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氢能荣膺产能、市占率、单槽规模“三项第一”》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20
  • 12月19日,以“共建氢能迭代阶梯”为主题的2023势银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年会在宁波召开。会上正式发布《2023势银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年度蓝皮书》,报告对氢能制储运加和氢应用产业全链条进行系统分析,从市场、技术、政策、供应链、产品和应用等方面综合展示一年来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新态势新进展。

    从全球绿氢市场来看,截至2023年10月,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共计742GW,规模占比89.8%,数量占比63.8%;已运营项目中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数量占比42%;在建和可研项目的比例增至75%。可以看出,“可再生能源制氢”已成为全球绿氢创新转型的新动能。

    就中国国内绿氢市场来看,截至2023年10月31日,全国已有 291个项目运行、在建和规划的绿氢项目,基本实现覆盖全国。目前已披露的绿氢产能总量达405万吨/年,产能集中于内蒙古、河北、新疆、甘肃等西北地区。电解水制氢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国内绿氢项目大规模落地提供了技术支撑,碱性电解槽在中国绿氢项目中的应用仍占绝对主流。预计到2030 年,绿氢制备成本均具有与传统氢源竞争的经济性。

    2023年,可明显地看到绿氢产业链在积极地向前推进,市场保持活跃,需求整体向好。从应用行业来看,氢气消纳主要集中在化工、钢铁、储能和交通四大领域,且化工占大头。在市场产能方面,报告显示2023年国内电解槽企业产能已确认部分最新统计为11.5GW,且2025年均有扩产计划,保守预计2025年全国产能超40GW。根据2023年产能数据显示,隆基氢能位列第一,占比21.7%;从2025年规划建设产能来看,隆基氢能产能仍“高举高打”,稳列首位。

    据报告统计,2023 年 1-12 月中旬电解水制氢已公开项目的中标规模超过 800MW,技术路线以 ALK 为主,规模占比约 82%。通过对已具备量产产能的企业进行调研,截至 12 月中旬,中国 2023 年电解水制氢中标项目市场规模达 934.89MW,其中 ALK 项目占比高达83%,TOP3 企业(隆基氢能、中船派瑞氢能和阳光氢能)市占率高达 76%。其中,隆基氢能以24%的市场份额名列榜首,已公开中标项目包含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项目、中广核新能源宁东清洁能源制氢项目、鄂尔多斯市纳日松 40 万千瓦光伏制氢等。

    此外,在ALK 制氢装备上,2022 年碱槽新品的平均单槽最大产氢量为 1006Nm³/h,2023 年 Q1、Q2、Q3 对应的平均单槽规模分别为 1267Nm³/h、1300Nm³/h,1667Nm³/h,呈现大标方趋势。目前,国内已有 8 家企业宣布下线 2000Nm³/h 电解槽。2023 年 9 月,隆基氢能再次刷新了国内已发布产品的最大单槽产氢量的记录,达到 3000Nm³/h。

    氢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可以看到在即将过去的2023年,绿氢无论是从技术产品迭代,还是供应链和市场方面都得到了高质高速的发展。

