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超级“充电宝”何以创造三项世界第一?中国科技团队揭秘》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1-13
  • 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岩土所)科研团队提供地下系统全过程技术支撑的、被形象称为超级“充电宝”的湖北应城300兆瓦(MW)盐穴压缩空气(压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2025年1月9日在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实现全功率并网发电。

    这是继2024年4月9日并网发电后,该示范工程正式启动两个地下盐穴注气采气,标志着湖北应城300兆瓦盐穴压气储能电站开始商业运行,并创下目前已全面投用盐穴压气储能电站的三项世界第一——单机功率世界第一、储能规模世界第一、转换效率世界第一,而广受关注。

    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技术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所研究员杨春和长期从事盐岩水溶开采与油气地下储备工程技术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工作,是中国盐岩力学与盐岩地下油气储备工程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创建层状盐岩大型地下储库整体稳定性的分析方法,为地下大型油气储库的建造奠定理论基础,开创层状盐岩力学理论与工程的学科方向。

    在湖北应城300兆瓦盐穴压气储能电站项目中,杨春和院士带领武汉岩土所油气中心科研团队,为该项目成功运行,提供了关键的地下系统全过程、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杨春和院士团队和能建数科集团深地技术科研团队、中石油系统内多个单位深度协同,经过联合技术攻关与实验论证,不断优化盐穴利用方案、钻井工程系统方案,攻克复杂盐穴空间高效利用成套技术、数智化选址技术,成功打造一系列国际尖端技术和配套产品包。

    杨春和院士指出,通过技术团队协力攻关,最新投入商业运行的湖北应城300兆瓦盐穴压气储能电站,在世界范围内首次使用废弃压裂井、首次成功应用盐穴沉渣空间储气,并首创中国国内最大口径注采井方案,从而大幅提高盐穴空腔利用率和注采井的注采气量,降低工程造价并缩短建设工期。

    满足75万居民一年用电需求

    湖北应城300兆瓦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利用湖北省云(云梦县)应(应城市)地区废弃盐矿洞穴为储气库打造而成,其单机功率达300兆瓦级,储能容量达1500兆瓦时(MWh),系统转换效率约70%,每天储能8小时、释能5小时,年均发电约5亿千瓦时。

    杨春和表示,该超级“充电宝”以空气为介质,转化的电量可以满足75万居民一年的用电需求,可有效应对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间歇性和随机性,为湖北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新能源消化吸纳发挥重要作用。

    针对该项目盐穴储气库地质条件复杂、大口径注采井钻完井难度大,项目团队通过科技攻关,实现“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利用水平压裂形成的盐穴水平老腔开展地下储能”“首次实现高位注气、低位排卤的沉渣空隙储气扩容的新方案”两大创新。

    前者开辟了利用压裂形成的盐穴水平腔的新道路,为中国盐穴采空区的大规模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后者实现盐穴沉渣空间利用“零的突破”,将盐穴地下空间利用率从20%提高到70%以上。

    盐穴压气储能可“削峰填谷”

    团队成员、武汉岩土所马洪岭研究员指出,大规模储能技术是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主导能源的关键,由于风电、光伏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具有间歇性、不确定性,大规模并网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冲击,而储能装置由于具有对功率和能量的时间迁移能力,能够为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并网问题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目前,抽水蓄能、压气储能和电池储能是大规模储能技术的三大首选方式,三者也各具优劣势。其中,压气储能基本原理是“削峰填谷”,即用电低谷时段,利用电网剩余电力,驱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注入地下盐穴;用电高峰时段,将盐穴中的高压空气释放出来,驱动汽轮发电机发电,电力重新并入电网。

    盐穴由于盐岩具有良好的流变性、低孔隙率、低渗透性等特点,是国际上公认的大型能源地下储备的理想方式;盐岩还具有渗透率低、损伤自愈合、物性稳定,是能源储备的理想地质体。同时,盐穴压气储能电站造价低、周期短、选址快,具有工作介质为空气、环境友好、寿命长等特点。

    马洪岭还科普称,远古时期用不上的能量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形式等储存于地下,近现代时期人们根据需要对其进行开采利用,这与压气储能原理及应用有点类似。

    他透露,盐穴选址建设压气储能电站要遵循稳定性、密封性、体积可用性三个原则,据此对不同地方盐穴、盐矿制定相关国家标准已经立项,预计2025年底正式推出。

    保障能源安全重大战略需求

    在中国能建首席专家、数科集团董事长万明忠看来,电力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总开关”,人工智能(AI)的尽头是电力、电力的尽头是储能、储能的尽头是深地储能。

    杨春和则强调,深部储能事关国计民生与国防安全,大幅度提高能源储备能力,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中国盐矿资源丰富,存在大量盐矿地下采空区,目前除贵州省外均有发现。利用已有老腔不仅能够避免盐矿采空区沉陷、垮塌等地质灾害,还将盐矿采空区变成地下空间资源,变废为宝,实现了盐矿地下采空区的资源化利用。

