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连续四年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2-05
  • 增速连续多年快于GDP,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接近四分之一,消费正在崛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了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消费连续四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引擎。2013年至2017年,消费年均增长11.3%,实际增速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快3.2个百分点。
      这与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消费数据可相互佐证。来自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6.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2%,连续第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8%,连续四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与消费有关的行业正在成为税收增长的新亮点。商务部昨日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批发和零售业税收收入达21232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增速比税收总额增速快9.5个百分点,对税收增长贡献率达23.5%。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消费平稳增长,充分发挥了经济稳定器的作用。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今年消费增长将稳中有升,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新年伊始,经济先行指标的表现就让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从官方制造业PMI的细分指数来看,1月份,消费品制造业PMI 为52.7%,环比上升0.3 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和制造业总体水平1.8 和1.4 个百分点。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医药制造业等行业PMI 均位于53%及以上的较高水平,扩张动力较强。
      首创证券宏观分析师分析称,考虑到每年1月和2月都有春节因素在内,消费品制造业PMI指数同比增长加快不能完全归结于春节因素,可能更多的还是由于消费扩张进一步加速。
      近期地方2017年经济数据相继公布。上证报记者梳理发现,去年各地居民收入增速普遍高于GDP增速。在今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各地制定的居民收入增速目标也普遍高于GDP增速目标。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居民收入的改善正在逐渐传导到消费,居民收入增速的反弹对于今年消费增速有很强的支撑作用,预计今年经济增速将维持在6.8%左右。

相关报告
  • 《消费仍是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1-31
    • 春节临近,年货采购成为市场上最大的热点。无论是线下超市商场,还是线上“节日”“会场”,丰盈喜庆的气氛几乎无处不在。跨过元旦迎春节,每年这段“黄金”时间,中国消费市场的热度一路走高。而回顾2017年,亦可谓新意不断,亮点频出。看得见的是热度和活力,背后则是消费作为第一驱动力带动的中国经济增长。   基础作用仍保持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万亿元,比2016年净增3.4万亿元,同比增长10.2%,连续第1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比5年前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消费连续第四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继续发挥着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网上零售也在上年高增速的基础上继续快速增长。2017年,全国网上零售额71751亿元,增长32.2%。其中,实物商品零售额54806亿元,增长28.0%,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7.8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15.0%,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消费也进入了需求多元发展、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新阶段。从后期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消费仍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日前也指出,“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经出现了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形成巨大的国内市场,我们相信这个4亿人左右而且快速增长的中等收入群体的开放市场,将对全球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新兴“玩法”花样多   2017年,消费市场可谓“新招”连连。从便利蜂、缤果盒子等无人便利店,到阿里巴巴自营的盒马鲜生、京东推出的“7Fresh”、永辉超市打造的超级物种、美团点评推出的掌鱼生鲜……各种新业态层出不穷。   超市、百货等传统零售业态积极转型,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和不断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则进一步助力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更注重消费者体验,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零售业态不断涌现。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司长孟庆欣评价道,“新兴业态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传统零售业企业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这也构成了2017年消费市场的四大特点,即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农村和中西部消费发展加快;高品质商品和服务需求旺盛;消费价格温和上涨。   中国商业联合会日前发布的2018年元旦春节市场分析也指出,居民消费已转向对品质、绿色、智能的需求。2017年,绿色、智能、中高端商品销售增长明显。例如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77.7万辆,同比增长53.3%;运动手环、扫地机器人、平衡车等智能商品受到消费者青睐;通讯器材类商品继续保持10%以上的较快增长。   供应稳定抓转型   消费需求的变化,也牵动着中国消费品供给的格局。   2017年,消费品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医药、汽车、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等行业增加值都保持两位数增速,明显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这在投资上也有所反映。随着消费升级的逐步推进,与消费直接相关的通信、文化体育娱乐和教育等领域的投资增长较快。2017年,汽车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2%,增速比上年加快5.7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5.3%,加快9.5个百分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12.9%,教育投资增长20.2%,均明显快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平均水平。   不过,消费品的供给水平仍待提升。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消费品工业形势分析课题组撰文指出,虽然我国消费品工业在品种、品牌、品质方面得到不断提升,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依然艰巨。从满足需求看,我国部分消费品的产品结构尚不能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变化,例如营养健康类食品、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产品、高端旅游装备等中高端产品发展缓慢。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2018年,中国消费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仍将是主线。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2018年消费市场仍将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继续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新需求也将得到更好地满足。
