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超级“充电宝”何以创造三项世界第一?中国科技团队揭秘》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1-13
  • 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岩土所)科研团队提供地下系统全过程技术支撑的、被形象称为超级“充电宝”的湖北应城300兆瓦(MW)盐穴压缩空气(压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2025年1月9日在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实现全功率并网发电。

    这是继2024年4月9日并网发电后,该示范工程正式启动两个地下盐穴注气采气,标志着湖北应城300兆瓦盐穴压气储能电站开始商业运行,并创下目前已全面投用盐穴压气储能电站的三项世界第一——单机功率世界第一、储能规模世界第一、转换效率世界第一,而广受关注。

    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技术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所研究员杨春和长期从事盐岩水溶开采与油气地下储备工程技术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工作,是中国盐岩力学与盐岩地下油气储备工程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创建层状盐岩大型地下储库整体稳定性的分析方法,为地下大型油气储库的建造奠定理论基础,开创层状盐岩力学理论与工程的学科方向。

    在湖北应城300兆瓦盐穴压气储能电站项目中,杨春和院士带领武汉岩土所油气中心科研团队,为该项目成功运行,提供了关键的地下系统全过程、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杨春和院士团队和能建数科集团深地技术科研团队、中石油系统内多个单位深度协同,经过联合技术攻关与实验论证,不断优化盐穴利用方案、钻井工程系统方案,攻克复杂盐穴空间高效利用成套技术、数智化选址技术,成功打造一系列国际尖端技术和配套产品包。

    杨春和院士指出,通过技术团队协力攻关,最新投入商业运行的湖北应城300兆瓦盐穴压气储能电站,在世界范围内首次使用废弃压裂井、首次成功应用盐穴沉渣空间储气,并首创中国国内最大口径注采井方案,从而大幅提高盐穴空腔利用率和注采井的注采气量,降低工程造价并缩短建设工期。

    满足75万居民一年用电需求

    湖北应城300兆瓦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利用湖北省云(云梦县)应(应城市)地区废弃盐矿洞穴为储气库打造而成,其单机功率达300兆瓦级,储能容量达1500兆瓦时(MWh),系统转换效率约70%,每天储能8小时、释能5小时,年均发电约5亿千瓦时。

    杨春和表示,该超级“充电宝”以空气为介质,转化的电量可以满足75万居民一年的用电需求,可有效应对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间歇性和随机性,为湖北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新能源消化吸纳发挥重要作用。

    针对该项目盐穴储气库地质条件复杂、大口径注采井钻完井难度大,项目团队通过科技攻关,实现“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利用水平压裂形成的盐穴水平老腔开展地下储能”“首次实现高位注气、低位排卤的沉渣空隙储气扩容的新方案”两大创新。

    前者开辟了利用压裂形成的盐穴水平腔的新道路,为中国盐穴采空区的大规模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后者实现盐穴沉渣空间利用“零的突破”,将盐穴地下空间利用率从20%提高到70%以上。

    盐穴压气储能可“削峰填谷”

    团队成员、武汉岩土所马洪岭研究员指出,大规模储能技术是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主导能源的关键,由于风电、光伏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具有间歇性、不确定性,大规模并网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冲击,而储能装置由于具有对功率和能量的时间迁移能力,能够为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并网问题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目前,抽水蓄能、压气储能和电池储能是大规模储能技术的三大首选方式,三者也各具优劣势。其中,压气储能基本原理是“削峰填谷”,即用电低谷时段,利用电网剩余电力,驱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注入地下盐穴;用电高峰时段,将盐穴中的高压空气释放出来,驱动汽轮发电机发电,电力重新并入电网。

    盐穴由于盐岩具有良好的流变性、低孔隙率、低渗透性等特点,是国际上公认的大型能源地下储备的理想方式;盐岩还具有渗透率低、损伤自愈合、物性稳定,是能源储备的理想地质体。同时,盐穴压气储能电站造价低、周期短、选址快,具有工作介质为空气、环境友好、寿命长等特点。

    马洪岭还科普称,远古时期用不上的能量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形式等储存于地下,近现代时期人们根据需要对其进行开采利用,这与压气储能原理及应用有点类似。

