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供应预期紧缺 甲醇四季度有望延续强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09-10
  •   在8月22日最高上探至3520元/吨后,甲醇主力1901合约便自高位小幅回调,9月5日收报3281元/吨,自3月27日低位以来累计上涨26.83%。分析人士指出,甲醇港口库存继续大幅走高,开工率回升导致价格高位回调,但四季度天然气供应预期紧缺,仍将支持后市价格表现。

      开工率上升

      “目前,港口库存处于年内高点,较前期继续上升,且部分进口货源到港,供应压力有所增加,影响短期心理预期。此外,中国重新提高人民币汇率,进口成本有所回落。”中财期货指出了当前甲醇市场高位回调的利空因素。

      东吴期货研究所能源化工品组李元申表示,供需面上,本周甲醇装置继续恢复,开工率回升至69.23%,下游MTO外采甲醇,盛虹复产。内外盘价差缩小,下游跟随涨价但对高价仍有抵触,港口继续累库7.08万吨,结合出货情况,可能是隐性库存显性化所致。

      据中财期货数据,截至8月30日,国内甲醇整体装置开工负荷为69.23%,环比增加2.68%,西北地区开工负荷为76.67%,环比增加1.5%。甲醇上周产量预估为98.5万吨,环比增加3.8万吨。

      中财期货指出,上周甲醇整体开工率上涨,主要是由于西北地区部分前期检修装置恢复运行。同时,山西、河北等地区也有部分装置恢复运行。此外,生产企业利润持续维持高位,因此预计企业生产动力较强。

      港口库存方面,上周甲醇港口库存继续大幅走高,截至8月30日,沿海库存共80.84万吨,较前周增加6.73万吨(9.1%)。中财期货认为,港口库存积累速度有所增加,其中华东港口库存增加5.58万吨至67.49万吨,主要是内地货源及进口货源涌入华东,华南小幅增加1.15万吨至13.35万吨。目前,整体沿海地区甲醇可流通货源预估在24.84万吨附近,较此前一周增加2.47万吨。

      四季度存涨价预期

      “中石化、中石油及中海油年内加快LNG接收站和天然气管网的互联互通,南气北上,陕京四线等工程将有效缓解冬季缺气情况,但供不因求局面仍未改变。因此,四季度天然气紧缺仍对甲醇形成较大利好。”兴业期货分析师杨帆表示。

      数据显示,2017年,天然气消费量237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3%;天然气进口量92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7.6%;天然气产量148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5%,对外依存度高达38%。

      展望后市,李元申认为,国际范围内中国甲醇价格仍偏低,国内短期供需偏松,但四季度涨价预期强烈,可逢低试多期货。

      中财期货指出,尽管目前沿海库存仍偏高,但现货表现较强,市场参与者对甲醇供需情况预期依然偏紧。且据与贸易商交流得知,9月计划进口量较前期下降,后续沿海库存或有下降可能,目前期价由于库存压力呈现弱势,但中期来看,1901合约仍有望偏强运行。

