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出版业的数字化发展》

  • 来源专题:科技期刊发展智库
  • 编译者: 朱汝鑫
  • 发布时间:2023-09-07
  •   6月23日,学者Jiawei Li发布长文,讨论了中国学术出版业的数字化发展。我们挑选终点内容进行了编译。

      文章认为,中国学术出版市场正在快速发展,且仍处于增长阶段。这为国际出版商和学会扩大国际影响和多元化收入来源等提供了巨大机会。目前,中国科研生态系统中拥有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科学家,他们产出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例如,2022年,中国在全球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数量上超过了美国。)这吸引了许多国际学术出版商进入中国市场,他们渴望与越来越多的高级研究人员合作。许多领先的国际学术出版商和学会已经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并投入了大量精力增加中国学术出版市场的份额。

    ●中国政府对学术出版数字化的看法

      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推动学术出版的数字化进程,并采取措施提高中国学术出版物的质量和数量。这为国际学术出版商在中国市场推广其出版物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并在数字化时代与中国学术界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

      重点关注学术出版的转型升级,向融媒体出版发展,最终实现深度融合。

    ●中国学术出版数字化的现状

      中国数字出版物的使用量逐年增长。根据一份报告显示,在中国,2019年,数字出版物占总量的36.2%,在2020年跃升至39.6%,而在2021年则达到了44.4%。

      中国学术出版数字化也有大量的的投资和融资。仅在2021年,中国在该领域的投资就达到了惊人的11.7亿元,较2020年增长了42.9%。

      中国还拥有大的学术出版数字平台,包括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等。这些平台使得在中国数字领域中访问和分享学术内容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容易。

    ●中国学术出版数字化的关键参与者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拥有完备的知识平台。他们已经数字化了海量物理数据。此外,他们在各个领域拥有众多专业数据集,他们的数据还包括机构数据、知识图谱关系数据,以及重要国家和地区的项目数据库等。他们还提供数据处理、情报服务和网络数据捕获等服务。

      此外,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还与Clarivate、Springer、Elsevier等全球学术出版巨头合作,不仅收集和存储数据,而且为元数据的组织和访问提供保证。

      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中国学术期刊的出版过程变得更快、更易管理、更加灵活,同时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真正增强了学术期刊的功能。为了跟上研究人员日益增长的需求,中国学术期刊正在扩大其沟通渠道,并拥抱新媒体平台。

    ●结论

      总而言之,学术出版在中国正在迅速发展,而这种发展又因数字化而加速。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促进中国研究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这都是为了通过创新手段促进合作和分享知识。通过利用数字技术的进步,中国的学术期刊和平台正在加紧为研究人员提供比以往更好的服务。这些趋势将继续推动中国学术出版的发展。

相关报告
  • 《世界标准日:提升标准化水平 助力出版高质量发展》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luoluo
    • 发布时间:2020-11-05
    • 2020年10月13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世界标准日:提升标准化水平 助力出版高质量发展”一文,目的是通过对出版标准化工作情况的宣传介绍,进一步提高全行业的标准化意识,激发出版单位关注标准、使用标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优化高质量标准供给和应用,提升出版业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近年来,出版行业标准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标准化组织体系,成立了新闻出版、信息、印刷、发行、版权等5个方面的国家级、行业级标准化机构;基本建立起行业急需、系统协调、科学适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体系,先后编制国家标准100余个、行业标准300余个,为提升出版业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融合化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开展了广泛的国际标准化交流合作,积极促进国际标准共商共建共享,在国际标准化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世界标准日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纪念日。1946年10月14日至26日,中、英、美、法等25个国家的64名代表集会于伦敦,正式表决通过建立国际标准化组织。1947年2月23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宣告正式成立。1969年9月,国际标准化组织理事会发布第1969/59号决议,决定把每年的10月14日定为世界标准日。1970年10月14日,第一届世界范围的庆祝世界标准日活动举行。1978年9月,国际标准化组织理事会通过决议,鼓励国际标准化组织成员在各自国家庆祝世界标准日。此后,每年的10月14日成为世界各国标准化工作者开展宣传标准化、举行纪念活动的盛大节日。 设立世界标准日,是为了提高人们对国际标准化在世界经济活动中重要性的认识,以促进国际标准化工作适应世界范围内的商业、工业、政府和消费者的需要,也是对世界各地标准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表示敬意的方式。从第17届起,世界标准日祝词开始赋予了主题,以突出当年世界标准日的宣传重点。2020年,第51届世界标准日的主题是“用标准保护地球”。 我国从1978年重新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以来,在每年的10月14日都要结合当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确定的世界标准日宣传主题,广泛宣传标准化活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人们的标准化意识。
  • 《ChatGPT对新闻出版业的影响》

