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r Res:保护人类细胞免受病毒感染的APOBEC3G竟可促进膀胱癌进化》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1-29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保护人类细胞免受病毒侵害的酶---胞苷脱氨酶APOBEC3G---可以通过导致癌细胞的无数突变来帮助推动癌症向更大的恶性程度进化。这一发现表明,这种酶可能是未来开发癌症治疗方法的一种潜在靶标。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Cancer Research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he cytidine deaminase APOBEC3G contributes to cancer mutagenesis and clonal evolution in bladder cancer”。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作者使用了一种膀胱癌的临床前模型来研究APOBEC3G在促进这种癌症方面的作用,并发现它大大增加了肿瘤细胞的突变数量,提高了膀胱肿瘤的遗传多样性并加速了死亡率。

    论文通讯作者、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细胞与发育生物学助理教授Bishoy M. Faltas博士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APOBEC3G是膀胱癌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被视为未来治疗策略的一种靶标。”

    APOBEC3酶家族能够通过化学方式修改一个胞嘧啶核苷酸(遗传密码中的字母“C”)来让RNA或DNA发生突变。这可能导致在该核苷酸位点出现错误的核苷酸。包括APOBEC3G在内的这些酶的正常作用是为了对抗像HIV这样的逆转录病毒:它们试图通过让病毒基因组中的胞嘧啶发生突变来阻止病毒复制。

    这些酶的内在危险性表明,必须有机制来防止它们伤害细胞的DNA。然而,从大约十年前开始,科学家们使用新的DNA测序技术开始在癌症背景下的细胞DNA中发现广泛的APOBEC3型突变。

    在2016年的一项对人类膀胱肿瘤样本的研究中,Faltas博士已发现,这些肿瘤中很高比例的突变与APOBEC3有关,而且这些突变似乎在帮助肿瘤逃避化疗的影响方面起作用。

    这样的发现指出了一种可能性,即癌症通常利用APOBEC3来突变它们的基因组。这可能有助于它们不仅获得癌症生长所需的所有突变,而且还能提高它们此后多样化和“进化”的能力,使得在免疫防御、药物治疗和其他不利因素的存在下,它们仍能进一步生长和扩散。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Faltas博士和他的团队,包括论文第一作者Weisi Liu博士,通过直接的因果关系实验,探讨了APOBEC3G在膀胱癌中的具体作用。

    APOBEC3G是一种在小鼠中没有发现的人类酶,因此研究小组敲除了小鼠中唯一的编码APOBEC3酶的基因,并用编码人类APOBEC3G的基因取代了它。这些作者观察到,当这些APOBEC3G小鼠暴露在一种促进膀胱癌的化学物中时,与小鼠APOBEC基因被敲除但未被替换的小鼠(53%患癌)相比,它们更容易患上这种类型的癌症(76%患癌)。此外,在为期30周的观察期间,所有小鼠APOBEC基因被敲除但未被替换的小鼠都存活了下来,而近三分之一的APOBEC3G小鼠则死于癌症。

    令他们吃惊的是,这些作者发现小鼠细胞中的APOBEC3G存在于细胞核中。在此之前,这种蛋白被认为只存在于细胞核之外。他们还发现,与小鼠APOBEC基因被敲除但未被替换的小鼠的肿瘤相比,APOBEC3G小鼠的膀胱肿瘤的突变数量大约是前者的两倍。

    确定了APOBEC3G的特定突变特征并在肿瘤基因组中进行了映射,这些作者发现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该酶在肿瘤中造成了更大的突变负荷和基因组多样性,这可能是APOBEC3G小鼠恶性程度和死亡率更高的原因。Liu博士说,“我们在这些肿瘤中观察到了由APOBEC3G引起的独特的突变特征,这与APOBEC3家族的其他成员引起的特征不同。”

    最后,这些作者在一种广泛使用的人类肿瘤DNA数据库---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中寻找APOBEC3G的突变特征,发现这些突变似乎在膀胱癌中很常见,并与更糟糕的治疗预后有关。

    Faltas博士说,“这些发现将为未来通过用药物靶向APOBEC3酶来限制或引导肿瘤进化的努力提供参考。”

    参考资料:

    Weisi Liu et al.The cytidine deaminase APOBEC3G contributes to cancer mutagenesis and clonal evolution in bladder cancer. Cancer Research, 2022, doi:10.1158/0008-5472.CAN-22-2912.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05fe55816c9.html
相关报告
  •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膀胱内柯萨奇病毒A21病毒靶向和抗肿瘤免疫的启动》