相关报告
  • 《四季度动力煤市场展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10-16
    • 结构性去产能与保供增量同步:2018年,供给侧改革主基调有所转变,煤炭行业从总量去产能转变为结构性去产能,“一刀切”现象有所好转,保供应同步提上主要议程,2018年预计去除落后产能1.8亿吨,但同时在优质产能释放上加快速度。预计全年理论新增产量在1.5亿吨左右,但是考虑到环保限产等影响因素的存在,实际新增产量约8000万吨左右,全年产量35.3亿吨左右,预计增速2.3%左右。   进口煤增量明显,补充作用越发突出:2018年,进口煤贸易一波三折,政策变动较大。总体上看,我国仍然将继续严格执行煤炭进口调控各项政策措施,加强进口煤质量监管,规范煤炭进口秩序;但是具体而言,为保证电力需求,稳定市场价格,在价格可控的范围内,对于直供电厂的进口可能会有一定的放松,预计2018年煤炭进口增速略有增长,维持在2.9亿吨左右。   实体需求稳定,煤炭消费稳中有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3%,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制造业总体保持平稳扩张态势。同时GDP与发电量数据良好,呈现稳步增长发展态势,实体需求较为稳定,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发展,市场支撑仍然较强。   供需矛盾有所缓和,高库存成为常态:从供需情况来看,供需缺口仍然存在,但是四季度伴随着优质产能释放与产量增加,供需情况略有好转,紧平衡格局有所缓和。在库存制度与“公转铁”升级影响下,上游过剩库存不断向下游转移,中下游长协保供叠加进口采购,使得高库存得以在中长期内成为常态。   一、供给端主基调有所转变   (一)结构性去产能与保供增量同步   2018年,供给侧改革主基调有所转变,煤炭行业从总量去产能转变为结构性去产能,“一刀切”现象有所好转,保供应同步提上主要议程,2018年预计去除落后产能1.8亿吨,但同时在优质产能释放上加快速度。   2018年截至7月底,已退出煤炭产能8000万吨左右,完成全年任务1.5亿吨的50%以上;全国30万吨以下的煤矿比2015年底减少2800多处,下降大概50%,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增加了200处左右,大型现代化煤矿已成全国煤炭生产的主体,行业供给质量和效率在大幅提升。   (二)产出弹性增大提高保供稳价能力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8月份,全国原煤产量2.97亿吨,同比增长4.2%,较7月份环比增加1510万吨,增长5.36%;1-8月份,全国原煤累计产量22.78亿吨,同比增长3.6%,增幅较7月份上涨0.2%。8月份原煤产量超预期回升,增速回归上升通道,不仅扭转市场对原煤产量的继续收缩预期,而且体现出坑口产出弹性较大、保供能力可控性较强的特点。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8月份,国有重点煤矿原煤产量1.52亿吨,同比增加565万吨,增速较7月份增长2个百分点;1-8月国有重点煤矿累积原煤产量12.18亿吨,同比去年增加4300万吨,增幅3.7%,产出增速回归快速上升通道。   根据能源局公告,2017年底各类合法产能约43.6亿吨,合法在产煤矿3907处,产能总计33.36亿吨,为当前可安全释放的产能;在建产能10.19亿吨,其中已建成、进入联合试运转的煤矿230处,产能3.57亿吨。考虑到已进入联合试运转的产能其实已经开始投产,所以这一块可以和在产产能算一起,即2018年实际在产产能36.93亿吨。   2018年,预计全年理论新增产量在1.5亿吨左右,但是考虑到环保限产等影响因素的存在,实际新增产量约8000万吨左右,全年产量35.3亿吨左右,预计增速2.3%左右。   (三)进口增量明显,总量或有突破   近两年国内进口煤量的增速较快。2016年起开始执行的供给侧改革,煤炭内产供给出现大幅度下滑,供应有限而下游需求仍有增长,煤炭行业供需格局持续紧张,进口煤的补充作用更加突出。2017年进口总量达到2.71亿吨,同比增加6.1%,占国内产量7.9%;2018延续增长势头,1-8月进口总量2.04亿吨,同比增加14.6%。   但是,进口贸易仍旧是一波三折。4月13日,进口煤限制政策重启,一类口岸也被加到限制行列,导致煤炭4月进口量同比大幅下降10.1%;6月份,为迎接“迎峰度夏”的煤炭旺季,进口政策有所放松,七八两月超量进口,均达到2900万吨左右,在7月份内产下降的背景下,进口大增体现的补充作用越发突出。   