Culture Biosciences正在开发一个数字生物制造平台,让公司远程运行,监控和分析生物反应器实验,以便更快,更方便地进行生物技术产品开发。

    同样在2月份,Ph??ylagen筹集了1400万美元的A系列,用于开发其微生物组分析平台,该平台允许用户将货物和材料追溯到原产地,如精确的工厂,农场或仓库。这笔资金标志着供应链风险基金Working Capital首次涉足合成生物学,后者与Cultivian Sandbox和Breakout Ventures一起投资。营运资本投资于早期公司,这些公司提供基于市场的解决方案,以满足企业保护弱势工人和负责任地采购的需求。

    因此合成生物学继续吸引新投资者,他们出于各种原因参与其中。越来越多的风险资本家,战略投资者和任务驱动的投资者都可以找到共同点。

    与创新者和公司会面,寻找新的机会,合作并发现生物工业革命的潜力。加入我们10月1-3日在旧金山参加SynBioBeta 2019。

    ——文章发布于2019年5月15日

相关报告
  • 《为什么合成生物学投资者需要把目光投向硅谷和波士顿以外的地方》

    • 来源专题: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流失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1-29
    • 合成生物学是研究新生物系统的设计和建造的领域,受到初创公司投资者和更广泛的媒体的强烈兴趣。随着该领域开始意识到它有可能颠覆任何与物理材料相关的行业,该领域的投资额最近大幅飙升。尽管合成生物学公司可以带来巨大的环境和社会效益,但在对合成生物学公司的投资地理分布方面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趋势。 投资日益集中在少数几个狭窄的领域。这反映出信息技术领域投资的集中,在这一领域,硅谷和其他几个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尽管信息技术领域的公司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但这些价值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平均分配,这可能是造成城乡差距的原因之一。重要的是,可能成为下一场工业革命的合成生物学,不能重复同样的错误。除了确保合成生物学为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带来价值之外,那些只关注旧金山或波士顿的投资者可能会错过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所有令人难以置信的人才。 许多早期的工业合成生物学公司都位于南加州——主要是圣地亚哥——这可能是因为那里集中了藻类生物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当时一些最好的公司,如合成基因组公司和Genomatica,仍然活跃在这个领域。然而,在第二波合成生物学浪潮中,南加州公司的融资比例稳步下降,被其他地区的公司所取代。在过去的10年里增长最快的地区是北加州,包括旧金山湾和萨克拉门托地区。 最终,最近超过60%的投资流向了两个小的地理区域,北加利福尼亚和美国东北部。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集中并不是因为在不同的领域没有值得成立的公司。这两个领域内获得SBIR或STTR资助的公司大约有50%的时间募集后续资金,而这些领域以外的公司募集后续资金的时间只有17%左右。任何获得SBIR或STTR资助的公司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它们的科学,因此,投资者缺乏兴趣背后肯定还有其他因素。 合成生物学投资的地域偏见令人担忧。合成生物学有可能颠覆几乎所有行业,但如果公司集中在少数几个领域,它们将无法进入遍布全国的各种行业。大多数大型农业和化工企业都不在北加州或美国东北部。投资者最好能在中西部和得克萨斯州等行业集中度更高的地区找到公司,这样就能更好地与这些潜在客户建立关系。此外,这些地区以外的初创企业将能够接触到对目标市场有经验、能够以更高资本效率运营的人才。 美国最大的农业(绿色)和化学品(黄色)的总部,相比之下,合成生物学初创公司(蓝色)最近在这些领域的投资 资金上的差异可能归结于这样一个事实:美国的大部分风险投资资金,尤其是以生命科学为重点的资金,都是从波士顿和旧金山的公司投资出来的。这些公司可以通过与当地的产业组织和研究机构合作,扩大其投资的地域范围。美国一些最好的农业和化学研究项目都在这些地区,并将产生销售交易流。最终,扩大合成生物学的地理足迹不仅将产生更有前途的公司,而且还将确保该领域专注于为我国多样化的人口带来价值。 ——文章发布于2019年1月14日
  • 《合成生物学技术驱动上海农业创新场景》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0-16
    • 今年9月初,在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浦江创新论坛上,一项关于“RNA生物农药绿色制造”的参赛项目斩获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最高奖“卓越奖”,奖项颁发给了硅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首席研究员唐雪明教授。奖项的授予,也让与会者的目光聚焦在对RNA生物农药的关注上。 要理解RNA生物农药对国家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意味着什么,要先认识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未来走向。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的合成生物学迎来全球化高速发展期。当前,国家对合成生物学研究支持力度大增,在2022年5月由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多次提及合成生物学在农业、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应用。尤其在农业领域,关于节能减排、病害防控、提升生长效率等绿色话题成为重点。今年6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本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中,也将合成生物学技术应用作为布局农业科技新赛道的重点方向之一,对挖掘生物制造潜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给予了很高的期待。 