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植物能源研究获突破 有望加速碳中和实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4-03
  • 近日,国家高新科技企业、武汉兰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兰多生物”)超级芦竹基因组科研团队,发布了两份芦竹(绿煤102、翠绿101)高质量基因组。这两份基因组为全球首次发表的芦竹基因组,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也标志着我国植物能源创新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芦竹作为一种零碳或负碳能源植物,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所谓能源植物,是指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快速转化成有机物,并产生高生物量的植物。目前,国际公认的碳中和四大可行性技术路径——能源转型、碳捕捉与利用、植物碳汇、低碳生活,其中前三个都与植物尤其是能源植物密切相关。

    芦竹,禾本科芦竹属,属无性繁殖植物,遗传基础狭窄,只能通过现代生物技术进行改良。芦竹基因组十分复杂、组装难度大,至今国内外还没有公开报道的参考基因组可用,严重限制了芦竹基因组学的研究和遗传改良。如何看这次芦竹基因组研究“0”的突破?

    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国家林草局原总工程师封加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兰多生物培育的超级芦竹是一种高产高效的能源植物,大规模种植超级芦竹可助力国家快速实现碳中和。根据兰多生物2021年-2022年测产报告,超级芦竹生长过程中每年产生的干生物量约5吨/亩—10吨/亩,据此测算出其吸收的二氧化碳量8.5吨/亩—17吨/亩、释放的氧气量6吨/亩—12吨/亩,约为热带森林的5倍、玉米秸秆的7倍、水稻秸秆的15倍。

    目前,兰多生物正在将芦竹基因组研究成果,在全球率先应用到芦竹品种遗传改良上,正在培育产量更高、抗逆性更强的新一代超级芦竹新品种。此前十多年,兰多生物收集了近700份国内外野生芦竹种质资源,利用系统选育、物理化学诱变等手段,培育出多种生物量大、环境适应性强的超级芦竹品种,可以在盐碱地、滩涂地、高寒地、废弃矿区、湿地等边际土地生长,降雨量>500毫米的区域可自然生长,一次种植可连续收割15年—20年。

    “超级芦竹可以直接替代燃煤,也可以通过先进的生物发酵、热化学转化等技术生产氢气、天然气、一氧化碳、生物油、乙醇、生物炭、聚乳酸(PLA)、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等,并且能进一步深加工生产几乎所有的高端能源与高端化学品,如甲醇、乙醇、汽柴油、航空煤油(SAF)、液氨、乙二醇、烯烃、芳烃等,从而全面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及其下游产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航空发动机低排放燃烧联合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宇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了解,兰多生物还在全球首创了无热载体蓄热式辐射热解工艺,采用这种工艺深加工超级芦竹,在生产氢气、天然气、一氧化碳等负碳能源及负碳化工产品的同时,其副产的生物炭还可用来生产炭基肥、炭基土壤改良剂、炭基建材、活性炭、炭基导电材料。“零碳”排放是碳中和的终极目标,而兰多生物这一技术路线生产的超级芦竹相关能源、化工产品已经实现了负碳排放,对于实现“3060”“双碳”目标意义重大。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秘书长、节能减排中心主任王凡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2年以来,“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频繁出现在政府文件中。在目前的可再生能源中,超级芦竹最接近化石能源,它们都是碳氢化合物,唯一的差别在于其形成所需要的时间不同,化石能源需要经过上亿年的演变过程,而超级芦竹只需要半年到1年时间,超级芦竹是化石能源完美的替代品。

