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90%以上的海上浮油源自人类活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7-01
  • 由中美两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绘制了海洋慢性油污的全球地图,发现超90%的浮油源自人类活动,这一比例远高于之前的估算,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该研究对以往关于海洋石油污染调查进行了更新,以前的调查估计,海洋中大约50%的石油污染来自人类活动,50%来自自然来源。研究人员表示,这次调查结果令人信服的地方在于,检测到浮油的频率是如此之高,这些浮油来自小规模排放物、船舶、管道、海底渗漏等自然来源,以及工业或人口产生含有浮油径流的地区。
    浮油是海洋表面微观上很薄的一层油。海上大规模的石油泄漏是导致浮油的主要原因,但人类活动和自然来源也会广泛和持续地产生浮油。这些短暂的石油斑块不断地被风和洋流移动,而海浪又将它们分开,使得调查具有挑战性。为了找到并分析这些图像,研究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对2014年至2019年间收集的56万多幅卫星雷达图像进行了检查,以确定慢性石油污染的位置、范围和可能的来源。即使是极少量的石油也会对构成海洋食物系统基础的浮游生物产生巨大影响。其他海洋动物(如鲸鱼和海龟)在浮出水面呼吸时接触到石油,也会受到伤害。卫星技术提供了一种更好地监测海洋石油污染的方法,尤其是在人类难以监视的水域。一个全球化图景可以帮助集中监管和执法,以减少石油污染。
    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浮油发生在海岸附近,大约一半的浮油在距离海岸25英里以内,90%的浮油在100英里以内。海上石油产量占慢性浮油的不到2%,但21条明显的高密度浮油带与航运路线相吻合。与全球其他地方相比,墨西哥湾石油平台附近的浮油相对较少,这表明美国水域石油平台运营商的监管、执法和合规减少了泄漏。如果能够吸取这些经验,并将其应用到全球浮油高度集中的地区,就能改善现状。(张灿影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news.fsu.edu/news/science-technology/2022/06/16/study-humans-responsible-for-over-90-of-worlds-oil-slicks/
相关报告
  • 《壳牌暂停世界上最大的浮式LNG设施的生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5-15
    • 壳牌的一位发言人上周五表示,由于跳闸,壳牌已暂停Prelude LNG公司的生产,该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澳大利亚海上浮动液化天然气LNG设施,但没有透露何时可以恢复生产的细节。 壳牌公司的一位女发言人上周五告诉路透社:“壳牌公司运营的Prelude FLNG设施因跳闸而暂时停止生产。我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完成重启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并将安全和稳定放在首位。” Prelude浮式LNG生产设施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近海,年产能为360万吨。 上周五的事件是壳牌过去一年在Prelude LNG公司面临的最新问题。去年7月至9月,Prelude LNG公司的生产和出口因工会要求提高工资而受到影响。澳大利亚工会在7月至9月期间多次延长罢工时间,也延长了运营商壳牌公司无法从该工厂运输LNG的时间。罢工期间,壳牌公司从Prelude公司出口了一些LNG货物,但由于油轮停泊过程中断,船只提取LNG,为了与储存能力相匹配,产量正在下降。薪酬纠纷解决后,由于12月21日发生的火灾,壳牌不得不在2022年底再次关闭Prelude LNG公司。在Prelude号上的一个涡轮机外壳中发现了一场小火灾。虽然使用手持灭火器很快控制住了火势,没有人员受伤,但该工厂的生产再次关闭。Prelude LNG公司在事故发生约一个月后恢复了产量。 除了是一家主要的LNG生产商外,总部位于英国的壳牌公司还是世界上最大的LNG贸易商。
  • 《亚洲站上浮式海上风电投资风口》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18