    他透露,盐穴选址建设压气储能电站要遵循稳定性、密封性、体积可用性三个原则,据此对不同地方盐穴、盐矿制定相关国家标准已经立项,预计2025年底正式推出。

    保障能源安全重大战略需求

    在中国能建首席专家、数科集团董事长万明忠看来,电力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总开关”,人工智能(AI)的尽头是电力、电力的尽头是储能、储能的尽头是深地储能。

    杨春和则强调,深部储能事关国计民生与国防安全,大幅度提高能源储备能力,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中国盐矿资源丰富,存在大量盐矿地下采空区,目前除贵州省外均有发现。利用已有老腔不仅能够避免盐矿采空区沉陷、垮塌等地质灾害,还将盐矿采空区变成地下空间资源,变废为宝,实现了盐矿地下采空区的资源化利用。

    团队研究成果既保障了中国第一座已全面投用的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电站的建成,也为后续数百座盐穴压气储能电站建设与运行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杨春和表示,目前,创三项世界第一的盐穴压气储能相关技术,已全面应用于中国在建及拟建的盐穴压气储能电站,包括湖北应城、湖南衡阳、河南平顶山、江苏淮安、江西樟树、云南安宁、陕西榆林、山东泰安等8省的18座盐穴压气储能电站,累计总功率达1950兆瓦。

