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治疗后的细菌因素与复发》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 蒋君
  • 发布时间:2019-01-22
  • Colangeli等人在8月30日报道:利福平和异烟肼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越高,治疗失败和结核病复发的风险就越高。研究人员认为临界浓度可能不适合所有患者,标准剂量也不适用于所有患者

    大多数抗结核药物具有浓度依赖性活性(以浓度-时间曲线下的血清游离药物面积[fAUC]与MIC的比率表示)。难以进入感染部位,血浆浓度可作为实际替代品。抗结核药物中fAUC与MIC的比例变化很大。具有较高MIC的分离物和具有较低血浆浓度的患者表明需要较高的药物剂量。

    作为猜测的替代方案,治疗药物监测可能有助于指导药物剂量。在一项研究中,Alkabab等人研究发现,治疗药物监测减少了糖尿病和肺结核患者的培养转化时间。在某些情况下,4个月的治疗方案可能是可行的,药物暴露量更高。我们希望世界卫生组织能够提供关于MIC和治疗药物监测的进一步指导。我们怀疑,治疗药物监测的费用将被更有效和更短的治疗时间所带来的成本降低所抵消。对结核病患者治疗中涉及的重要变量有更准确的认识,这将有助于改善这些患者的预后。

相关报告
  • 《一种能够更为快速地清除狨猴腔洞性病灶内细菌的灭菌性结核病治疗方案研究》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5-08-31
    • 缩短漫长的治疗时间成为当前抗结核药物研发工作的一个主要目标。目前普通的狨猴模型常被用于人类疾病病理方面的研究,但对于结核复发率以及治疗方案检测方面的研究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基于此,来自NIAID、新泽西医学院、匹兹堡大学医学院以及开普敦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展了一项研究,主要是以受到结核杆菌感染的猕猴模型为治疗对象,比较两种在人体临床试验中常见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的疾病复发率,其相关成果于2015年5月4日发表在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上。 研究涉及的两种治疗方案分别为标准的四种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联合方案(HRZE)以及异烟肼与链霉素联合用药方案,其中前者的疾病复发率非常低,而后者的则较高。CT检查发现在最初的2周里,灭菌效果更好的治疗方案能够显著降低肺部病灶的容积(P =0.035);PET检查发现在最初的2周里,灭菌效果更好的治疗方案能够显著减少对[18F]-2-氟-2-脱氧葡萄糖的摄取(P =0.049)。此外,经过6周治疗后发现两种方案中肉芽肿细菌载荷量的下降程度相似,但HRZE方案中腔洞性病灶内细菌载荷量的下降程度更大(P=0.009)。 上述发现结合人类空洞性疾病与结核复发率间的关系表明,四种药物联合方案的疾病复发率更低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它的疾病容积分辨率更高,二是对腔洞性病灶的灭菌效果更好。然而,还需要从与疾病复发率相关的试验中提取确切的数据来支持上述结论。
  • 《结核病的治疗:过去、现在和未来》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4-12-18
    • 近日,美国国立犹太医学研究中心的M.D. Iseman在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上撰文回顾了有关结核病治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其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结核病治疗领域的主要里程碑性事件包括:1944年发现了两种有效药物——链霉素和对氨基水杨酸;1952年意外发现能够确保治愈率的“三联疗法”(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和异烟肼);异烟肼和利福平能将结核病治疗时间从18个月降低至9个月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公认;上世纪80年代观察到在上述药物的基础上添加吡嗪酰胺可将治愈时间缩短至6个月。 为了打击违规行为,一周两到三次的间歇性治疗方案已被证明可以用于治愈更为严重的结核病,且仅有62至78名患者的治疗时间超过了26周。 然而,对于资源贫乏的国家来说,上述治疗方案的治疗周期还不够短,治疗过程还不够方便。因此,耐药菌株的出现威胁到了印度、中国、俄罗斯及前苏联等国家对结核病的控制。基于此,有必要开发新药物来缩短治疗时长、增加间歇疗法的给药间隔以及替换已产生细菌耐受性的药物。此外,还需要着重考虑其它一些注意事项,例如为艾滋病人制定最佳治疗方案、考虑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人群的药物相互作用问题等。 总而言之,结核病治疗的炼金术士梦想应该是:通过调节免疫应答来缩短治疗时间和/或克服药物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