合成生物学之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动,表现在生物育种、生物制造、食品营养与健康等诸多领域。近两年,在市农业农村委的支持下,不少科技创新项目正瞄准相关学科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积极为新赛道布局投石铺路,而像硅羿科技这样一些有竞争力的上海本土企业及科研团队犹如黑马,为上海农业新质生产力增添新动能。 加快生物绿色农业布局。 “RNA生物农药在环境(土壤或水流)当中,基本在3-4天内就能降解。在可检测范围内,硅羿科技进行了多方面检测验证,结果表明,RNA生物农药的安全性能好,降解之后的残留很少,但速效性快,持药性长,它通过叶片进入到植物体内,在植物叶片甚至根茎中能够保留到20-30天,被国际同行喻为‘植物疫苗’。”唐雪明说。 普遍来看,传统化学农药研发周期长,费用高,同时使用过程产生的环境污染,农作物易产生抗性等问题难以解决,对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唐雪明说,RNA生物农药的“颠覆性”在于,以RNA干扰的方式,靶向干扰宿主(昆虫或病菌)关键因子mRNA,实现对病虫害的精准灭杀。 具体说来,就是通过细胞工厂或无细胞合成的方法,制备出具有特异性靶向宿主(昆虫或病菌)的dsRNA,直接作用于mRNA,作用时,大片段dsRNA会被多次切割,其中一个与靶标基因结合一次就会激发靶基因沉默;在自然环境中,dsRNA可实现快速降解,降解的产物还能作为植物生长的促进剂,被作物再次吸收,不仅环境友好还能促进增产。 新技术的优势还在于,其研发周期仅3-6个月。目前,团队正从无到有地创制以纳米技术搭载RNA农药,以进一步提升农药的吸附能力,降低研发成本;同时,形成了基于AI智能算法靶点筛选技术平台和dsRNA生物规模化合成,进行制剂研发的全链路生产工艺。 我国“十四五”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中,首次将RNA生物农药列入优先发展规划。而国际上,像孟山都、拜耳、先正达等农化龙头企业,也更早落子布局,瞄准了对RNA生物农药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 2017年,唐雪明创立硅羿科技时,看准了RNA干扰技术应用于农业绿色防控领域的巨大潜力空间。这是他在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到10年后在牛津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时,持续关注并感到得心应手的技术领域。事实印证了他的判断,硅羿科技成为中国首家RNA生物农药高新技术企业。 不过,从国际国内相关领域发展来看,仍然普遍缺乏产品研发标准,新材料获批和监管难度也很大。硅羿科技领跑于新赛道,主持制定了全球首个RNA生物农药的产业化标准,获得国内最早颁发的4张RNA农药“核酸干扰素”命名函,目前,已获得8张;也创制了全球第一个RNA杀菌剂和国内第一个RNA杀虫剂。 在上海,除了像硅羿科技这样的“黑马”,同样瞄准以合成生物学来推动绿色农业技术革新的农业创新企业还有不少。位于崇明陈家镇的长三角农业硅谷科创企业孵化园,正加快对农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布局。比如,康码高产(上海)生物有限公司基于全球领先的D2P蛋白制造技术,研发为农作物提供替代化肥的蛋白营养液生物肥料,已建成目前全球最大的体外合成蛋白质工厂;上海植科优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也正进行RNA农药开发等。 寻找更多农业应用突破点。 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农业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有我国最早成立的从事农业合成生物学研究团队。近来,在市农业农村委科技创新项目支持下,团队创始人姚泉洪研究员正带领团队着手一项新课题,以水稻种子反应器为平台创制富含麦角硫因的稻米。 麦角硫因是一种天然氨基酸,能够清除自由基、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辐射等多种生理功能。该课题相关负责人彭日荷介绍,水稻种子合成麦角硫因,不存在人类病原或微生物毒素等安全顾虑,且在稻种中的生物活性物质比较稳定,有望让麦角硫因生产变得简单、经济,同时提升稻米附加值。 事实上,这样的科研创新并非只是在植物中合成营养成分的简单逻辑。在研究团队眼中,水稻被喻为“植物细胞工厂”,他们通过寻找或改造植物底盘,找到合适的“植物细胞工厂”,从而借助其丰富的酶库、各种细胞区室及其高度发达的细胞内膜系统,实现复杂的生物合成。 在国内,青蒿素和紫杉醇的商业化生产就成为典型案例,证明了合适的植物底盘作为“植物细胞工厂”在植物活性天然产物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而在上海,姚泉洪团队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以水稻种子为底盘,创制出了富含β-胡萝卜素的金水稻、甜菜红素水稻、高含量虾青素稻米、核黄素稻米、叶酸水稻和Vc稻米等;以毕赤酵母为底盘创制出了高比活耐高温饲用植酸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等重要饲料酶工程菌种;以大肠杆菌为底盘研制获得一步法生产Vc、VB2、天然抗癌物质terrequinone A、抗衰老物质NMN、助眠物质褪黑素以及完全降解各种有机污染物工程菌种。 这些看似繁复的成果的取得,对高附加值农作物生产和健康生活品质改善有重要影响。目前,该团队正在促进相关科技成果转化,这也是商业化生产所看中的重要价值。 近两年,合成生物学技术推动农业科研创新,其显示度不断提升。新形势下,合成生物学农业交叉学科建设正积极推进,更大程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并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引进,引育一批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等顶尖科学家及创新团队。 今年以来,浦东的张江种谷、崇明的长三角农业硅谷和奉贤的上海农业科创谷等产业园区的落地和错位发展持续收获关注热度,一批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的农业企业和科研团队作为“隐形冠军”引驻,其创新项目也引来期待,这些为推动未来农业的绿色转型升级,形成新兴农业产业链打下潜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