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行业标准《基孔肯雅热诊断》》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防治
  • 编译者: 张玢
  • 发布时间:2018-07-10
  •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 (chikungunyavirus,CHIKV) 引起,经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1952 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证实了基孔肯雅热流行,1956 年分离到病毒。本病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近年在印度洋地区造成了大规模流行。2018年3月6日 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基孔肯雅热诊断》标准号 WS/T 590—2018。

  • 原文来源:http://www.nhfpc.gov.cn/zhuz/s9491/201803/a5993b86fc024b7c8ad72f0f16c52090.shtml
相关报告
  • 《洪都拉斯特古西加尔巴初级卫生保健医生对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诊断的准确性》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传染病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23-06-05
    • 背景: 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在洪都拉斯共同流行,由于相似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行为,经常被误诊。初级保健机构报告的大多数虫媒病毒感染都是基于临床诊断,未经实验室确认。因此,需要评估医生诊断的准确性和影响他们的因素。 方法: 于2016年6—9月和2017年在基层医疗中心进行便医取样横断面研究。收集了415例虫媒病毒病例和248例非虫媒病毒发热病例的Whatman 903滤纸上的临床数据和干血斑。从6毫米DBS纸盘中提取病毒RNA,并通过RT-qPCR和测序进行确认。 结果: 与虫媒病毒临床诊断与RT-qPCR检测比较时,初级保健医生的诊断准确率仅为30.84%。此外,在登革热和寨卡临床病例中,分别只有8.23%和27.08%的RT-qPCR得到确认。没有确认基孔肯雅热病例。2017年,20.96%的发热病例为RT-qPCR确诊虫媒病毒感染。45.5%的虫媒病毒病例的症状可能符合虫媒病毒的多个病例定义。“症状依从性”和“疑似密切接触者患者”是医生最常用于虫媒病毒诊断的标准。虫媒病毒临床病例的流行病学曲线模式与RT-qPCR确诊病例之一不匹配。 结论: 医生对整体和个体虫媒病毒感染的诊断准确性较低。非特异性症状、重叠的病例定义以及与虫媒病毒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报告可能导致误诊。未经实验室确认,监测数据可能无法反映这些疾病的真实行为,并可能影响卫生干预措施。
  • 《基孔肯雅热感染后功能障碍的评估。》

    • 来源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
    • 编译者:苑晓梅
    • 发布时间:2019-11-30
    • 介绍: Chikungunya(CHIK)是由Chikungunya病毒引起的,它是Togaviridae家族的Alpha病毒,通过伊蚊属的女性蚊子传播给人类。 方法: 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巴西Imperatriz市进行了一项横断面研究,涉及一份针对社会人口统计学和健康变量的问卷调查表以及关于CHIK患者普遍疼痛的Roland-Morris残疾问卷。 结果: 评估了总共130名患者的数据。平均年龄为52岁(标准差= 13.3);大多数患者为女性(n = 120),功能障碍患病率为38.0%。在婚姻状况(p = 0.037),有无合并症(p = 0.050)以及诊断CHIK之前使用药物(p = 0.050),使用甲氨蝶呤(p = 0.030),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p≤0.035)和非激素类抗炎药(p = 0.001)。 结论: CHIK慢性期的患者表现为功能障碍,因此提醒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注意在疾病的所有阶段中采取适当治疗措施的重要性,主要涉及疼痛治疗和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