    他透露,作为能源储备的理想地质体,项目科技团队对盐穴储油、储气、储氢、储氦等领域也都开展工作,相关研究和应用已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 原文来源:https://news.bjx.com.cn/html/20250110/1422215.shtml
相关报告
  • 《世界最大抽水蓄能电站投产发电“超级充电宝”赋能绿色冬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19
    • 滦河之源,河北丰宁。 一个超级工程——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巍然立于群山之间。 2021年12月30日,这个世界最大抽水蓄能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滔滔滦水上的璀璨明珠携手张北塞上的无限风光,服务北京冬奥会实现100%绿色电能供应。 当然,其意义不止于此。“它也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推动能源转型与绿色发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取得的重要成果,对于优化电网电源结构、提高电力系统安全可靠,以及服务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据介绍,丰宁电站创造了抽水蓄能电站四项“第一”、实现了三个“首次”,也因此被称为“超级充电宝”。 那么,这个“超级充电宝”是如何建造的,有何与众不同,实现了哪些技术突破,又将如何推动能源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记者带您一探究竟—— 规模巨大:装机容量、储能能力、地下厂房、地下洞室群规模均居世界第一 海拔1500多米的山巅,120多米高的大坝耸立,围水成库。阳光之下,水面泛着粼粼波光,宛如一块晶莹剔透的宝石。 这就是丰宁抽水蓄能电站的上水库。 不同于传统水电站拦河筑坝、蓄水发电,抽水蓄能电站由上下两个水库组成。 除此之外,山体内,还有多达190条功能各异的地下洞室群纵横交错;山脚下,拦沙坝、拦河坝梯次排开……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丰宁抽水蓄能电站,那就是——大! 据介绍,该电站创下抽水蓄能电站的四项“世界第一”:装机容量世界第一、储能能力世界第一、地下厂房规模世界第一、地下洞室群规模世界第一。 乘车顺着两个车道宽的交通洞行驶,震撼感扑面而来。“拥有地下洞室190条,总长度50.14千米。”中国电建(8.000, 0.11, 1.39%)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丰宁项目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一地下洞室群规模居世界第一,“比绕北京三环路一圈还长2公里。” 地下厂房作为规模最大的地下洞室,尤其壮观——长度414米,跨度25米,面积接近30个篮球场;高度54.5米,相当于十七八层楼。作为抽水蓄能电站中规模最大的地下厂房,这里几乎可同时停放11架波音737客机。 不同于户外的天寒地冻,地下厂房内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12台机组“一字”排列,除了1、10号机组外,其他机组正在有序安装。 “这是12台30万千瓦单级可逆式水泵水轮发电电动机组,总装机360万千瓦,为世界抽水蓄能电站之最。”中国电建所属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丰宁机电安装标项目负责人彭兵介绍说。此次,1号和10号机组首先投产,可提供60万千瓦出力,能显著增强华北电网的新能源消纳、系统调节、电力保供能力,为北京冬奥会提供安全可靠的绿色动力(10.100, 0.04, 0.40%)。待12台机组全部投运后,满发利用小时数达10.8小时,紧急情况下最大可提供相当于三分之一个三峡水电站的调节出力。 这一项项“世界第一”的背后,是空前的施工难度和持续的技术创新。 据了解,丰宁电站地处燕山山脉向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极易出现岩体变形和塌方,施工难度很大。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地下洞室、地下厂房,如何攻克稳定控制难题? 工程建设人员给出的答案是“两超前一转换”。即,超前锚杆,把不稳定的岩石固定住,确保围岩在爆破后不发生松弛坍塌;超前地质预报,在开挖过程中,利用地质雷达预判围岩和地层情况;开挖支护工序转换,循环进行爆破支护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由专人监督检查,确保执行到位。 “这种‘两超前一转换’的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地下作业安全,为洞室顺利开挖和围岩稳定奠定了基础。”国网新源河北丰宁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工程部副主任贾涛表示。 在建设过程中,岩层上固定岩锚梁被称为“岩上雕花”,工程难度大,风险高。据水电七局丰宁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专门成立“岩锚梁开挖及混凝土QC小组”,经反复分析计算,首次采用玻璃纤维锚杆加固软弱岩体,在斜台双向光爆中尝试PVC管代替传统竹片的间隔装药方式等,顺利实现了岩台开挖点、线、面满足规范要求,同时达到了岩锚梁锚杆无损监测100%合格。 300米级长斜井定向反井钻施工技术、上坝料快速检测、数字化灌浆监测…… 八年耕耘不辍,八年披星戴月。一系列关键技术被攻克。而这也是我国首次系统性攻克了复杂地质条件下超大型地下洞室群建造关键技术,为今后抽水蓄能电站大规模开发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和工程示范。 运行灵活:“充电”“放电”自如,时刻保持备用,满足电网多元化调节需求 通常情况下,抽水蓄能电站包括上水库、下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和地面开关站等部分。上水库和下水库存在一定落差,由输水系统等连接。 其工作原理是:在用电低谷时段,利用电能将下水库的水抽到上水库存储下来,这就相当于是对“充电宝”进行“充电”。此时,蓄能电站是电能用户端。 有“充电”,必然要“放电”。在用电高峰时段,上水库开闸放水,水通过内部管道直冲而下流入下水库,其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这就是“充电宝”放电的过程,此时的蓄能电站则是一个发电厂。 