2018年,总体上看,我国仍然将继续严格执行煤炭进口调控各项政策措施,加强进口煤质量监管,规范煤炭进口秩序;但是具体而言,为保证电力需求,稳定市场价格,在价格可控的范围内,对于直供电厂的进口可能会有一定的放松,预计2018年煤炭进口增速略有增长,维持在2.9亿吨左右,但是不排除配额收紧、维持总量控制的可能。   二、运输运力潜能有待发挥   (一)“公转铁”政策升级,铁路发运不断增加   2018年5月,生态环境部提出,2018年9月底前,山东、长三角地区沿海港口煤炭集疏港运输全部改由铁路,2019年底前,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地区沿海港口的矿石、钢铁、焦炭等大宗货物全部改由铁路运输,禁止汽运集疏港。该项措施标志着禁汽运煤政策继续升级。   随着政策升级以及保供力度的加大,我国煤炭铁路运量经过了连续三年的负增长后,在2017年迎来了货运量的大幅回升。截至2017年底,全国煤炭铁路发运量21.55亿吨,同比增长达到13.42%;而2018年1-7月,累积发运量达到13.7亿吨,同比增幅连续三个月超过10%。预计2018年煤炭铁路运量超过23亿吨乃至达到近年来历史高点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二)运力仍旧紧张,潜能有待发挥   2018年4月,中国铁路总公司重新修订了国家铁路货物发送量年计划,其中,煤炭同比增加1.5亿吨、增长10.1%。计划新增的1.5亿吨煤炭运力,大约有1亿吨落在“三西”地区外运通道上,而铁路外运的部分陆路通道运输能力已基本饱和,新增运力压力基本由大秦线、朔黄线、蒙冀线和瓦日线这四条主线承担,四条主线新增运力的任务分配大致如下:大秦线2000万吨、蒙冀线3000万吨、朔黄线2000万吨、瓦日线3000万吨。   大秦线,最高运能4.5亿吨,2017年发运量达到4.3亿吨,2018年增长空间为2000万吨,基本可以完成铁总分配任务。   张唐铁路,即蒙冀线,设计运能2亿吨,2015年底通车,由于通车运营时间较短,2017年仅完成煤炭发运5000万吨。根据年初铁总安排,重点挖掘大秦、蒙冀、瓦日等线路运输能力,增开万吨级货运列车,预计今年该线路可释放运力增加2700万吨以上,尚欠缺运力300万吨左右。   朔黄线,设计运能为近期3.5亿吨,远期4.5亿吨,2017年完成货物发运量3亿吨,其中煤炭发运量2.9亿吨,按照铁总年初安排,2018年通过增加车皮,有望增加运力1500万吨左右,尚欠缺运力500万吨左右。   晋中南铁路,即瓦日线,设计运能2亿吨,2014年底通车,2017年完成发运2800万吨,计划2018年发运量3600万吨,按照铁总安排,2018年通过增加大列、疏通线路等措施,预计可达到4000万吨以上运力,即新增运力在1200万吨左右,缺口最大,预计将达到1800万吨。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西煤东运”四条主流线路除了大秦线之外,其他三条线路均难以在2018年有效完成分配任务,运力缺口不低于2500万吨。而放眼未来到2020年,铁路运力有效挖掘方向与关注点仍在“西煤东运”的蒙冀线与瓦日线上,两条线路设计运能达到4亿吨,当前使用不足8000万吨,2018年新增车皮,运力仍难以达到1.2亿吨,不足设计运能的30%。   随着煤炭产能集中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公转铁”进程加快,铁路运力瓶颈仍将成为影响煤炭市场的重要因素。同时鉴于去年冬季春节前夕铁路客运流量增加,挤压货运流量空间,2018年“迎峰度冬”旺季补库行情将有所提前,传统淡旺季观念有所转变。   三、电煤消费需求仍有期待   (一)社会用电旺盛,火力发电仍居首要地位   2018年以来,社会用电需求旺盛,8月份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8.8%,城乡居民用电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贡献率不断增加,社会用电同比全年有望超过中电联预估的5.5%的水平。但是分项来看,工业用电增速有所放缓,这与国内经济形势不佳、制造业发展动力不足有关。   从发电来看,火力发电依旧占据主要地位,七八月份,南方雨季降雨量充足,水电站出库量加大,三峡大坝水力持续处于满发状态,对火电替代作用明显,但是七八两月份,火电发电占比仍高于71%以上,八月用电高峰比例环比增长1个百分点,火力发电仍然居于发电首要地位。   (二)增速略有放缓,消费稳中有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3%,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制造业总体保持平稳扩张态势。同时GDP与发电量数据良好,呈现稳步增长发展态势,实体需求较为稳定,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发展,市场支撑仍然较强。   数据显示,2018年1-6月,全国商品煤消费量19.4亿吨,同比上升3.8%;其中电力耗煤7.2亿吨,上升9.3%。预计2018年全年商品煤消费量在39亿吨左右,增速在1.6-1.8%左右,即下半年商品煤消费量预计在19.6亿吨左右。   四、上下游库存两极分化   2017年底2018年初,发改委推出《关于建立健全煤炭最低库存和最高库存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即为业界所传库存制度,主产地库存控制在可调节范围内,下游库存保持在稳定区间,该制度的实施在2018年二季度以后初显成效,对于抑制旺季煤价暴涨、淡季煤价暴跌起到重要作用。   2018年一季度以来,产地增产保供,铁路批车量增加,春节前后10天内,库存增加到1300万吨以上,之后保障措施力度不减,同时进口煤政策定向放松,下游库存一直保持高位,截至9月中旬,沿海六大电厂库存仍居于1500万吨左右,港口库存2400万吨左右,同比去年均高出500万吨以上。   而上游来看,由于2017年冬季“煤荒”事件影响以及“公转铁”、坑口环保等政策影响,铁路发运力度不断加大,产地库存不断向下游转移,库存量连续居于历史低位,同比去年降幅达到20%左右,上下游库存两极分化现象明显。   五、供需分析与市场特点   (一)供需矛盾有所放缓,高库存限制波动空间   2018年1-8月,煤炭总供给24.82亿吨,总需求25.98亿吨,缺口约1.16亿吨;2018年全年,预计煤炭总供给38.2亿吨,总需求39亿吨,下半年缺口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对2018年四季度煤炭市场走势,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   供需矛盾仍在,紧平衡格局有所缓和。从供需情况来看,供需缺口仍然存在,但是2018年四季度伴随着优质产能释放与产量增加,供需情况略有好转,紧平衡格局有所缓和。   季节性规律依旧存在,价格呈现领先特征。电煤需求的季节性特点决定了市场的基本规律,价格跟随季节性变化的特点依旧存在,但采购补库节奏领先于实际季节性需求,价格呈现领先实际需求变化的特征。   库存制度初见成效,高库存成为常态。库存制度与“公转铁”升级影响下,上游过剩库存不断向下游转移,中下游长协保供叠加进口采购,使得高库存得以在中长期内成为常态。   (二)“双轨制”影响明显,价格中枢稳步上移   动力煤现货价格中枢继续上移。2017年,煤炭现货价格中枢在640元/吨左右,2018年,紧平衡格局虽可能有所缓和,但阶段性供需紧平衡格局难以改变,2018年煤价中枢上移存在较大可能性,预计中枢区间在640-660元/吨。   长协煤与市场煤价差长期存在。大型煤企年度合同比重提高将挤占市场煤运力,增加市场煤物流成本,“双轨制”价格体系影响下,价差仍然长期存在,并在供需矛盾有所缓和的情况下,存在缩小的可能。
  • 《流感疫苗出现紧缺 四季度或迎批签高峰》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10-29
    • 受部分厂家意外退出生产等因素影响,国内流感疫苗供应吃紧。10月25日,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流感疫苗出现供不应求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一方面,今年以来相关部门加强疫情控制,对流感疫苗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行业排名靠前的两家企业退出生产,影响了供应量。考虑到流感疫苗接种高峰期在11月份左右,预计四季度流感疫苗将供不应求,明年下半年或有所缓解。 流感疫苗紧俏 10月25日,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北京市疾控中心获悉,北京市的流感疫苗从10月22日开始接种,但库存疫苗已经用完,需要在11月中旬电话询问是否有可接种疫苗。