    • 来源专题:重大疾病防治
    • 编译者:梅梅
    • 发布时间:2019-07-11
    • 研究者对15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了患者在接受溶瘤病毒-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21)治疗时的安全性和耐受性,CVA21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常见感冒病毒,NMIBC通常好发于膀胱的组织内表面,其也是英国第十大常见的癌症,每年大约有10000人被诊断为这类癌症。 目前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存在一定的问题,临床医生会采用一种名为经尿道切除术的侵入性手段,但接受该手术患者的疾病复发率常常达到了50%-70%,而且在未来2-5年时间里,患者机体癌症的进展率能够达到10%-20%之间;而另外一种疗法—卡介苗免疫疗法则会给大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同时还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对疗法并不会产生反应。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在对患者进行预订手术切除肿瘤前一周通过膀胱导管向患者机体中注入CVA21,随后对术后组织样本进行分析后,研究者发现,病毒CVA21具有高度选择性,其仅能够靶向作用器官内部的癌变细胞,而对其它细胞则并没有损伤效应;研究者指出,这种病毒能够感染癌变细胞并在细胞内复制从而促进癌细胞破裂死亡,随后对采集自患者的尿液样本进行分析,研究者发现,一旦被病毒感染的癌细胞死亡后,“脱落”的病毒就会不断复制来攻击器官内更多的癌变细胞。 膀胱内的肿瘤中并不含有免疫细胞,这就保护了患者机体自身免疫系统消灭癌症的能力,有研究证据表明,基于CVA21的疗法会使得肿瘤组织发炎,从而就能使免疫细胞冲向癌症环境狙杀癌细胞。这些缺乏免疫细胞的肿瘤在免疫学上被称为“冷区域”(cold areas),然而CVA21疗法会促进机体发生炎症以及免疫细胞的刺激作用,从而制造一种免疫性“热区”(immunological heat),而“发热”的肿瘤似乎更容易被免疫系统所排斥。 在患者接受疗法治疗后,研究人员在大部分患者的肿瘤中都发现了病毒感染细胞死亡的痕迹,而且在其中一名患者机体中并未发现癌症的踪迹;研究者Hardev Pandha教授说道,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一种高度流行的疾病,患者常常需要侵入性且较为漫长的治疗计划,而且当前的疗法没有效果且会对一部分患者产生毒性副作用,因此目前患者迫切需要接受新型疗法。
  • 《irf3结合的lncRNA-ISIR可增强病毒感染和自身炎症中干扰素的产生》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11-25
    • 干扰素调节因子3 (IRF3)是启动许多免疫反应的重要转导因子。在这里,作者发现lncRNA-ISIR直接结合IRF3,促进其磷酸化、二聚和核易位,并增强靶基因的产生。体内lncRNA-ISIR缺陷导致IFN产生减少,病毒复制失控,死亡率增加。人类同源物AK131315也与IRF3结合并促进其激活。更重要的是,AK131315在狼疮患者中的表达与I型干扰素(IFN-I)水平和狼疮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机制上,在静息细胞中,IRF3与抑制蛋白Flightless-1 (Flightless-1)结合,使其保持不活动状态。在感染后,ifn -i诱导的lncRNA-ISIR在细胞质的dna结合区域与IRF3结合,并从IRF3上去除fli1 s的关联,从而促进IRF3的激活。该研究结果表明,ifn -i诱导的lncRNA-ISIR反馈通过消除免疫应答中抑制的Fli-1来增强IRF3的激活,揭示了一种lncrna介导的转录因子(TF)激活调节方法。 精心设计的先天免疫反应,尤其是 I 型干扰素 (IFN-I) 的适当诱导,在宿主防御多种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以及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入侵病毒的核酸组分可被宿主保守模式识别受体(PRRs)识别,包括维甲酸诱导基因I (RIG-I)、环型GMP-AMP合成酶(cGAS)、异质核蛋白A2/B1 (hnRNPA2B1)和toll样受体(TLRs)。 然后通过rig -i -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和TLR3-TIR结构域包含的适配器诱导b干扰素(TRIF)等信号适配器激活免疫信号级联,募集并激活tank结合激酶1 (TBK1),然后磷酸化转录因子(TF) IRF3。在磷酸化后,IRF3形成同源二聚体,随后转移到细胞核,与其他转录因子(如IRF7)合作,诱导ifn,主要是IFN-I和大量ifn刺激基因(ISGs),保护宿主免受病毒感染。在大多数细胞类型中,IRF3是构成性表达的,激活后会刺激IRF7的表达,而IRF7只在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和巨噬细胞中构成性表达。 IRF3作为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在免疫应答中产生IFN-I是必不可少的。IRF3功能障碍可引起免疫系统紊乱,包括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系统疾病、慢性感染性疾病等。到目前为止,已经揭示了多种不同水平的调节机制来调节IRF3的功能。有报道称,适配器MAVS、STING和TRIF的pLxIS基序磷酸化导致IRF3招募,从而使IRF3被TBK1磷酸化。 接下来,IRF3二聚并与GREBBP形成复合物,转运到细胞核。此外,IRF3可以被RACK1-PP2A复合物去磷酸化,然后在细胞质中恢复静息状态。虽然已经报道了许多IRF3相关蛋白,但抑制结合蛋白和IRF3 RNA结合调节IRF3激活仍然需要充分了解。 越来越多的长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被报道用于确定免疫发育和调节免疫应答,如在CD8 T细胞建立中lncRNA-Snhg1,在树突状细胞成熟中lnc-DC,以及在癌症免疫逃避中NKILA。lncrna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发挥其生物学功能。 考虑到IRF3上的dna结合域(DBD)的核酸结合潜力,作者假设可能存在与IRF3相互作用的lncRNA,参与调控抗病毒免疫应答。通过甲醛交联RNA免疫沉淀(FA-CLIP)和RNA测序,作者发现了一种未被描述的irf3结合的lncRNA,即lncRNA- isir,它是在病毒感染时诱导产生的,来源于基因间非编码基因。IRF3以单体形式与肌动蛋白重塑蛋白Fli-1结合,在未受刺激的细胞中保持沉默。 激活后,lncRNA-ISIR被IFN-I诱导,与IRF3结合,阻断其与抑制蛋白Fli-1的联系,促进IRF3磷酸化、二聚体化和核易位,从而增强体内外IRF3启动的免疫应答。该工作揭示了一种更有效的lncRNA作用模式,即直接与免疫应答TF结合并调节其活性。 参考文献 Junfang Xu et al. IRF3-binding lncRNA-ISIR strengthens interferon production in viral infection and autoinflammation. Cell Rep 2021 Nov 2;37(5):109926. doi: 10.1016/j.celrep.2021.10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