因其调峰填谷、调频调相和事故备用等功能,抽水蓄能电站被喻为电网安全运行中的“稳定器”“调节器”“平衡器”,也常常被视为保障电网安全的“最后一根火柴”。 抽水蓄能电站的储能能力,与上下水库库容等息息相关。 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库容巨大。记者了解到,其中,上水库库容超过4800万立方米,下水库库容则有近6000万立方米,上下水库落差超过400米。据介绍,该电站一次蓄满可储存电量近4000万千瓦时,相当于张北柔直电网接入的风电、光伏发电机组3天的发电量。 “这是华北地区唯一具有周调节性能的抽水蓄能电站。”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丰宁项目部负责人介绍。 什么是周调节性能?“一般的抽水蓄能电站受空间限制,上水库库容不够大,只具备日调节功能,即当天完成抽水蓄能和放水发电。而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得益于山顶天然具备的盆状结构,上水库库容巨大,蓄满水后就可以在一周之内平衡发电。”该负责人解释说,相对日调节而言,机组可时刻保持备用,这就可以满足电网的多元化调节需求。 与此同时,丰宁电站还有一大亮点——其二期工程采用2台交流励磁变速机组。 这是首次在国内采用大型变速抽水蓄能机组技术。 在我国,通常使用的抽水蓄能机组是恒速恒频的,也就是说其水泵工况的功率是恒定的、不可调节的。而变速机组可实现水泵功率的有效调节,使得运行效率更高、稳定性更优。 “这就好比电风扇,若风速不可调节,就无法满足人们变化的纳凉需求。但变速机组转速可变,可在一定范围内灵活调整输入功率,更能适应电网需求。”有关专家表示。 服务“双碳”:年发电量可满足26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节约标准煤48.08万吨 站在丰宁电站营地向东望去,铁塔矗立、银线交织——这是通往阜康换流站的500千伏线路。 这条50多公里长的线路将两个世界级的工程连了起来。 阜康换流站是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的四个换流站之一。去年10月,丰宁电站接入阜康换流站,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抽水蓄能电站接入柔直电网,抽水蓄能与柔性直流“手牵手”,共同让“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服务北京冬奥会实现100%绿色电能可靠供应。 据介绍,张北柔直电网将张北新能源基地与北京负荷中心相连,将随机、波动的风光资源转化为稳定的电能送往京津冀地区,可点亮冬奥赛场和北京市的千家万户。而保障绿电供应可靠性的就是丰宁电站。当风、光发电量大用不完时,丰宁电站抽水、蓄能;当风、光“熄火”发电量不足时,丰宁电站则放水发电。 据国网新源河北丰宁抽水蓄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试运行期间,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多次接到在凌晨2时至6时抽水的调度指令,助力消纳夜间大发的风电资源。 “丰宁电站发挥负荷调节和区域稳定协调控制作用,有效实现新能源多点汇集、风光储多能互补、时空互补、源网荷协同,支撑具有网络特性的直流电网高可靠高效率运行,开创了抽水蓄能发展史上的‘先河’,为破解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难题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方案’。”国家电网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数据显示,当丰宁电站12台机组全部投运后,每年可消纳新能源电量87亿千瓦时,年发电量66.12亿千瓦时,可满足26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年节约标准煤48.08万吨,可减少碳排放120万吨,相当于造林24万余亩。 业内人士介绍,抽水蓄能是当前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最具大规模开发条件的电力系统绿色低碳清洁灵活调节电源,与风电、光电、核电、火电等配合效果较好。 我国抽水蓄能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抽水蓄能发展加快,项目数量大幅增加,分布区域不断扩展,电站设计、施工、机组设备制造与电站运行水平不断提升,已形成较为完备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体系。 当前,正处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风、光等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新型电力系统对调节电源的需求更加迫切。抽水蓄能电站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满足电力系统调节需求的关键方式,对保障电力系统安全、促进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和消纳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截至“十三五”末,我国共有在建在运抽水蓄能电站69座,总装机规模8242万千瓦。进入“十四五”,《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出台,要求进一步加快抽水蓄能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抽水蓄能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 《中国能建湖南火电公司:全球首座“绿色超级充电宝”全容量并网发电》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1-15