  • 原文来源:https://h2.in-en.com/html/h2-2432030.shtml
相关报告
  • 《这个超级“充电宝”何以创造三项世界第一?中国科技团队揭秘》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1-13
    • 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岩土所)科研团队提供地下系统全过程技术支撑的、被形象称为超级“充电宝”的湖北应城300兆瓦(MW)盐穴压缩空气(压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2025年1月9日在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实现全功率并网发电。 这是继2024年4月9日并网发电后,该示范工程正式启动两个地下盐穴注气采气,标志着湖北应城300兆瓦盐穴压气储能电站开始商业运行,并创下目前已全面投用盐穴压气储能电站的三项世界第一——单机功率世界第一、储能规模世界第一、转换效率世界第一,而广受关注。 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技术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所研究员杨春和长期从事盐岩水溶开采与油气地下储备工程技术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工作,是中国盐岩力学与盐岩地下油气储备工程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创建层状盐岩大型地下储库整体稳定性的分析方法,为地下大型油气储库的建造奠定理论基础,开创层状盐岩力学理论与工程的学科方向。 在湖北应城300兆瓦盐穴压气储能电站项目中,杨春和院士带领武汉岩土所油气中心科研团队,为该项目成功运行,提供了关键的地下系统全过程、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杨春和院士团队和能建数科集团深地技术科研团队、中石油系统内多个单位深度协同,经过联合技术攻关与实验论证,不断优化盐穴利用方案、钻井工程系统方案,攻克复杂盐穴空间高效利用成套技术、数智化选址技术,成功打造一系列国际尖端技术和配套产品包。 杨春和院士指出,通过技术团队协力攻关,最新投入商业运行的湖北应城300兆瓦盐穴压气储能电站,在世界范围内首次使用废弃压裂井、首次成功应用盐穴沉渣空间储气,并首创中国国内最大口径注采井方案,从而大幅提高盐穴空腔利用率和注采井的注采气量,降低工程造价并缩短建设工期。 满足75万居民一年用电需求 湖北应城300兆瓦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利用湖北省云(云梦县)应(应城市)地区废弃盐矿洞穴为储气库打造而成,其单机功率达300兆瓦级,储能容量达1500兆瓦时(MWh),系统转换效率约70%,每天储能8小时、释能5小时,年均发电约5亿千瓦时。 杨春和表示,该超级“充电宝”以空气为介质,转化的电量可以满足75万居民一年的用电需求,可有效应对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间歇性和随机性,为湖北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新能源消化吸纳发挥重要作用。 针对该项目盐穴储气库地质条件复杂、大口径注采井钻完井难度大,项目团队通过科技攻关,实现“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利用水平压裂形成的盐穴水平老腔开展地下储能”“首次实现高位注气、低位排卤的沉渣空隙储气扩容的新方案”两大创新。 前者开辟了利用压裂形成的盐穴水平腔的新道路,为中国盐穴采空区的大规模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后者实现盐穴沉渣空间利用“零的突破”,将盐穴地下空间利用率从20%提高到70%以上。 盐穴压气储能可“削峰填谷” 团队成员、武汉岩土所马洪岭研究员指出,大规模储能技术是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主导能源的关键,由于风电、光伏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具有间歇性、不确定性,大规模并网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冲击,而储能装置由于具有对功率和能量的时间迁移能力,能够为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并网问题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目前,抽水蓄能、压气储能和电池储能是大规模储能技术的三大首选方式,三者也各具优劣势。其中,压气储能基本原理是“削峰填谷”,即用电低谷时段,利用电网剩余电力,驱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注入地下盐穴;用电高峰时段,将盐穴中的高压空气释放出来,驱动汽轮发电机发电,电力重新并入电网。 盐穴由于盐岩具有良好的流变性、低孔隙率、低渗透性等特点,是国际上公认的大型能源地下储备的理想方式;盐岩还具有渗透率低、损伤自愈合、物性稳定,是能源储备的理想地质体。同时,盐穴压气储能电站造价低、周期短、选址快,具有工作介质为空气、环境友好、寿命长等特点。 马洪岭还科普称,远古时期用不上的能量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形式等储存于地下,近现代时期人们根据需要对其进行开采利用,这与压气储能原理及应用有点类似。 他透露,盐穴选址建设压气储能电站要遵循稳定性、密封性、体积可用性三个原则,据此对不同地方盐穴、盐矿制定相关国家标准已经立项,预计2025年底正式推出。 保障能源安全重大战略需求 在中国能建首席专家、数科集团董事长万明忠看来,电力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总开关”,人工智能(AI)的尽头是电力、电力的尽头是储能、储能的尽头是深地储能。 杨春和则强调,深部储能事关国计民生与国防安全,大幅度提高能源储备能力,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中国盐矿资源丰富,存在大量盐矿地下采空区,目前除贵州省外均有发现。利用已有老腔不仅能够避免盐矿采空区沉陷、垮塌等地质灾害,还将盐矿采空区变成地下空间资源,变废为宝,实现了盐矿地下采空区的资源化利用。 团队研究成果既保障了中国第一座已全面投用的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电站的建成,也为后续数百座盐穴压气储能电站建设与运行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杨春和表示,目前,创三项世界第一的盐穴压气储能相关技术,已全面应用于中国在建及拟建的盐穴压气储能电站,包括湖北应城、湖南衡阳、河南平顶山、江苏淮安、江西樟树、云南安宁、陕西榆林、山东泰安等8省的18座盐穴压气储能电站,累计总功率达1950兆瓦。 他透露,作为能源储备的理想地质体,项目科技团队对盐穴储油、储气、储氢、储氦等领域也都开展工作,相关研究和应用已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 《领跑 | 年产能达2亿平方米 我国显示面板产业规模达全球第一》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12-07
    • 作为数字时代信息呈现的主要载体和人机交互的基础窗口,近年来,我国新型显示产业不断跑出“加速度”、迈上“新台阶”,显示面板年产能达到2亿平方米,产业规模跃居全球第一,成为升级信息消费,壮大数字经济的重要力量。 产业规模跃居全球第一。我国新型显示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产业营收规模屡创新高。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显示行业产值约5868亿元,较10年前增长近8倍;显示面板出货面积约1.6亿平方米,较10年前增长7倍以上;产业规模与显示面板出货面积在全球市场的占比分别提升到36.9%和63.3%,成为全球第一。 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在LCD(液晶显示器)领域,国内企业已突破技术壁垒实现并跑,并在技术、产品、市场份额、成本、效率等方面形成领先竞争力,全球市占率超过70%。在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领域,国内企业已掌握核心技术,并向高刷新率、像素排列等技术创新领域拓展,生产规模快速扩大。其中,中小型OLED市占率快速提升,统计显示,今年三季度,国产智能手机OLED面板市场份额已经占据全球市场的30%,比去年同期提升10个百分点。此外,在微显示、印刷显示、激光显示等新一代显示技术上,我国正在迎头赶上,技术和产业链突破在即。 显示赋能作用不断拓展。新型显示产业有力支撑智能手机、电视、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领域应用,在数字文旅、数字医疗,教育培训、汽车显示、数字装备等多个新兴产业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并为元宇宙、数字孪生等前瞻性的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实现的路径。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全力攻克新型显示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与人工智能、VR/AR、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新型显示产业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