    • 近年来,海上风电正由近海走向远海,从浅海转战深海,浮式海上风电也因此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尽管成本和技术仍然是阻碍其大规模商业化的壁垒,但海上风电市场下一个创新和竞争前沿已经集中于浮式海上风电。当前,亚洲、欧洲北海、北美太平洋沿岸等区域都有相关示范项目落地,而其中以亚洲地区的上升空间最大。 亚洲市场空间广阔 能源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指出,浮式海上风电正在成为亚太地区新的竞争市场,中国、日本、韩国等都在打造关键示范和测试项目。近10年来,浮式海上风电仅占亚洲新增发电装机量的6%,随着亚洲加速淘汰燃煤发电,风电有望填补大部分新增发电份额,届时浮式海上风电也将拥有更大发展空间。 与传统固定风电技术相比,浮式海上风电仍处于新生阶段,部署规模受限且装机容量很低,但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其市场也将愈发成熟。伍德麦肯兹首席分析师Robert Liew指出:“从长远来看,浮式海上风电会成为亚太风电的代表,因为该地区大部分国家都有海岸线,即使在低风速地区,这一发电技术也可以释放沿海城市的风力资源。” 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统计数据,全球海上风电的技术可开发潜力超过71太瓦,其中71%属于较深水域,适用浮式海上风电。“只要开发这其中的1%,就可以满足全球10%的电力需求。”世界银行海上风电高级能源专家Mark Leybourne坦言。 保障和风险管理服务公司DNV也作出了浮式海上风电发展强劲的预期,称其将在能源系统脱碳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预计到2050年,浮式海上风电的装机容量将从现在的100兆瓦,猛增至250吉瓦,届时将占全球电力供应的2%。 高成本是产业发展壁垒 “新增1.56吉瓦的浮式海上风电装机,需要至少投入80亿美元,如果亚洲地区初期考虑增加9吉瓦装机,总投资可能高达580亿美元。”Robert Liew强调。截至目前,浮式海上风电每兆瓦时的发电成本是固定式海上风电平均成本的2倍左右,这意味着只有令成本降至颇具竞争力的水平,浮式海上风电才能大有可为。 据了解,浮式海上风电成本高昂的一大原因是基础设施建造花费不菲。安装浮式海上风机需要重量达数万吨的钢或混凝土,而受制于天气和环境因素,安装时间可持续半年之久,可谓耗资、耗时、耗力。 Robert Liew表示:“为确保浮式海上风电的长期可持续性,成本和电价必须大幅度下降,至少具备与新建天然气发电竞争的实力。”他补充称,当前全球运行中的浮式海上风电示范机组装机量只有21兆瓦,随着亚洲国家积极布局,预计2025-2030年间,亚洲浮式海上风电平均资本支出有望下降约40%,至260万-400万美元/兆瓦。 根据日本的官方数据,在日本海域投建浮式海上风电项目,只有将资本支出从目前的1000万美元/兆瓦降至400万美元/兆瓦,才可能实现商业化。相比之下,日本固定式海上风电的平均资本支出约为200万-300万美元/兆瓦。 如何破解高成本困局成为浮式海上风电规模化的最大挑战。DNV指出,浮式海上风电成本节省的关键包括引入更大型的涡轮机、创建更大规模的风电场、进行重大的技术创新、建立具有高度成本竞争力的供应链,预计到2050年,浮式海上风电的平均成本有望下降约70%。 中日韩探索政策突破 事实上,亚洲国家对浮式海上风电的发展予以了很大的政策支持和鼓励,这促使可再生能源开发商愿意涉足其中,进而吸引更多投资。 以中国为例,近年来海上风电并网规模持续增长,也逐渐向深远海发展,加快深远海资源的规划和开发。 据龙源(北京)风电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周全智介绍,浮式海上风电技术目前在国内没有项目经验可循,国外成熟技术也不多且具有一定垄断性。对此,业内普遍呼吁出台适用于深远海区域海上风电的建设管理办法,加大对深远海海上风电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并出台针对深远海海上风电补贴政策、财税优化政策,推动深远海海上风电实现平价化可持续发展。 日本和韩国也在探索自己的浮式海上风电发展之路。据日本官方测算,日本风电潜力高达1880吉瓦,其中1600吉瓦在水深大于100 米的海上。去年6月,日本首次启动浮式海上风电招标,为了鼓励发展,浮式海上风电项目可享受上网电价补贴,最低装机要求为16.8兆瓦,补贴后的电价设定为36日元/千瓦时(约合0.34美元/千瓦时)。 韩国则通过优化项目审批程序、简化大型海上风电项目选址、优先获得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证书等鼓励措施发展浮式海上风电。目前,韩国正在建设中的浮式海上风电项目总装机量超过2吉瓦,是全球规划中装机规模最大的浮式海上风电项目。 Robert Liew表示,亚洲国家积极布局浮式海上风电项目,将有助于该领域成本的快速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