    “我国地域辽阔,有边际土地24亿亩、森林面积34.6亿亩,在确保18亿亩粮食耕地红线基础上,我国完全有潜力发展植物能源来全面替代化石能源,实现能源自主供应,保障国家能源、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王凡说。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23096.s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核燃料研究获得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7-06-12
    • 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创提出的全新加速器驱动先进核能系统,可将铀资源利用率由目前技术的“不到1%”提高到“超过95%”,处理后核废料量不到乏燃料的4%,放射寿命由数十万年缩短到约500年。为探索更高效、更安全的核燃料循环体系奠定了基础,有望使核裂变能成为近万年可持续、安全、清洁的战略能源。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徐瑚珊研究员表示,发展清洁、高效、安全、可靠的核裂变能,是解决未来能源供应、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然而,核裂变能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核燃料的利用效率和乏燃料的安全处理处置问题,这是国际核能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徐瑚珊说,2011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未来先进核裂变能-ADS(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嬗变系统”,经过6年多的不懈努力和奋力攻关,该专项从零开始,突破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并部分引领国际发展。在认识到传统的ADS方案在经济性上缺乏竞争力且技术挑战巨大之后,该专项原创地提出了“加速器驱动先进核能系统”全新概念,并已通过大规模并行计算模拟研究证明了其原理上的可行性,完成了一系列实验室模拟原理验证实验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 《全球首套!我国零碳内燃机关键技术实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7-24
    • 7月18日,园区南岳电控(衡阳)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了全球首套氨氢融合复合动力燃料供给系统。此前。6月28日,装载该系统的一汽解放液氨直喷零碳内燃机实现成功点火。这标志着我国在商用车氨氢融合内燃机研发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技术达到世界领先。 据了解,氨氢融合零碳燃料技术,是一种可克服单一氢能在运输、储存、车载、安全及成本等方面应用缺陷的新型零碳技术,被视为全球动力和能源领域重大技术变革。 2021年,一汽解放、佛山仙湖实验室联合南岳电控等多家单位,共同开展了氨氢融合零碳燃料技术研究。其中,南岳电控承担其中的核心关键零部件——氨氢融合复合动力燃料供给系统的研发。 南岳电控氨氢动力项目负责人邓飞介绍,2019年,南岳电控启动并实施了“低碳、零碳”平台发展战略,着力开展低碳燃料喷射系统、后处理喷射系统、零碳燃料喷射系统等三板块核心技术攻关及关键零部件制造。 内燃机是汽车动力源。氨氢融合复合动力燃料供给系统,是氨氢直喷零碳内燃机的“心脏”。攻关中,团队攻克了高压共轨液氨直喷系统、预燃室氢气点火系统、氨气气道喷射系统等难题,成功研制出全球首套液氨直喷零碳内燃机电控高压双共轨氨燃料供给系统,突破了零碳内燃机核心关键零部件技术,助力氨氢直喷零碳内燃机的“心脏”实现了第一次跳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李骏表示,基于氢氨融合零碳动力的商用车碳中和技术是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技术发展方向。我国在液氨内燃机设计、研制、燃烧系统构建,包括国产电控高压共轨氨燃料供给系统核心关键部件上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重大技术创新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有望解决新能源商用车一千公里以上长续航、重载、安全可靠等关键难题,提供更具TCO(总拥有成本)优势的碳中和商用车解决方案。 南岳电控董事长龙美彪表示,下一步,研发团队还将在零碳燃料电控喷射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的方向上持续发力。 氢内燃机(hydrog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也叫氢燃料发动机,以传统内燃机为基础,通过改变燃料供应系统、喷射系统以及燃料等,燃烧氢气产生动力,从而驱动车辆的行驶。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烧氢气的发动机,其基本原理与普通的汽油或者柴油内燃机的原理一样,是基本的汽缸—活塞式的内燃机,同样是按照吸气——压缩——做功——排气4个冲程来完成化学能对机械能的转化,只是氢内燃机里的燃料是氢气。 氢内燃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07年,当时瑞士人伊萨克·代·李瓦茨研发了第一款单缸氢气内燃机。我国氢发动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对内燃机燃氢和燃氢双燃料内燃机等进行了实验研究。 2007年6月18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高效低排放氢内燃机在重庆长安汽车集团成功地实现点火。高效低排放氢内燃机是国家“863”计划唯一立项的氢燃料重点项目,它的成功点火标志着我国氢内燃机研究技术已经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氢内燃机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在国家利好政策的助力下,氢能产业尤其是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与此同时,作为减碳技术路线的有效补充,被“冷落”多年的氢内燃机也开始受到行业的关注。 2022年8月,工信部明确表示要将氢气内燃机纳入氢能发展战略中予以支持,并根据氢气发动机技术进步和应用推广情况,提前布局相关标准预研。 截止当前,一汽、广汽、潍柴、玉柴、东风、北汽等企业均布局氢内燃机,持续在这方面储备技术并取得突破,部分企业亦开发相应的车型,整个氢内燃机的技术越发成熟。 当前,在全球能源绿色化的大背景下,不同的动力路线擅长的领域和场景不尽相同,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市场格局。氢内燃机作为能够实现传统化石能源替代的可行性技术路线,已经引起了众多的关注。不过,目前业界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未来前景如何还有待观察,氢内燃机的商业化道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