    团队研究成果既保障了中国第一座已全面投用的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电站的建成,也为后续数百座盐穴压气储能电站建设与运行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杨春和表示,目前,创三项世界第一的盐穴压气储能相关技术,已全面应用于中国在建及拟建的盐穴压气储能电站,包括湖北应城、湖南衡阳、河南平顶山、江苏淮安、江西樟树、云南安宁、陕西榆林、山东泰安等8省的18座盐穴压气储能电站,累计总功率达1950兆瓦。

    他透露,作为能源储备的理想地质体,项目科技团队对盐穴储油、储气、储氢、储氦等领域也都开展工作,相关研究和应用已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 原文来源:https://news.bjx.com.cn/html/20250110/1422215.shtml
相关报告
  • 《揭秘世界首个旋式铸造单晶炉技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14
    • 2020年12月22日上午,世界首个旋式铸造单晶炉研制成功庆典仪式在赛维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仙辉在讲话中,对他提出的旋式铸造的设计框架和生长硅晶体的理论得到落实感到欣慰。他表示,与赛维技术团队通力合作研制的旋式铸造单晶炉将会是中国科技创新的最佳表现,将会是颠覆传统铸造单晶技术的新王牌,将会是铸造单晶产品崛起的新契机。 一、旋式铸造单晶炉技术 赛维技术团队是由赛维前任CTO万跃鹏博士倾力打造的一只技术过硬、能打硬仗的研发团队,之前的高效多晶硅片技术就是由这支研发团队发明的。时隔八年之久,赛维技术团队和陈仙辉院士团队通力合作,解决了旋式铸造过程中的各个技术难题,成功研制世界首个旋式铸造单晶炉。 旋式铸造单晶炉单炉硅锭重量可达1200kg,单炉产量高,同时旋式铸造生长,熔体对流充分排杂好,温度场分布均匀生长应力小,实现了铸造单晶硅的高单晶比例高出材率生长,成本低。 基于该旋式铸造单晶炉是由多晶硅铸锭炉改造而成,一旦全国多晶硅企业现有的五千多台多晶硅铸锭改造、升级为旋式铸造单晶炉,将盘活超过100多亿元的多晶企业铸锭炉设备,极具经济价值。 二、铸造单晶硅片相关参数 通过测算,相比直拉单晶硅长晶成本低20%。目前单晶出材率可以达到56.8%,制作166mm尺寸铸造单晶硅片成本相比直拉单晶硅成本低20%以上,实现组件每瓦成本低5分以上,相应电站LCOE降低3.3%。通过工艺进一步优化提升,下一阶段硅片成本有望很快再降低至1.5元/片以内。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旋式铸造单晶炉一改直拉单晶传统工艺,是一项单晶制造行业颠覆性技术革新。铸造单晶技术比传统直拉单晶更适合HIT高效电池,且成本大幅降低。一旦推广开来,将极大降低单晶制造乃至光伏发电成本,对光伏高质量发展和光伏发电的普及应用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推动意义。 记者注意到,12月17日晚,A股上市公司福建海源复合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拟在高邮经济开发区投资105亿元,建设10GW高效光伏电池和10GW高效组件生产项目。海源复材实际控制人甘胜泉,也是光伏老牌企业赛维集团的董事长,甘先生向光伏新闻透漏,赛维集团拥有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拥有由3名院士和10名教授组成的专家技术委员会,具有雄厚的光伏技术研发实力和储备,这或是海源复材巨资投入光伏的“底气”。甘胜泉先生预计旋式铸造单晶技术将在2021年6月之前在赛维量产。 由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旋式铸造单晶炉的研制成功和推广运用,也将全面盘活赛维集团多晶硅铸锭设备,极大增强赛维集团和海源复材在光伏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 《中国能建湖南火电公司:全球首座“绿色超级充电宝”全容量并网发电》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1-15
    • 1月9日,由中国能建湖南火电承建的“能储一号”全球首座300兆瓦压气储能示范工程在湖北应城全容量并网发电,70万立方米储气库全部投运,创造了单机功率、储能规模和转换效率“三项世界纪录”,以及6个行业示范、数十项国际首创,实现关键核心装备和深地空间利用产品100%国产化,填补多项国际空白,形成专利、专有技术、标准规范共计200余项。这标志着中国压气储能技术率先进入300兆瓦级工程化新时代,登上新型储能世界之巅。 该工程由中国能建主体投资,是中国能建盐穴型压气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的生动实践,也是“能储一号”代表性工程。中国能建湖南火电承建该工程以来,历经三年时间,在湖北这座应置之城开创了绿色创新之举,也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建设注入了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新征程的创新元素。 价值为纲,使命必达 2022年4月23日,在湖北省孝感市2022年一季度全市招商引资集中签约仪式上,中国能建数科集团所属湖北楚韵储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应城市政府签订了世界首台、首套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投资协议,中国能建湖南火电承建该工程除盐穴储气子系统外的所有建筑安装部分施工及调试。 