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海水与岩石反应对显生宙大气氧含量的重要调控作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4-15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实验室张运迎研究员团队在大气氧含量调控机制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团队提出,显生宙海水与岩石反应(水–岩反应)成因黄铁矿埋藏对大气氧含量具有重要调控作用,这一发现为理解地球宜居性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Chemical Geology《化学地质》。助理研究员苗秀全为第一作者,研究员张运迎为通讯作者,研究员孙珍、博士孙李恒和研究员黄瑞芳为共同作者。

    大气氧含量是影响地球宜居性的关键因素之一。黄铁矿埋藏过程能够产生氧气,是大气氧的净源。然而,既往研究仅计算了大洋沉积物中的黄铁矿埋藏通量,而忽略了埋藏于洋壳岩石中的水–岩成因黄铁矿,导致黄铁矿埋藏对显生宙大气氧含量调控作用强弱存在争议。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团队以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IODP U1502B钻孔蚀变玄武岩中的黄铁矿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原位主、微量元素以及硫(S)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发现,这些黄铁矿富集流体活动性与温度敏感元素(如Pb、MO和Co等),其δ34S值介于1.93–5.96 ‰之间,证实其为高温热化学硫酸盐还原成因,其中约22%的硫源于海水,其余硫来自洋壳岩石。

    本研究创新性采用新推导的S同位素质量平衡公式,首次计算了显生宙水–岩反应成因黄铁矿埋藏通量(FSRI-py = 7.23–14.9 × 1011摩尔/年),与沉积成因黄铁矿埋藏通量(FSED-py = 6.77–14.2 × 1011摩尔/年)相当。而且,显生宙黄铁矿埋藏的百万年产氧量为3.1–8.8×1018摩尔,相当于现今大气氧含量的8.3–23.7%。表明显生宙黄铁矿埋藏对大气氧含量变化起主导调控作用。该研究不仅确立了水–岩反应对大气氧的重要影响,更为理解地球氧气演变和宜居环境形成提供了全新视角。

    本研究由自然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KLMMR-2024-G0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C3100600,2024YFF0808200)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专项基金(SCSIO2023QY06)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Miao. X.Q.,Zhang,Y.Y.*,Sun,Z.,Sun,L.H.,Huang,R.F.,2025. Burial of seawater–rock interaction-derived pyrites in altered oceanic crust: Implication for Phanerozoic oceanic sulfur cycle. Chemical Geology,680,122701.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hemgeo.2025.122701.

