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Nanotechnology】新型快离子导电电解质可提高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稳定性》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 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4-12-23
  • 可充电锂金属和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历史以及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预测。图片来源:Li等人全固态锂金属电池(LMB)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储能解决方案,它结合了锂金属阳极和固态电解质(SSE),而不是传统锂电池中的液体。与锂离子电池(LIBS)相比,固态LMB可以表现出明显更高的能量密度。

    加拿大西部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和其他机构的研究人员最近设计出一种新型富空位超离子导电β-Li3N固态电解质。 主要目标是为全固态 LMB 开发锂稳定的超离子导电 SSE,尤其是针对它们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电动汽车市场正在经历快速增长,但主要限制因素仍然是每次充电的行驶里程较短,仅为 300-400 英里,这主要是由于传统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有限(约 300 Wh/kg)。 全固态锂金属电池是应对这一挑战的一个很有前景的解决方案,因为它有可能实现高达 500 Wh/kg 的能量密度,从而将每次充电的行驶里程延长到 600 英里以上。

     这种富空位的 β-Li3N SSE 在 25 °C 时的离子电导率高达 2.14 × 10-3 S cm-1,几乎超过了所有已报道的氮化物基 SSE。 通过空位引发的活化能降低和移动锂离子群增加,揭示了锂离子和氮空位介导的快速锂离子迁移机制。 使用富空位 β-Li3N 的全固态锂对称电池在临界电流密度高达 45 mA cm-2、容量高达 7.5 mAh cm-2 以及超过 2,000 次循环的超稳定锂剥离和电镀过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富空位 β-Li3N 的高锂兼容性机制被揭示为对锂金属的内在稳定性。 此外,β-Li3N 通过形成保护表面而具有优异的空气稳定性。 使用富空位的 β-Li3N 作为 SSE 夹层以及锂钴氧化物(LCO)和富镍 LiNi0.83Co0.11Mn0.06O2 (NCM83) 正极的全固态锂金属电池表现出卓越的电池性能。 LCO 在 1.0 C 下循环 5,000 次后,容量保持率为 82.05%,达到 95.2 mAh g-1;NCM83 在 1.0 C 下循环 3,500 次后,容量保持率为 92.5%,达到 153.6 mAh g-1。 利用富含空位的 β-Li3N SSE 和 NCM83 正极,全固态锂金属电池成功实现了高达 5.0 C 的轻度快速充放电,并保留了 60.47% 的容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电池表现出较高的单体容量,紧凑型颗粒电池的单体容量约为 5.0 mAh cm-2,全固态锂金属袋电池的单体容量约为 2.2 mAh cm-2。

    原文链接: Weihan Li et al, Superionic conducting vacancy-rich β-Li3N electrolyte for stable cycling of all-solid-stat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24). DOI: 10.1038/s41565-024-01813-z

  • 原文来源:https://phys.org/news/2024-12-superionic-electrolyte-stability-solid-state.html
相关报告
  •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工程师开发用于高性能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先进固态电解质》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4-07-22
    •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最近为锂金属电池(LMB)开发出新一代固态电解质(SSE),可大大提高安全性和性能。 这一发现有助于推动电动汽车、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网等电池应用领域的储能技术发展。 与传统的液态电解质 LMB 相比,全固态 LMB 通过用固态电解质取代易燃的有机溶剂电解质,并抑制树枝状生长这一有害现象,从而提高了安全性和能量密度。 它们为储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香港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系助理教授 Kim Yoonseob 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策略,将一类多孔的离子共聚物(Li+)结合起来。 这种新型 iCOF/PIL 复合 SSE 在室温下具有优异的离子电导率(高达 1.50 x 10-3 S cm-1)和锂离子传输能力(大于 0.80)。 通过实验和计算相结合的研究,研究小组发现 PIL、双(三氟甲烷磺酰基)亚胺锂(LiTFSI)和 iCOFs 之间建立的共配位和竞争配位机制能够在限制 TFSI- 移动的同时实现 Li+ 的快速传输。 利用这种先进的 SSE,研究小组进一步制造出了由复合 SSE 和 LiFePO4 复合阴极组成的 LMB 全电池,并发现它在 1C 和室温条件下的初始放电容量为 141.5 mAh g-1,在 800 次循环中的容量保持率高达 87%。 它释放了 iCOFs 在电化学储能设备中的巨大潜力,为全固态 LMB 在电动汽车、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网等各种应用中的广泛采用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项研究由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韩国汉阳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论文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上。 原文链接: Jun Huang et al, High‐Performance All‐Solid‐Stat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Enabled by Ionic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Composite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4). DOI: 10.1002/aenm.202400762
  • 《新型固态锂金属有机电池研发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7-21
    • 由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高理论容量,以固态电解质来代替液态电解液的固态锂金属电池研发备受关注,因而固态电解质的开发也显得尤为重要。记者17日从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获悉,该院郭洪教授团队近期在新型固态锂金属有机电池研发上取得了最新进展,国际期刊《碳能源》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以往的研究、生产主要集中在硫化物、卤化物、氧化物等无机类电解质,然而这些固态电解质存在刚性及对空气敏感等缺点,影响电池的界面稳定性和循环与倍率性能。   近年来,有机聚合物电解质具有柔性易成膜等优势而逐渐引起重视,而共价有机框架材料是一类比较具有应用前景的单离子固态电解质的载体,但需要研究者深入研究活性位点数量和骨架结构对锂离子电导率、迁移数及电池性能的影响规律。   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此前的研究基础,郭洪教授团队设计并制备出三种羧酸锂调控的共价有机框架单锂离子导体材料。他们从不同骨架结构和活性位点数量对锂离子电导率、迁移数的影响,结合理论计算的方式,深入研究了三种材料的静电势分布,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分析锂离子迁移路径和能垒的差异。   随后,研究团队组装了以锂金属为负极,有机小分子环己六酮为正极,所构筑的单离子导体为固态电解质的准固态电池。经过性能测试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单离子导体可以有效抑制锂枝晶生长,准固态电池可以解决有机小分子正极材料在电解液中的溶解,这种策略为构筑高效准固态锂金属有机电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