    • 来源专题:科技期刊发展智库
    • 编译者:转载
    • 发布时间:2023-11-21
    •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的《高低音会客厅》于近日特邀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ChatGPT对新闻出版业的影响与改变。总结三位专家对ChatGPT对新闻出版业的影响和改变的看法如下: 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陆小华 通过把ChatGPT与聊天机器人、搜索引擎作比较,总结了ChatGPT的特点,阐述了ChatGPT的特征及定位,并且对于ChatGPT无法向用户提问这一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陆院长对于ChatGPT是否能取代某些传统职业这一问题表述了自己的看法: (1)ChatGPT的特征:与以往的聊天机器人相比,ChatGPT最大的特征和优势是有智能生成内容的能力;与搜索引擎相比,ChatGPT是依据问题得出的回答,并且具有联系上下文的能力。 (2)ChatGPT的定位:应把它看作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变革力、推动力的智能内容生成产品、智能内容生成技术群。 (3)关于“ChatGPT无法向人类提问”现象的看法: 提出问题是人类智能的体现。机器与人类相比,不具备情感和理性思考的能力。是否可以提出恰当的问题,可以作为衡量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标准。 ChatGPT的训练方式之一是利用人类所提的问题进行训练,这使得它比过去的互联网应用更聪明。随着智能内容生成产品参数量增大,这种基于人类反馈进行强化学习的训练方法也会优化。 以后,智能“处理”一定会走向智能“理解”,相关领域的工作者的研究重心会从算法、数据、模型优化转向研究如何让智能内容具有人类提问的智慧。 (4)ChatGPT对于新闻出版行业及工作者的影响: ①对于工作者的影响: ChatGPT不能取代编辑、记者,但可以作为提升工作效率的工具。 原因:编辑、记者具有的使命感、价值观、感情、同理心、想象力、探寻真相的能力都是智能内容生成技术永远不能取代的。后者的本质是基于现有算法对已有知识的再现,不具备上述能力以及想象力和预测未来的能力。 ②对于新闻出版领域的影响: 智能内容生成科技和产品给新闻出版领域带来的最大挑战是内容生产方式出现革命性变化,媒体机构的组织架构、发展战略、竞争策略等都会相应发生变化。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副院长张立 ChatGPT因其数据量和运算速度超越文案型工作者,所以对后者有影响,但是在职责和使命层面无法取代后者。因此,新闻出版行业从业者应积极应对ChatGPT的出现,回归新闻的本质属性,让新闻更好地落地。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中心主任曾毅教授 首先阐明对ChatGPT的理解,然后阐述了ChatGPT对新闻出版行业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方法。最后,曾毅教授对于ChatGPT无法向用户提问这一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对ChatGPT的理解:ChatGPT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具有自动生成技术的语言工程,人工智能在先进技术集成方面以及结合大规模数据和用户反馈等方面一个成功的应用案例。但是,ChatGPT并不属于人工智能科学方面的进展,和人类的智能本质无关。 (2)ChatGPT对新闻出版行业的影响及应对方法: 影响:人工智能不具备新闻工作者的理解能力,无法将正确的价值观、真相带给社会。基于AI的ChatGPT同样只具备数据处理能力,不具备理解力。 如果要让ChatGPT代替记者,有一个需要逾越的点:新闻工作者做的人工标注。目前,ChatGPT的优秀表现是依赖背后大量人工标注数据的辅助。如果没有新闻工作者提供新的新闻报道作为训练集,ChatGPT就无法进行更新优化。 应对方法:可以将数据收集的工作交给机器做,让新闻工作者聚焦其他工作,将自身价值最大化发挥。 (3)关于“ChatGPT无法向人类提问”现象的看法: 目前,AI不具备理解力,从而没有提问的动机,是一个现象级产品。未来,AI会产生理解能力,完成从处理到理解的跨越,实现这一跨越也是研究人员努力的目标。ChatGPT对于产业是有益的,打开了应用空间的可能性。 文题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公众号:ChatGPT来了,专家认为对新闻出版业将带来这些影响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GNsqvEQORFzhV4-oSGSTg