  • 原文来源:https://scsio.cas.cn/news/kydt/202504/t20250414_7597974.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冷水珊瑚如何应对全球变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15
    • 热带珊瑚和冷水珊瑚会对环境(温度、盐度和pH值)的变化做出反应。德国不来梅大学海洋环境科学研究中心(MARUM)Rodrigo da Costa Portilho-Ramos 博士领导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探究了由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升高如何影响冷水珊瑚。为此,他们详细研究了这些珊瑚在过去2万年中对环境变化的反应。相关研究成果已于5月19日发表在《PLOS生物》(PLOS Biology)上。 冷水珊瑚,尤其是Lophelia pertusa,是复杂珊瑚礁结构的设计师。它们为深海生物的重要栖息地打下了基础,这些生物在该结构内得到庇护并获取食物。然而,珊瑚礁对变化的环境反应非常敏感。这些因素包括海水变暖、酸化、氧气含量下降和食物供应的变化。例如,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结果,这些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变化都会影响整个珊瑚礁的健康。因此,根据这项研究,了解这些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在未来更好更有效地保护它们。 Portilho-Ramos及其同事检查了北大西洋和地中海六个冷水珊瑚地点的沉积物,以确定可能引发冷水珊瑚死亡和随之而来的扩散的关键参数。这些沉积物中储存着能够洞悉过去环境状况的信息,从而帮助研究人员确定冷水珊瑚何时以及为何增殖。研究人员们指出,这些研究结果也揭示珊瑚如何应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该研究分析了过去2万年(自上一次冰期以来全球普遍变暖的时期)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的变化,并将它们与冷水珊瑚的出现进行了比较。 Portilho-Ramos强调,当食物供应或水中含氧量发生变化时,珊瑚就会消失或返回某个地区。冷水珊瑚以微小的浮游生物和其他由洋流输送的颗粒为食。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对冷水珊瑚的死亡率和增殖几乎没有影响。他们认为食物供应和氧气的可用性是决定冷水珊瑚生死的主要因素。目前还不清楚海洋酸化在长期内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因为这一参数没有古海洋学指标。 作为生态系统的“工程师”,冷水珊瑚对深海生物多样性热点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基于其对食物网和营养循环的重要作用,冷水珊瑚礁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为了在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下继续提供这些服务,该研究的结果为制定此类深海生态系统的知识管理战略奠定了重要基础。(刁何煜 编译)
  • 《 研究揭示叶绿体蛋白泛素化介导的光合作用调控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2-05
    •        光合作用通过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不仅提供地球上大多数生物的食物来源,而且释放氧气并控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全球碳中和的背景下,研究光合作用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叶绿体作为植物的关键细胞器,执行包括光合作用在内的核心代谢过程。叶绿体功能的建立和维持需要对其蛋白质稳态进行精确调节。然而,光合作用许多核心组分的调控机制目前未知。   近期研究发现的叶绿体蛋白降解途径——Chloroplast-associated Protein Degradation(CHLORAD),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调控叶绿体蛋白转运,改变叶绿体蛋白质稳态,介导植物的器官发育和抗逆境过程。在CHLORAD系统中,E3泛素连接酶SP1、通道蛋白SP2以及起到“分子马达”作用的CDC48分子伴侣蛋白,共同参与对叶绿体蛋白的泛素化修饰以及从叶绿体向细胞质的逆向转运过程,以便被细胞质中的蛋白酶体所降解。以往研究仅揭示了位于叶绿体外膜的TOC蛋白复合体成员可被CHLORAD降解。而多数叶绿体蛋白位于细胞器内部,CHLORAD是否可直接作用于这些内部的底物尚无证据。   11月17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凌祺桦研究组与英国牛津大学植物科学系教授Paul Jarvis研究组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Ubiquitination acts inside chloroplasts to directly regulate photosynthe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CHLORAD直接参与调控更广泛的叶绿体靶蛋白。这些靶蛋白包括一些叶绿体内部的蛋白(如内膜、基质和类囊体蛋白),表明CHLORAD对叶绿体的作用已延伸到细胞器的内部。这些蛋白涉及叶绿体功能的各领域,例如光合作用、脂质代谢、物质转运、逆境抗性等,显示该途径调控了比预期更广泛的目标蛋白,拓展了CHLORAD的生物学意义。   科研团队综合应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泛素化修饰组学、比较转录组学、脂质代谢组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等技术手段,系统性地揭示了叶绿体内部的许多蛋白(包括类囊体膜中的光系统I、II组分)存在泛素化修饰。研究发现许多由叶绿体基因组自身编码的相关蛋白发生了修饰,显示了泛素化修饰作用于叶绿体内部蛋白。研究进一步阐明了CHLORAD组分CDC48和SP2介导泛素化光系统蛋白(如PsaA、CP43)逆向转运和降解的新途径。该成果揭示了过去未发现的叶绿体内部蛋白降解途径以及调控光合作用的崭新模式。迄今为止,研究认为,位于叶绿体内部的蛋白主要由原核生物起源的蛋白酶(即FtsH、Deg、Clp等)在细胞器内部调节。然而,本研究发现CHLORAD系统可联合运用叶绿体和细胞质内的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协同调控光系统运作效率和叶绿体其他重要功能,如脂质代谢等。这一新途径在栽培植物的改良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可望为粮食安全和碳中和做出贡献。   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英国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BBSRC)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