    • 1月9日,由中国能建湖南火电承建的“能储一号”全球首座300兆瓦压气储能示范工程在湖北应城全容量并网发电,70万立方米储气库全部投运,创造了单机功率、储能规模和转换效率“三项世界纪录”,以及6个行业示范、数十项国际首创,实现关键核心装备和深地空间利用产品100%国产化,填补多项国际空白,形成专利、专有技术、标准规范共计200余项。这标志着中国压气储能技术率先进入300兆瓦级工程化新时代,登上新型储能世界之巅。 该工程由中国能建主体投资,是中国能建盐穴型压气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的生动实践,也是“能储一号”代表性工程。中国能建湖南火电承建该工程以来,历经三年时间,在湖北这座应置之城开创了绿色创新之举,也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建设注入了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新征程的创新元素。 价值为纲,使命必达 2022年4月23日,在湖北省孝感市2022年一季度全市招商引资集中签约仪式上,中国能建数科集团所属湖北楚韵储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应城市政府签订了世界首台、首套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投资协议,中国能建湖南火电承建该工程除盐穴储气子系统外的所有建筑安装部分施工及调试。 该项目定位为示范工程,所谓示范工程,就是一个兼有摸索、研发、改进性质的新技术应用工程。300兆瓦级压空储能项目,其设计、设备和施工均是能源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成为项目实施的常态。“最困难的是换热器和管道安装有8000多吨的工程量,要在2个月内完工。”中国能建湖南火电应城项目经理龙航回忆道。项目部主动联系设计单位,了解施工意图及各项参数,重新编制施工方案,优化现场布局和施工工序;另一方面,着手拟定采购清单,提前签订采购协议。为了充分了解设备属性,项目部先大量收集资料,内部进行反复研究,然后带着问题走访调研设备厂家,摸透设备的安装及技术特点,早做施工策划,以缩短施工前的准备时间。针对施工场地狭小,反复沙盘推演设备和材料进场顺序,不断优化方案。在施工工艺工序上,采用手工焊和自动埋弧焊相结合,提高焊接效率,并优化焊接检验检测方案,加快检验速度。 项目开工以来,2023年2月1日主厂房开挖,2024年4月9日成功实现首次并网,2025年1月9日全容量并网发电。 诚信为本,高效履约 中国能建湖南火电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承担首台套300兆瓦压气储能项目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工程建设,围绕“保行优、创国优”目标,全力打造精品工程,培养了行业领域专业人才,在施工技术研发、项目管理、设备调试及运维等多个方面积累了专业技术,抢占压气储能产业链工程建设制高点。结合积累的大型转动设备安装经验,策划和实施了多个科技项目,为压缩机和空气透平机等设备安装提供可靠技术支撑;依托该公司七十余年的技术储备,成立了专家工作室,对重要主机设备安装全程指导,重点对储能项目施工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形成储能施工业务相关的知识产权、工法、技术规范等成果,在压气储能项目施工全过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 中国能建湖南火电倡导绿色施工,实施节能减排,深度融合“四节一环保”。多方对比精心选择VOC涂料、低辐射地板等环保型建筑材料,采用PLC精准控制变频调速系统、低碳排放的设备和机具,现场使用高效节能、智能化控制系统的智能照明、智能空调、智能监控等设备,实施建筑节水设计优化,施工中合理规划和使用节水设备,对项目扬尘、噪音、光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建筑垃圾等进行预测监测,做好绿色能源示范工程保障支撑。 通过采用项目管理系统、进度管控平台、智慧工地等科技手段,中国能建湖南火电应城项目履约跑出“加速度”:77天完成工程量接近百万机组的主厂房结构到顶;38天完成48套换热器吊装找正;90天内采购4000吨非标管道及管件至现场;60天完成吹扫系统管道安装;对工程关键线路有效管控,重要里程碑节点按期实现,确保了项目机组首次并网发电工期比合同工期提前了116天。 创新为赢,敢为人先 湖北应城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采用“研投建营数”一体化模式,开创了大容量压缩空气储能绿色、零碳、高效、经济的新路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国能建湖南火电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专注于技术难题的攻克,与设计单位、设备制造商及行业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成功孕育出一系列技术科研成果:制造了适用于300MW级压气储能电站的吹管消音器及靶板;策划和实施了《300MW级压缩空气透平机安装关键技术》等3个科技项目;形成了《300MW级轴流式空气压缩机安装工法》等3项工法;开展《提高大口径厚壁压缩空气管道焊接一次合格率》等QC课题攻关;利用自动焊和相控阵检测技术提高焊口检测准确率;主编《300MW级压气储能电站主机安装技术规范》,为压气储能项目提供了施工工艺标准及技术支撑。 在施工现场,中国能建湖南火电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施工项目的可视化、智能化管理。全面开展BIM技术的应用,施工工程量精准计算、三维动态可视化展示、模拟碰撞等手段,助力现场施工精准高效;在25吨塔吊安装防碰撞系统、吊钩可视化系统以及操作人脸识别系统,在管道预制加工场20吨龙门吊和32吨龙门吊安装红外线感应防碰撞系统,确保机械作业安全;统筹智慧工地顶层设计,将项目监控统一接入智慧工地平台,实现施工现场进度、质量、安全的在线监控,让智慧工地真正“智慧”起来。 湖北应城300兆瓦压气储能示范工程集“深、大、长、绿”突出特点于一体,最深处达600米,单机功率达300兆瓦级,储能容量达1500兆瓦时,地下储气库达70万立方米,相当于260个标准游泳池;绿色全流程,全程无化石燃料参与,实现零碳排放,预计年发电量接近5亿千瓦时,相当于可以满足25万家庭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每年将节约标煤15.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1万吨,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超级充电宝”。 能储一号”全球首座300兆瓦压气储能示范工程的胜利建成投产发电,为全面支撑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新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