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编程人工水凝胶实现复杂三维运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19
  • 生物体通过膨胀和收缩软组织,以完成复杂的三维运动和功能。但用人造材料复制这些运动却异常艰难。

    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的科学家最近在《自然通讯》上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或为此提供解决方案。

    德克萨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Kyungsuk Yum和他的博士生Amirali Nojoomi开发了一种新方法,可以对2D水凝胶进行编程,使其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伸展和收缩它们的表面,创建出复杂的3D形状,并实现运动。

    这种方法可能会改变柔性工程系统或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方式。其潜在应用包括仿生柔性机器人、人造肌肉(可以像人体肌肉那样对外部信号做出反应)以及可编程物质。

    “我们研究了生物有机体如何使用连续可变的软组织(如肌肉)来变形和移动,并以此来创建动态3D结构。” ——Kyungsuk Yum

    他们团队使用温度敏感、局部扩张和收缩的水凝胶,并采用数字光4D印刷技术(3D加时间)对水凝胶进行空间编程,使其响应温度变化而膨胀或者收缩。

    这种技术可以在一个步骤中同时打印多个3D结构。然后,使用数学方法对结构的收缩和膨胀进行编程,从而形成马鞍形、褶皱形或圆锥形等三维形状。

    研究人员还建立了基于模块化概念的设计规则,以创造出更多的复杂结构,包括程序化运动的仿生结构。这使其形状更加动态以便在空间中移动。研究人员还可以操纵结构的变形速度,从而形成类似于鱼儿在水中游动的复杂连续运动。

    “与传统的增材制造不同,我们的数字光4D打印方法可以同时打印多个设计的3D结构。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方法非常快,打印时间不到60秒,而且具有高度可扩展性。”——Kyungsuk Yum

    Yum博士于9月12 日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题为《Bio-inspired 3D structures with programmable morphologies and motions》的论文。

    德克萨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Stathis Meletis表示:该研究是数据驱动的典例,也是德克萨斯大学2020战略计划(Blod Solution|Global Impact)的主题之一。“Yum博士创建的可编程3D结构技术有望为生物机器人和组织工程开辟更多新的途径。该方法的应用速度和可扩展性使其成为未来研究和应用开发的独特工具。”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282236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揭示离子交联型水凝胶可控三维形变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1-22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杜学敏副研究员团队研发出一种离子交联型水凝胶,首次报道了通过生物兼容性离子(Na /Ca2 )触发水凝胶可控三维形变,并揭示了其内外反转三维可逆形变机制。相关研究结果以论文“Inside-Out 3D Reversible Ion-Triggered Shape-Morphing Hydrogels”(离子触发内外反转三维可逆形变水凝胶)在Science合作期刊Research上在线发表(Research, 2019, DOI: 10.1155/2019/6398296)。 【成果简介】 近年来,仿生可控三维形变材料在组织工程与人工器官等医学领域应用广泛,但传统材料要么欠缺可控形变能力,要么刺激调控手段面临安全性挑战,由此极大限制了传统生物材料医学应用。如何成功实现传统生物材料的可控三维形变,及采用生物相容性手段调控形变,仍是材料生物学应用面临的一大难题。 为解决该挑战,杜学敏研究团队基于前期在材料可控形变设计经验(Advanced Materials, 2017, 29, 1702231;Advanced Materials Technologies, 2017, 2, 1700120;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8, 28, 1801027),创新性地仿生自然中触之形变植物的构造原理,通过表面定向排列微阵列结构与自上而下的梯度交联设计结合,成功实现钙离子交联的海藻酸钠水凝胶可控三维形变。将所得螺旋形水凝胶置于0.1 M NaCl溶液中,发现三维螺旋形会逐渐变形为二维平面结构,最终结构进一步反转形成微通道朝外的反向三维螺旋结构。当反转形变后的三维螺旋结构重新浸泡在0.1 M CaCl2溶液中时,样品会恢复到微通道朝内的初始三维螺旋结构。非常有意思的是,将三维形变水凝胶置于NaCl与CaCl2的混合溶液中,通过调节溶液中Na /Ca2 浓度比例,还可成功“冻结”海藻酸钠水凝胶三维动态形变过程中的瞬态形状。而且,通过耦合多种不同取向微阵列结构,成功实现了类似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及自然界中各种复杂花的三维形状,还成功模拟了仿生花在离子溶液中动态绽放与闭合。
  • 《青岛大学隋坤艳教授团队《Science 》子刊:仿生捕蝇草智能水凝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23
    • 刺激响应水凝胶能够在外界刺激下(例如温度、pH、离子强度、光等)发生体积或形状变化,在组织工程、药物输送、软机器人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受限于溶剂较慢的扩散速度,刺激响应凝胶通常只能进行缓慢的形变,限制了其在工程中的应用范围。 受自然界中捕蝇草快速捕捉昆虫现象的启发(Snapping deformation),最近,青岛大学隋坤艳教授课题组通过结构设计合成了一种可转换的刺激响应凝胶材料。只需通过外界刺激控制能量的预存储与释放,所制备凝胶材料即可进行超快速的snap形变 (<1s)。通过控制能量存储的大小与位置,还可对snap形变的速度与位置进行控制,实现更为复杂的可编程形变。 数学推导结果表明,该凝胶能量转换能力来源于其预设的双梯度结构。该研究为刺激响应材料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有望拓展其在软体机器人、组织工程、活性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广度。 相关成果以“Dual-gradient enabled ultrafast biomimeticsnapping of hydrogel materials”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Science Advances》(2019, 5: eaav7174. DOI: 10.1126/sciadv.aav7174)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博士后范汶鑫和硕士研究生单彩云,通讯作者为复旦大学聂志鸿教授与青岛大学隋坤艳教授,青岛大学为论文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