  • 《从最新外贸数据感受中国经济的澎湃动力》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1-17
    • 27.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1月12日,海关总署发布2017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数据。   隆冬时节,又到了上一年宏观经济数据集中发布的时段。新鲜出炉的外贸数据显示,中国外贸扭转了此前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解读外贸数据,可以感受到中国经济的澎湃动力。   从“世界工厂”到“全球采购中心”   2017年12月29日上午,上海港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吊起2017年第4000万标准箱,创下全球港口集装箱运输史最高纪录,成为全球首个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准箱的港口。   煤炭、钢铁、木材、粮食、洗衣机、电冰箱、手机、化妆品、牛仔裤、奶粉和尿片……从大宗商品到细碎的生活用品,中国的集装箱运输船装载着林林总总的商品远航万里,正是中国贸易和经济活力的体现。   “2017年,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国内经济稳中向好,推动我国外贸进出口实现了14.2%的快速增长。”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黄颂平1月12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   “世界工厂”曾经是中国经济最显眼的标签,但这一标签正在悄然改变:2017年12月28日,彭博社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从过去的“世界工厂”变成“全球超市”,现在中国人是以自己的购买力,继续撑起全球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顶梁柱。彭博社的文章断言——“这才是2018新年全世界最大的新闻。”   “世界工厂”变身“全球采购中心”体现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轨迹。   刚刚过去的一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不断释放红利,新动能成为中国经济平稳增长重要动力,国内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实体经济经营改善带动我国进口需求增加。   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国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高于60%,消费主力军作用明显。我国实行了一系列扩大进口政策措施,降低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完善扩大进口的财税金融政策,鼓励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2017年,我国出口15.33万亿元,增长10.8%;进口12.46万亿元,增长18.7%。出口在增长,进口增长的幅度更大。   连续数年,通过转动力、调结构、培育竞争新优势,中国稳居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将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引领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释放巨大合作共赢红利   “‘一带一路’倡议很好,我了解。希望能给缅甸带来更多的机遇。”这是中石油国际管道公司中缅油气管道项目的当地员工纳康的心里话,虽然说得慢一些,但纳康的中文已经很标准了。   日前,记者来到缅甸曼德勒采访,亲身感受到“一带一路”倡议在当地的影响力和热度。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4年多以来,从中巴经济走廊到中老、中缅经济走廊;从比雷埃夫斯港到皎漂港;从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建设,到亚马尔项目的初战告捷……一批陆、海、空和网络各领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大项目已经落地,也激发了沿线国家的经贸活动。   “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沿线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共享“五通”成果。   据海关统计,2017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7.37万亿元,同比增长17.8%,高于我国整体外贸增速3.6个百分点,占我国外贸总值的26.5%,其中出口4.3万亿元,增长12.1%,进口3.07万亿元,增长26.8%。   渣打银行近日发表的报告称,“一带一路”建设在过去数年中取得了巨大进展,近期发展势头仍然强劲。预计相关项目将在中长期为相关国家及中国带来巨大经济回报和发展红利。   “我们相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将继续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亮点和增长点。”黄颂平表示,海关将提高服务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全方位地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通关合作,积极推动沿线国家AEO互认;继续优化海关监管服务,推进通关流程去繁就简,切实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一带一路”建设,不断释放合作共赢红利,不断汇聚吸引力凝聚力。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周晓晶指出,中国将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的动力转换和提质升级,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每天清晨四点半,恒天然新西兰牧场的奶牛们准时“上班”产奶。通过国内的跨境电商平台下单,只要五天,这些牛奶就将通过全程冷链保鲜,送上杭州市民的餐桌;沿着“数字丝路”,越来越多的“杭州制造”正走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们的生活……   “2017年我国外贸领域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积极进展,进出口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黄颂平说,“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渐增强,国际竞争新优势逐渐显现。”   从最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外贸正在由大向强的路上前行:2017年,自主发展能力增强,国内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16.8%,增速高于总体进出口增速2.6个百分点;各类型企业进出口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5.3%,对我国进出口总值增长的贡献率最高,达41.2%,外贸发展内生动力增强;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中西部外贸进出口增长21%,高于全国进出口整体增速6.8个百分点,在全国进出口中所占比重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产品结构优化,部分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和装备制造产品出口保持良好增势,出口汽车增长27.2%,计算机增长16.6%,医疗仪器及器械增长10.3%。   2018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总体上有利条件不少,但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在全球范围内仍然较为突出,可能对全球经济复苏与金融市场稳定造成冲击,世界贸易复苏之路仍将曲折;全球制造业竞争激烈程度上升,新兴市场国家凭借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优势,推动中低端制造业发展,对我国传统优势产品形成竞争,发达经济体实施“经济再平衡、再工业化”政策,促进部分中高端制造业回流;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仍在升温,当前我国产品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案件和金额仍处于近年来的较高水平。   “应对挑战,促进外贸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支持新型贸易业态发展。”黄颂平预计,今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将继续保持增长,质量效益将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