此外,北京市可以选择的流感疫苗为三价和四价两种。其中,四价为2018年年中获批上市,目前只有华兰生物生产的品种。业内人士指出,今年北京市中小学生和60岁以上老人免费接种的流感疫苗,而供应量可能只有往年的三分之一。 据介绍,三价疫苗对甲型的H1N1、甲型H3N2以及乙型的BV系流感病毒都具有防护作用;而四价流感疫苗能覆盖更多的流感流行型别。华兰生物的四价流感疫苗于9月份首次获得批签发,截至目前批签发总量为126.99万支。长生生物停产后,今年公司或独享四价流感疫苗市场。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披露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流感疫苗批签发总量为735万支,较去年同期的1457万支同比下滑近50%,相较于往年年均3000万支批签发量,供需缺口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往年流感疫苗供应主力在2018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产或停产。截至10月21日,华兰生物批签发553.66万支,长春所批签发348.9万支,雅立峰为143.76万支,巴斯德为120.29万支,国光生物为38.49万支,中逸安科为12.68万支。另外,长春长生、北京科兴、上海所没有批签发的流感疫苗。 在上述企业中,华兰生物为A股公司,长春长生为ST长生的子公司。中逸安科为新三板公司,但目前已经终止挂牌。而ST长生面临退市风险。 部分企业退出 流感疫苗供应量紧张,一个重要原因是疫苗主力生产企业退出生产。 10月16日,长春长生因“疫苗事件”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出行政处罚。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吊销其《药品生产许可证》;没收违法生产的疫苗、违法所得18.9亿元,处违法生产、销售货值金额三倍罚款72.1亿元,罚没款共计91亿元。 此前,长春长生以三价流感疫苗为主,市场占有率为15%左右(以2017年批签量计),其退出生产给供给端带来了缺口。 此外,北京科兴在行业内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众多疫苗产品均具有较高的盈利能力。北京科兴一位人士告诉记者,今年4月份,北京科兴曾因人为多次强行切断公司三座生产楼和物料库房电源,导致正在进行生产的甲肝和流感原液生产中断。北京科兴报废了220万人份流感疫苗、350万支甲肝灭活疫苗的原液及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生产的菌种,并于5月起暂停了甲肝灭活疫苗和流感疫苗的生产。这使得2018年-2019年流感季节北京科兴将无法供应流感疫苗。 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中生集团上海所今年流感疫苗批签量为零,而其他生产厂商批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明年或有所缓解 联讯证券医药分析师李志新表示,从当前市场三价和四价流感疫苗的批签发情况来看,还未达到去年同期的一半,可见市场供应量比较紧张。展望明年,如果华兰生物的生产能力有所提高,市场供应量会有所好转。华兰生物在扩展生产线,如果其一年的生产能力能达到3000万剂,将基本弥补当前的市场缺口。 10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流行性感冒防控工作的通知》,并指出为进一步加强流感防控工作,有效应对疫情,制定了《全国流行性感冒防控方案(试行)》,对今冬明春流感防控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市场预测,安徽、江苏、山东等地有望紧急补充招标采购二类疫苗。 从需求角度看,李志新指出,二类流感疫苗在国内接种率较低。由于去年流感爆发,可能会推动消费者尽早接种。“流感疫苗的生产销售高峰期通常在上一年的下半年。因此,今年生产紧缺可能导致明年初供应紧张,市场供应缓解可能要到明年下半年。另外,近年来三价苗流感苗接种率下滑,导致每年的批件发量下滑,2016年达到低点,去年有所上升。” 广发证券指出,考虑到流感疫苗接种高峰期在11月份左右,预计四季度流感疫苗将呈现供不应求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