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次构建空海一体化立体协同观测系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6-28
  •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专项和南海环境变化专项支持下,沈阳自动化所科技处组织机器人学研究室、水下机器人研究室、海洋机器人卓越创新中心和海洋信息技术装备中心共同开展的空海一体化立体协同观测联合试验在大连圆满完成。这是沈阳自动化所首次组织大规模、跨学科、跨研究室的多平台联合试验,目标是实现从空中、海面、水体到海底的立体协同观测,充分展现了研究所的综合科技实力以及团队协作创新精神。

      沈阳自动化所自主研发的“云鸮100”无人直升机、“GZ-01”无人水面艇、“远征二号”AUV、“探索4500”AUV和“海翼”水下滑翔机,共计5大类型8台套无人装备参加了本次联合试验,在国内首次构建了空海一体化立体协同观测系统。

        本次试验中,无人艇在弱通讯状态下实现了对“远征二号”的自主跟踪;

      无人机在低空近海复杂环境下,实现了对海上快速移动小目标的精准跟踪和调查取证;

      空海一体化系统实现了指挥中心-“云鸮100”无人直升机-“GZ-01”无人水面艇-“远征二号”AUV双向通讯功能,指挥中心具备对多平台实时监控和远程指挥的能力;

      指挥中心实现复杂环境下的有(无)线异构组网,多个监控节点(无人机、无人艇和指挥监控平台)数据无干扰远距离大速率传输;

      指挥监控软件实现“云鸮100”无人直升机-“GZ-01”无人水面艇-“远征二号”AUV-“探索4500”AUV –“海翼”水下滑翔机多平台信息的立体展现;

      “海翼300”水下滑翔机实现近岸海洋环境数据测量,获得大量浅海温盐剖面数据;

      开展了浅海区大流速对“探索4500”深海潜水器的影响及抗流方法的研究。

      2018年6月21日,结合联合试验召开了现场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空海一体化立体协同观测在国内尚属首次,代表了该领域的技术潮流和发展方向,其体系化理念将对智能无人系统的学科技术发展起到示范、引领和推动作用。

  • 原文来源:;http://www.hellosea.net/news/focus/2018-06-27/51206.html
相关报告
  • 《“五性”协同的“天-空-地-网”一体化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构建》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7-07
    • 耕地质量监测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步骤,优化耕地资源分配有助于促进可持续农业。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加速的城市化以及频繁的极端气候事件,耕地资源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需要精确和动态地监测耕地质量。传统的监测方法主要依赖田间调查和实验室分析,这些方法数据获取量低、覆盖范围有限、时效性不足且成本高,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对耕地保护的需求。 近年来,遥感技术、地面传感器和物联网(IoT)为高精度、智能化和三维监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卫星遥感可以从宏观角度进行动态监测和长期时间序列分析,适用于大规模耕地质量监测。其中,航拍无人机由于其高分辨率、低成本和灵活性,是局部详细监测的理想工具。地面传感器能够实时提供土壤湿度、养分和盐度等关键参数的数据支持,提升耕地质量监测的精确度。物联网技术则可以用于实时收集、传输和智能管理多源监测数据。 然而,这些技术的应用仍然局限于某些特定维度,缺乏对耕地质量概念内涵和关键特征的系统分析。此外,多源异构数据的有效整合也面临统一标准缺失的挑战。总的来说,尽管新技术为耕地质量监测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仍需要克服若干技术和管理上的难题。
  • 《基于"文献、空间、人力"三要素协同的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一体化实践探索》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杨小芳
    • 发布时间:2025-07-01
    • 一、核心框架与理论创新 三要素协同模型 提出文献(纸电资源/特藏)、空间(实体/虚拟)、人力(馆员/用户)的协同框架,通过技术赋能实现资源服务螺旋上升机制。 理论突破 融合钱学森综合集成论与图书馆学五定律 提出"资源即服务"理念,构建"需求感知-资源匹配-服务响应"动态闭环 二、实践探索亮点 (一)文献资源整合 领域 创新实践 纸电一体化 元数据仓储管理(上亿条数据治理)、"你选书我买单"C2C借阅模式 智能服务 接入DeepSeek大模型实现知识问答/文献综述等AI功能 特藏开发 "重大记忆"时间胶囊项目+方志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数据驱动研究范式) (二)空间资源重构 实体空间: 主题图书馆矩阵(科幻/声音/工程师学院图书馆) 无人值守舍区书屋(宿舍区沉浸式学习空间) 虚拟空间: 虚拟学院数字图书馆(按学科知识重组) 个人数字图书馆(行为日志驱动的自适应推荐) (三)人力资源革新 人效管理--> (技术赋能) 人效管理--> (学生资源池) 技术赋能-->[智能系统解放人力] 学生资源池 --> E[社团-助管-志愿者三级体系] 三、技术赋能路径 AI深度应用 NLP自动编目(缩短70%处理时间) 智能书架(实时定位+错架纠偏) 数字孪生空间优化(动线模拟) 未来生态构建 跨机构"资源区块链"(高校-企业-博物馆互联) 生成式AI导航(LibGuides实践案例) 四、行业启示 转型范式:从"资源仓库"到"智慧知识服务中心"的跃迁 关键突破:需解决技术伦理(如AI偏见)与数字鸿沟问题 评估体系:四维指标(资源绩效/空间效率/用户互动/馆员成长) 五、意义 首次系统论证三要素协同机理 为高校图书馆提供可复用的"重庆大学模式" 含2025年最新DeepSeek大模型应用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