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增强淋巴引流可减少创伤后脑水肿》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1-19
  • 本文内容转载自“ CNS推送BioMed”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h2bfRORefRZYwtO9svZ6fA

    2023年11月15日,罗彻斯特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Potentiating glymphatic drainage minimizes post-traumatic cerebral oedema的研究论文。

    脑水肿与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脑外伤后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去甲肾上腺素升高的幅度可以预测损伤的程度和死亡的可能性。类淋巴损伤既是脑损伤的一个特征,也是脑损伤的一个因素,但它与损伤相关的去甲肾上腺素激增的关系尚不清楚。

    该研究报告急性创伤后水肿的结果是抑制淋巴和淋巴液流动,发生在反应过度的全身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这种脑外伤后肾上腺素能风暴与颈部淋巴管收缩性降低有关,与淋巴和淋巴液向体循环的回流减少一致。因此,在TBI小鼠模型中,泛肾上腺素能受体抑制使中心静脉压正常化,部分恢复淋巴和颈部淋巴流量,这些作用导致脑水肿显著减少,改善功能结果。此外,创伤后肾上腺素能信号的抑制促进了淋巴细胞从创伤损伤中输出细胞碎片,大大减少了继发性炎症和磷酸化tau的积累。这些观察结果表明,靶向中枢淋巴血流的去甲肾上腺素能控制可能为治疗急性TBI提供一种治疗方法。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737-7
相关报告
  • 《淋巴细胞减少可用于指示COVID-19的严重程度》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3-09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等于2020年3月3日在medRxiv上发表题为“Lymphopenia predicts disease severity of COVID-19: a descriptive and predictive study”的文章。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5例死亡病例、15例严重病例和40例中度COVID-19患者的淋巴细胞百分比(LYM%)动态变化。然后,在92例住院病例中验证了淋巴细胞减少在COVID-19中的预后作用。研究从死亡和重症病例获得的结果表明,血液测试中的LYM%与COVID-19的进展和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中度COVID-19患者的LYM%在症状发作后10-12天仍高于20%。相反,严重患者的LYM%低于20%。严重病例的LYM%在疾病发作后的17-19天高于5%,而死亡病例的LYM%则低于5%。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可靠的症状发作时间-LYM%模型(TLM),可用于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和预测COVID-19住院患者的结局。结论:淋巴细胞减少可用于指示COVID-19患者的临床病程、治疗效果和结局。
  • 《irf3结合的lncRNA-ISIR可增强病毒感染和自身炎症中干扰素的产生》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11-25
    • 干扰素调节因子3 (IRF3)是启动许多免疫反应的重要转导因子。在这里,作者发现lncRNA-ISIR直接结合IRF3,促进其磷酸化、二聚和核易位,并增强靶基因的产生。体内lncRNA-ISIR缺陷导致IFN产生减少,病毒复制失控,死亡率增加。人类同源物AK131315也与IRF3结合并促进其激活。更重要的是,AK131315在狼疮患者中的表达与I型干扰素(IFN-I)水平和狼疮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机制上,在静息细胞中,IRF3与抑制蛋白Flightless-1 (Flightless-1)结合,使其保持不活动状态。在感染后,ifn -i诱导的lncRNA-ISIR在细胞质的dna结合区域与IRF3结合,并从IRF3上去除fli1 s的关联,从而促进IRF3的激活。该研究结果表明,ifn -i诱导的lncRNA-ISIR反馈通过消除免疫应答中抑制的Fli-1来增强IRF3的激活,揭示了一种lncrna介导的转录因子(TF)激活调节方法。 精心设计的先天免疫反应,尤其是 I 型干扰素 (IFN-I) 的适当诱导,在宿主防御多种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以及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入侵病毒的核酸组分可被宿主保守模式识别受体(PRRs)识别,包括维甲酸诱导基因I (RIG-I)、环型GMP-AMP合成酶(cGAS)、异质核蛋白A2/B1 (hnRNPA2B1)和toll样受体(TLRs)。 然后通过rig -i -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和TLR3-TIR结构域包含的适配器诱导b干扰素(TRIF)等信号适配器激活免疫信号级联,募集并激活tank结合激酶1 (TBK1),然后磷酸化转录因子(TF) IRF3。在磷酸化后,IRF3形成同源二聚体,随后转移到细胞核,与其他转录因子(如IRF7)合作,诱导ifn,主要是IFN-I和大量ifn刺激基因(ISGs),保护宿主免受病毒感染。在大多数细胞类型中,IRF3是构成性表达的,激活后会刺激IRF7的表达,而IRF7只在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和巨噬细胞中构成性表达。 IRF3作为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在免疫应答中产生IFN-I是必不可少的。IRF3功能障碍可引起免疫系统紊乱,包括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系统疾病、慢性感染性疾病等。到目前为止,已经揭示了多种不同水平的调节机制来调节IRF3的功能。有报道称,适配器MAVS、STING和TRIF的pLxIS基序磷酸化导致IRF3招募,从而使IRF3被TBK1磷酸化。 接下来,IRF3二聚并与GREBBP形成复合物,转运到细胞核。此外,IRF3可以被RACK1-PP2A复合物去磷酸化,然后在细胞质中恢复静息状态。虽然已经报道了许多IRF3相关蛋白,但抑制结合蛋白和IRF3 RNA结合调节IRF3激活仍然需要充分了解。 越来越多的长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被报道用于确定免疫发育和调节免疫应答,如在CD8 T细胞建立中lncRNA-Snhg1,在树突状细胞成熟中lnc-DC,以及在癌症免疫逃避中NKILA。lncrna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发挥其生物学功能。 考虑到IRF3上的dna结合域(DBD)的核酸结合潜力,作者假设可能存在与IRF3相互作用的lncRNA,参与调控抗病毒免疫应答。通过甲醛交联RNA免疫沉淀(FA-CLIP)和RNA测序,作者发现了一种未被描述的irf3结合的lncRNA,即lncRNA- isir,它是在病毒感染时诱导产生的,来源于基因间非编码基因。IRF3以单体形式与肌动蛋白重塑蛋白Fli-1结合,在未受刺激的细胞中保持沉默。 激活后,lncRNA-ISIR被IFN-I诱导,与IRF3结合,阻断其与抑制蛋白Fli-1的联系,促进IRF3磷酸化、二聚体化和核易位,从而增强体内外IRF3启动的免疫应答。该工作揭示了一种更有效的lncRNA作用模式,即直接与免疫应答TF结合并调节其活性。 参考文献 Junfang Xu et al. IRF3-binding lncRNA-ISIR strengthens interferon production in viral infection and autoinflammation. Cell Rep 2021 Nov 2;37(5):109926. doi: 10.1016/j.celrep.2021.10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