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研究团队为开发“蓝色能源”提供新路径》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3-13
  • 3月12日,从黑龙江大学获悉,该校研究团队在“能带结构匹配的半导体纳流体用于光—电—离子介导的超高渗透能转换”方面取得最新成果,提供了一种开发“蓝色能源”的新路径。相关研究成果于日前刊发在国际学术期刊《先进功能材料》上。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加剧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新型清洁能源的探索与利用已成为当前科研领域亟待解决的核心议题。在海洋与淡水交汇的独特生态环境中,盐差能作为一种蕴藏量巨大、环境友好且可持续利用的能源形式,开发潜力巨大,被誉为“蓝色能源”。反向电渗析技术作为一种前沿转换技术,能够将盐差能直接且高效地转换为电能,该技术核心组件在于高性能离子选择性膜材料。然而,传统离子选择性膜材料因离子传输阻力显著、能量转换效率低下等固有缺陷,严重阻碍输出功率密度进一步提升,进而难以满足实际应用中对于高效、稳定能源输出迫切需求。

    针对这一难题,研究团队依托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功设计并制备了基于能带结构匹配的二维半导体纳米片纳流体器件,该器件展现出Ⅱ型异质结结构特征。其独特的非对称通道结构以及优化的表面电荷分布策略,显著降低了浓差极化效应的影响。同时,研究通过构建高效的半导体异质结,实现连续的电子—空穴对分离,进而产生内建电场,有效减缓跨膜电势的降低,促进“光—电—离子”转换过程连续性。在光照条件下,该器件在等渗溶液中展现出2.55μAcm?2光电流输出性能,有效利用光能促进离子跨膜传输。尤为重要的是,该器件盐差转换输出功率密度达到890Wm?2。这一创新设计为实现光能、渗透能等清洁能源综合高效利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 原文来源:https://www.cnenergynews.cn/kejizhuangbei/2025/03/13/detail_20250313204127.html
相关报告
  • 《“煤改霄”开辟清洁能源新路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10-24
    • “‘煤改霄’技术即将在沙洋县进行锅炉应用,预计本月点火启动。”10月13日,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肖波教授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此前,一台“霄”锅炉在深圳稳定运行一年半以上,是“煤改霄”可望替代“煤改气”的重要应用突破。   工业革命以来,只有化石燃料能够燃烧到工业经济需要的高温。秸秆、木材等生物质的露天焚烧,只能产生六七百摄氏度的温度。2002年开始,肖波教授团队开始研发生物质燃料高温燃烧技术。他们发明了将生物质微米化的破碎装置,将生物质燃料粉碎成直径小于250微米的粉体,利用粉尘爆炸原理实现高温高效燃烧,温度可达1450℃。团队将微米化的生物质燃料命名为“霄”。   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坪地镇的好味佳食品公司,去年2月对一台每小时产生2吨蒸汽的锅炉进行“煤改霄”。好味佳公司董事长唐焕城说,企业之前也考虑过“煤改气”,因地处山区尚未覆盖天然气管网,专门铺设管网至少得投入数百万元。使用“霄”燃料一年多来,仅投入20多万元改造锅炉且运转稳定,“成本更低,操作方便,效果与烧天然气差不多”。   “煤改气”是我国实施清洁能源的重要举措,去年冬季因大规模推广应用等原因,部分地区出现“气荒”。一些受访专家表示,微米化生物质燃料“霄”的成功研制与稳定运行,为我国在“煤改气”“煤改电”之外,提供了清洁能源替代的经济可靠方案。   今年5月以来,湖北、广东两省相关部门密集调研了“煤改霄”技术,探索其产业化应用方向。在省委省政府重视下,“煤改霄”技术即将在我省沙洋县的海源建材有限公司进行每小时产生4吨蒸汽的工业锅炉应用,预计本月点火启动。“霄”燃料将由湖北鼎顺生物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配套供给。   肖波表示,“霄”技术产生在湖北,期待能进一步推广应用,为湖北清洁能源、绿色发展探索新路径。
  • 《韩国标准科学研究院(KRISS)研究团队开发出量子级精度的长度测量系统》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7-16
    • 近日,韩国标准科学研究院(KRISS)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具备量子物理学极限精度的长度测量系统。该系统不仅具备世界最高水平的精度,还能在户外环境中便捷运行,有望成为下一代长度测量的"基准"。 目前最精确的长度测量设备是作为1米(m)基准的"长度测量标准器"。由KRISS等世界各国计量标准代表机构运营的长度测量标准器,采用短波长激光干涉仪进行长度测量。短波长激光如同刻度密集的尺子,其波长分布极其均匀,可实现1~10纳米(纳米,十亿分之一米)级别的高精度测量。注:干涉仪(Interferometer):通过分析两束光相遇时产生的干涉图案(即两束光路径的相对变化),来精确测量目标物体距离或位移的装置。 然而,长度测量标准器的单次测量范围极为有限。这是由于短波长激光的光谱范围较窄所致——好比刻度密集却总长很短的尺子。若要测量超出激光波长范围的长度,就必须反复进行多次测量并累加结果。这不仅导致测量耗时冗长,还需配备稳定移动干涉仪的装置,存在显著的时空局限性。 相比之下,绝对长度测量系统虽精度稍逊,却能实现长距离单次测量。该系统通常从基准点向目标发射光脉冲,通过计算光波往返时间确定长度。其测量方式相对简单,设备可小型化,并能快速完成远距离测量,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现场。但现有绝对长度测量系统的精度极限仅为微米级(微米,百万分之一米),原因在于以现有技术难以将光传播时间测量精度提升至特定极限值以下。 KRISS长度形状测量团队成功利用"光学频率梳干涉仪",将绝对长度测量系统的精度提升至长度测量标准器的水平。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将光学频率梳干涉仪应用于绝对长度测量系统。光学频率梳如同钢琴键盘般,由数千个等间距频率的光束组成。与传统干涉仪光源不同,光学频率梳兼具宽波长范围和高度均匀的波长分布特性,既能实现长距离单次测量,又能保证超高精度。 研究团队开发的"基于光学频率梳光谱干涉仪的绝对长度测量系统",兼具长度测量标准器的精度与绝对长度测量系统的便捷性。该系统精度达0.34纳米,不仅是现有设备的最高水平,更达到了量子物理学允许的极限精度。其25微秒(微秒,百万分之一秒)的测量速度,使系统具备足以在户外环境快速运行的便携性,有望显著提升韩国高端工业领域的长度测量精度水平。 研究团队计划持续推进后续研究,包括评估设备的测量不确定度、持续改进性能等,以期将本次开发的系统认证为下一代长度测量标准器。 KRISS长度形状测量组首席研究员表示:"AI半导体、量子技术等未来产业的竞争力,取决于能否精确测量和控制纳米级距离。此次成果将成为韩国跃升为下一代长度标准制定领军国家的重要契机。" 本次研究成果获得KRISS基础研究项目的支持,并已发表于光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Laser & Photonics Reviews》(影响因子:10.0)六月刊(DOI:10.1002/lpor.20240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