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整层气溶胶气候学综合特性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7-31
  •         5月10日,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作为第一和通讯单位,在国际期刊《美国气象学会通报》(BAMS)上发表研究论文《中国整层大气气溶胶光学、物理、化学和辐射特性综合研究:太阳-天空辐射计观测网络(SONET)观测总述》(Comprehensive Study of Optical, Physical, Chemical, and Radiative Properties of Total Columnar Atmospheric Aerosols over China: An Overview of Sun–Sky Radiometer Observation Network Measurements)。这是首篇系统介绍中国区域整层大气气溶胶光学、物理、化学、辐射综合特性长期观测数据以及气候学统计分析结果的研究论文。

      相关工作是基于中国科学院太阳-天空辐射计观测网(SONET,http://www.sonet.ac.cn)长期观测获得的重要基础性研究成果。合作研究者来自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浙江省舟山市海洋环境监测站、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地球所喀什卫星接收站、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和西藏大学等10余家单位。

        气溶胶在地球辐射能量收支平衡和全球气候变化中起关键作用,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化评估中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IPCC)。由于气溶胶成分复杂、时空差异性大,迫切需要增加对其的观测和了解。目前,中国地区的长期观测仍十分缺乏,特别缺少综合考虑“光学–物理–化学–辐射”参数的气候学分析结果。针对这一基础性挑战,遥感地球所研究团队联合国内外多家机构,经过长期的努力,在突破测量、定标、反演和质控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科学院气溶胶遥感地基观测网及数据处理系统和发布平台,开展中国地区整层大气气溶胶综合特性长期观测,服务于气候变化评估、卫星产品验证、大气环境污染等科学研究。

      此项研究工作基于SONET 2010至2016年中国区域16个观测站点(北京、哈尔滨、民勤、张掖、喀什、拉萨、三亚、海口、广州、舟山、上海、合肥、南京、成都、嵩山、西安)的连续数据,系统分析了大气整层气溶胶的光学(气溶胶光学厚度、AE指数、细模态比例、单次散射反照率)、物理(粒子谱分布)的时空分布及气候学特征。论文评审专家认为这是中国整层气溶胶综合气候学特性观测研究的里程碑性重要进展。

      这是首次基于遥感方法提供中国区域气溶胶化学成分(黑碳BC、棕色碳BrC、粗粒子CM、散射性细粒子FS、颗粒物含水AW)的试验性产品。与传统的气溶胶化学成分离线采样或在线分析技术相比,遥感方法首次获得了中国重点区域整层大气气溶胶成分含量,这是全球变化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

      此项研究在获得自洽物理和化学成分参数的基础上,得以精确评估中国重点区域的气溶胶辐射效应(直接辐射强迫和辐射强迫效率),以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成果加深了对中国气溶胶性质特征的认识与理解,对中国气溶胶特性建模、卫星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改进气溶胶环境、气候效应评估等工作提供重要科学支撑。

      论文第一作者为遥感地球所研究员李正强,共同通讯作者为副研究员许华。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E02014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1367和41671364)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信息:Li, Z.Q., H. Xu, K.T. Li, D.H. Li, Y.S. Xie, L. Li, Y. Zhang, X.F. Gu, W. Zhao, Q.J. Tian, R.R. Deng, X.L. Su, B. Huang, Y.L. Qiao, W.Y. Cui, Y. Hu, C.L. Gong, Y.Q. Wang, X.F. Wang, J.P. Wang, W.B. Du, Z.Q. Pan, Z.Z. Li, and D. Bu, 2018: Comprehensive Study of Optical, Physical, Chemical, and Radiative Properties of Total Columnar Atmospheric Aerosols over China: An Overview of Sun–Sky Radiometer Observation Network (SONET) Measurements. Bull. Amer. Meteor. Soc., 99, 739–755.

相关报告
  • 《亚洲夏季风对于平流层气溶胶有重大影响》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7-11-12
    • 近期卫星观测在亚洲夏季风(ASM)期间,在亚洲对流层附近确定气溶胶层(ATAL)增强。由人类活动的有机物和硫酸盐组成的,经济增长和人口的增长增加了平流层低层人造污染物的数量。NOAA开发的印刷光学粒子光谱仪(POPS)仪器可以准确测量气溶胶性质,并且比其他具有相似灵敏度的仪器更易于部署。研究人员在2015年8月在中国昆明的气象气球测量了气溶胶颗粒数量和尺寸分布。
  • 《中国东海苏岩礁海洋研究站气溶胶元素和Pb同位素组成特征(PM10-2.5)》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7-10-30
    • 2015年6月18日至2016年10月1日,在偏远的海域,东海苏岩礁海洋研究站(IORS)收集了82种气溶胶样品(PM10-2.5),分析了样本的10个元素(Al,Fe,Cu,Zn,As,Mo,Cd,Sb,Tl和Pb)以及Pb同位素组成,以描述元素浓度水平的时间变化,并识别潜在源区的大气污染物至偏远东海的传输过程。结果表明,与东亚不同地区相比,年平均元素含量最低,表明IORS的背景面积非常清晰,值域是AI为114 ng m-3,Tl为0.045 ng m-3。所有元素的季节平均浓度显示冬季和春季之间呈现最高水平,而夏季为最低水平。微量元素超过100的高富集因子(EF)表明这些元素主要来自人为来源。将Pb同位素组成与回溯轨迹分析耦合,确定了每个样品的潜在源区。我们的做法认为中国是东海偏远地区IORS影响大气成分变化的主要贡献者。作为东亚地区最大的人为排放源,中国冬季和春季元素浓度几乎达到100%,夏季约为53%,秋季约为63%。由于IORS的环境空气对污染物负荷的微小变化敏感,因为污染水平显著降低,IORS对空气质量的长期监测将为与东亚排放控制相关的大气污染管理进度和努力的国家,特别是中国,提供宝贵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