该项目定位为示范工程,所谓示范工程,就是一个兼有摸索、研发、改进性质的新技术应用工程。300兆瓦级压空储能项目,其设计、设备和施工均是能源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成为项目实施的常态。“最困难的是换热器和管道安装有8000多吨的工程量,要在2个月内完工。”中国能建湖南火电应城项目经理龙航回忆道。项目部主动联系设计单位,了解施工意图及各项参数,重新编制施工方案,优化现场布局和施工工序;另一方面,着手拟定采购清单,提前签订采购协议。为了充分了解设备属性,项目部先大量收集资料,内部进行反复研究,然后带着问题走访调研设备厂家,摸透设备的安装及技术特点,早做施工策划,以缩短施工前的准备时间。针对施工场地狭小,反复沙盘推演设备和材料进场顺序,不断优化方案。在施工工艺工序上,采用手工焊和自动埋弧焊相结合,提高焊接效率,并优化焊接检验检测方案,加快检验速度。 项目开工以来,2023年2月1日主厂房开挖,2024年4月9日成功实现首次并网,2025年1月9日全容量并网发电。 诚信为本,高效履约 中国能建湖南火电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承担首台套300兆瓦压气储能项目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工程建设,围绕“保行优、创国优”目标,全力打造精品工程,培养了行业领域专业人才,在施工技术研发、项目管理、设备调试及运维等多个方面积累了专业技术,抢占压气储能产业链工程建设制高点。结合积累的大型转动设备安装经验,策划和实施了多个科技项目,为压缩机和空气透平机等设备安装提供可靠技术支撑;依托该公司七十余年的技术储备,成立了专家工作室,对重要主机设备安装全程指导,重点对储能项目施工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形成储能施工业务相关的知识产权、工法、技术规范等成果,在压气储能项目施工全过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 中国能建湖南火电倡导绿色施工,实施节能减排,深度融合“四节一环保”。多方对比精心选择VOC涂料、低辐射地板等环保型建筑材料,采用PLC精准控制变频调速系统、低碳排放的设备和机具,现场使用高效节能、智能化控制系统的智能照明、智能空调、智能监控等设备,实施建筑节水设计优化,施工中合理规划和使用节水设备,对项目扬尘、噪音、光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建筑垃圾等进行预测监测,做好绿色能源示范工程保障支撑。 通过采用项目管理系统、进度管控平台、智慧工地等科技手段,中国能建湖南火电应城项目履约跑出“加速度”:77天完成工程量接近百万机组的主厂房结构到顶;38天完成48套换热器吊装找正;90天内采购4000吨非标管道及管件至现场;60天完成吹扫系统管道安装;对工程关键线路有效管控,重要里程碑节点按期实现,确保了项目机组首次并网发电工期比合同工期提前了116天。 创新为赢,敢为人先 湖北应城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采用“研投建营数”一体化模式,开创了大容量压缩空气储能绿色、零碳、高效、经济的新路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国能建湖南火电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专注于技术难题的攻克,与设计单位、设备制造商及行业专家进行了深入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成功孕育出一系列技术科研成果:制造了适用于300MW级压气储能电站的吹管消音器及靶板;策划和实施了《300MW级压缩空气透平机安装关键技术》等3个科技项目;形成了《300MW级轴流式空气压缩机安装工法》等3项工法;开展《提高大口径厚壁压缩空气管道焊接一次合格率》等QC课题攻关;利用自动焊和相控阵检测技术提高焊口检测准确率;主编《300MW级压气储能电站主机安装技术规范》,为压气储能项目提供了施工工艺标准及技术支撑。 在施工现场,中国能建湖南火电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施工项目的可视化、智能化管理。全面开展BIM技术的应用,施工工程量精准计算、三维动态可视化展示、模拟碰撞等手段,助力现场施工精准高效;在25吨塔吊安装防碰撞系统、吊钩可视化系统以及操作人脸识别系统,在管道预制加工场20吨龙门吊和32吨龙门吊安装红外线感应防碰撞系统,确保机械作业安全;统筹智慧工地顶层设计,将项目监控统一接入智慧工地平台,实现施工现场进度、质量、安全的在线监控,让智慧工地真正“智慧”起来。 湖北应城300兆瓦压气储能示范工程集“深、大、长、绿”突出特点于一体,最深处达600米,单机功率达300兆瓦级,储能容量达1500兆瓦时,地下储气库达70万立方米,相当于260个标准游泳池;绿色全流程,全程无化石燃料参与,实现零碳排放,预计年发电量接近5亿千瓦时,相当于可以满足25万家庭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每年将节约标煤15.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1万吨,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超级充电宝”。 能储一号”全球首座300兆瓦压气储能示范工程的胜利建成投产发电,为全面支撑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新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