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SL:深水地质灾害---阿加迪尔海底滑坡的形成时间和动力学过程被揭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10-17
  •         近日获悉,南海海洋所“海洋新构造与地质灾害”研究团队的李伟研究员与国际科学家合作,首次揭示了非洲西北部大陆边缘阿加迪尔海底滑坡的地貌特征、内部结构、形成时间及动力学过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上(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2821X18304023 )。
            据介绍,阿加迪尔海底滑坡位于阿加迪尔海底峡谷南部,影响面积多达 5500 平方千米,造成了 340 立方千米的海底滑坡沉积物。科研人员利用海底多波束测深和多道地震相结合的探测方法,成功揭示了阿加迪尔海底滑坡的地貌特征和内部结构。研究发现阿加迪尔海底滑坡形成于 14.2 万年,主要沿着两个不同深度的滑移面发生滑动,研究认为其形成的触发因素可能与断层活动和盐构造运动相关的地震有关。
            此外,此前学者普遍认为阿加迪尔海底峡谷区域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是造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摩洛哥浊积体系的主要原因,然而,本次研究发现阿加迪尔海底滑坡并没有演变为大规模的浊流事件,这一发现在摩洛哥浊积体系的沉积记录中得到佐证。该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海底滑坡的形成过程和动力学机制,而且对科学评估海底滑坡造成的深水地质灾害风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该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 “ 相关人才计划 ” 项目( Y8SL011001 )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17YFC1500401 )的联合资助。

相关报告
  • 《全国地质灾害通报2016》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赵晏强
    • 发布时间:2018-05-20
    • 2016 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 9710 起,其中滑坡 7403 起、崩塌 1484 起、泥石流 584 起、地面塌陷 221 起、地裂缝 12 起和地面沉降 6 起,分别占地质灾害总数的 76.2%、15.3%、6.0%、2.3%、0.1% 和 0.1%(图 1),共造成 370 人死亡、35 人失踪、209 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 31.7 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造成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有所增加,分别增加 18.1%、41.1% 和 27.3%。 全国 9710 起地质灾害中,自然因素引发的有 8937 起,占总数的 92.1% ;人为因素引发的有 773 起,占总数的 7.9%。自然因素主要为降雨等 ;人为因素主要为采矿和切坡等。
  • 《科学家揭示洋底高原的形成机制》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彭皓
    • 发布时间:2023-10-12
    •    近日,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林间团队与合作者,在全球第三大洋底高原——西太平洋沙茨基海隆的成因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揭示了地幔柱与洋中脊相互作用是其形成的主控因素。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并同步在该期刊发表成果研究简报。    洋底高原是海底大范围的地形隆起区,是大规模岩浆活动的产物,属于海洋里的大火成岩省,对地球气候演变、生物灭绝等事件具有重要影响。    “长期以来,有关洋底高原的成因机制一直存在争议。”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林间表示,其争议主要有两个观点:一是“地幔柱模型”认为洋底高原由起源于地幔深部的高温地幔柱引起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形成;二是“板块模型”则认为洋底高原是由板块扩张诱发的非均一地幔物质上涌减压熔融形成,无需明显温度异常。 西太平洋的沙茨基海隆,位于洋中脊的交汇点,是研究洋底高原成因机制的理想区域。研究人员深入分析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并进行定量地球动力学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地幔柱”与“板块扩张”相互作用才能解释研究区的观测现象。      结合沙茨基海隆的形成过程,研究人员揭示了洋底高原形成的两步曲模式。第一阶段,地幔柱头与周围地幔发生强烈混合,洋中脊处发生大规模岩浆活动,形成如海隆西南端的大塔穆火山。第二阶段,地幔柱尾与周围地幔的混合作用减弱,洋中脊处仍能形成较厚的洋壳,但岩浆成分与深部富集地幔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如海隆东北端的帕帕宁海岭,类似现象在地球上其他热点如冰岛、亚速尔和加拉帕戈斯也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